分享

神玉之琢玉探讨(二)

 古玉寻缘 2017-04-01



上接《神玉之琢玉探讨(一)》

     神玉文化,在加工器具上的绘画现今发现最早的是在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特别是彩陶的出现,更是体现了远古时代人类的审美观念以及智慧文明的更高层次。

     史前的陶器绘画,可以成为史前玉器雕刻勾画的雏形。只要是在同一时代,绘画的风格大都出自相同的社会风格。以前几章的介绍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大脑思维的风格,是了解原始的氏族部落社会环境来探知人们的思维精神。现在我们要用可借鉴的远古遗留的珍贵文化文物来探知古老的艺术文化以及绘画的风格、风情。揣摩感悟古人的内心世界。

       我国史前(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另外,尚有壁画、地画、岩画等史前绘画遗迹。画面形象特征:高度提炼简洁、奇幻、怪异、人物符号化、装饰化、半抽象化,及其单纯、平面布置、无远近透视。具有普遍的象形性。散发着和谐、明朗、端庄的气息;经典雕塑洋溢着庄重、优美、和谐、生动的气息,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新石器时代彩陶尤如洒满早霞的天空,轻风徐徐,彩云飘飘,娇艳而红润的光芒被这轻风和彩云勾动得旋转和飞舞,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艺术形象,就象人们所言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始的彩陶艺术就达到了这种自然、天成之妙。史前彩陶纹饰我们今人理解它的发展过程是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山上的树、地上的草,无一不栩栩如生。进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出现了诸如从鱼纹到菱形、从花草到不同的弧形变化等各种各样从写实而来的抽象。因此,在欣赏彩陶所反映的远古艺术之余,还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过程。无论是为了装饰和美化生活,还是具有某些宗教色彩,它梦幻般展示我们面前,我们对它新奇,对它不认识不理解,和对它充满任何奇妙,或是奇怪的想象都是自然的,因为它能给我们想象,因为它有这种魅力使我们去想象!

      本章我们的目的不是如何来学习雕刻,也不是如何探知绘画,而是用远古的绘画发现了解当初群体集团的社会氛围,人们思维与需求,我们要探讨的是通过绘画艺术品的感悟,了解这项艺术,感悟绘画的风格内涵以及这段神玉文化的传承。

     一件具有收藏性、具有玉器文化的传承性、具有玉文化的历史性的藏品,需要的是他的制作过程以及工匠的精炼的超高技艺,更需要的是工匠的内心境界以及玉器所表现的灵魂。需要什么工具雕刻,这是历史各个时期的条件所限,出产的精美玉器却是工匠的心血与人类的艺术智慧!关键体现的是工匠对作品的慎重程度。

     史前玉器,经历了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存在于石器时代的磨制,这也是雕刻的初始,古人靠原始的磨制方式来取得成型的石器,这是玉器成型的初级雕刻!而玉器也是在这磨制的时期开始走进了雕刻时段。这个时段唯一的特点就是制玉钻孔,把成型的玉器加以不同用途的大小不同的“孔”,就是孔的出现,开始了雕刻的启蒙,不同大小的钻孔带给雕刻者的是艺术是不同用途的“神玉”!

      第二个过程是对第一个过程的革新、创造,是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开始从简单的制型逐渐的演变为不同的纹饰、不同的图案、不同的心灵表达、不同的对神的渴望,不同的精美图案而展现的灵性玉器。

       这个时候,古人把最为崇敬的祖先图腾绘画转移到了心灵之神(玉)的身上,不同氏族开始出现了部同的玉器图腾,用来供奉,用来祭拜,用来对祖先的还念以及祈求再现祖先的神灵!这是第二个时期的初始。在以后漫长的岁月,玉器开始了对心灵之神的宗教代表,开始进入了制型纹饰的发展,不同器型有着神圣的不同代表,不同纹饰体现的是权利、是地位、是高尚、是不同如神的意念。

制玉,需要磨制需要雕刻,需要琢磨,必须具备雕刻所用工具,工具的选取,首要的条件是硬度。需要用大于玉石硬度的高硬度器物才能完成琢刻的可能。

     远古 制玉工具同时也是在发展、进步、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最初就是“磨”,一个磨字代表了一切。而雕刻的初始其实是“钻”字的体现,钻字是雕刻的鼻祖。钻木取火,石器钻孔,开始有了对磨制器具的深入加工,以及人类加工工具的深入要求。这是需要,也是发明,这是智慧,也是进步。钻(zuān)发展成为了钻 (zuàn),这就是雕刻进步的关键一个台阶!有了钻 (zuàn),也就有了史前玉器的不同器型。当把立式的钻 (zuàn)变为横式那就叫“旋车”,也就是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凳”。当然水凳也是经历了历代的革新与演变。

       古代琢玉是脚踏玉盘使其转动,并用解玉沙使玉切开然后用硬度高的铊钻之类工具雕琢。古老的琢玉机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其功能和操作方法基本相似,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所使用的琢玉机也基本相同。

  《诗经·小雅·鹤鸣》中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这句话点明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解玉砂辅佐于水,经过碾磨制作出来的。中闰玉器的制作最恰当的说法,不能叫雕玉,而应叫治玉,或者叫琢玉、碾玉、碾琢玉。

     《天工开物》中记载,制作玉器的工序大致如下:琢磨时要有硬度高于玉的解玉砂。所谓的“解玉砂”,其实就是金刚砂、石英砂、拓榴石砂等“它山之石”,硬度很高,俗称“解玉砂”。当使用碗、钻、无齿锯等旋转接触玉材时,放入适度的水调匀解玉砂,利用砂的硬度和旋转产生的磨擦力碾磨玉料。在不同工序中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如锯料、镂空时用无齿锯,饰纹时用圆盘形的陀具。钻孔时,则须用钻,包括钻小孔的实心程钻和钻大孔的空心管钻。最后打磨光滑,即抛光时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皮革。

      因此,中国玉器制作的主要工具有无齿锯、陀具、钻和石英砂、金刚砂等.

       对于琢玉工具,也是跟随人类的发展进步而发展,每个社会时期的生产能力不同,科技发明创造的不断更新完善,在制造中所用工具的加工能力会在逐步的提高。而今天我们所能了解的琢玉工具只有汉秦以后历代的琢玉制作可以明确的说是使用琢玉的工具有锯形器、水凳、铊具、钻、刻玉刀、锼弓子等。

       

   (1)锯形器,主要用于玉材切割。锯形器的材质大多为金属,也有一些柔韧的动植物筋脉,这种锯没有锯齿。工作是要两个人相互推拉完成。锯玉时,通常在锯上还放装有解玉砂的壶,壶底有小洞,两个人锯玉石解玉砂就会从壶底流出,流到锯痕中,帮助锯形器分割玉。锯形器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琢玉工具,最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以后历代也一直在沿用。




        (2)水凳,,也叫做“旋车”,是一种磨玉工具。它的主体是由木架构成的,由凳面、凳槽、锅架、支撑架、坐凳、踩扳组成。水磨上有轴,人可以踏轴两脚来回旋动,辅助轴段的铊磨玉。这种工具是在隋唐时期前后出现的,在古代的琢玉工具中已经非常的复杂、先进。




        (3)铊具.是一种切割琢磨玉器的工具。铊具有两类,一类为侧铊,用于小件玉器的切割和粗加工;另一类是磨铊,用来对玉进行细加工。铊的主要材料为铁,它是琢玉的主要工具。




        (4)钻、 玉饰品必须要穿孔才可以穿绳佩戴,因而钻是不可少的。钻可以分为实心钻和管钻两类。实心钻:它是靠旋转摩擦进行钻孔的。实心钻打出来的孔眼一般上口大下口小,孔底为尖细的斜坡形。早期的玉饰多使用实心钻钻孔的。管钻:又叫空心钻。用管钻打磨的孔一头大一头小,会出现螺旋状的台痕。




        (5)刻玉刀、是雕刻玉器纹饰用的工具。刻玉刀的硬度要比玉大,一般是采用金刚石镶嵌在刀刃上进行雕刻。(上图为远古骨刀)





        (6)锼弓子、 是一种用于镂雕的工具,形状像拉二胡的弓。用锼弓子镂刻玉器的做法为:先用钻在玉上打孔,再用金属丝穿进,佐以解玉砂,慢慢锼磨。这种工具在殷商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历代都有沿用。

    而秦汉前,由于考古出土的更多精美玉器,从加工工艺到雕刻技法有难解之谜,如汉代时期盛行的 游丝毛雕良渚时期人面兽纹的精美雕刻等,都是需要探讨了解。

        “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技法之雏形见于春秋晚期,但当时线纹之长度及连贯性尚不及战汉者,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绹索纹、网格纹以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


      “游丝毛雕”的技法到如今也是雕刻之谜,没有确切的琢玉工具解译,大都是我们后人的猜测认为,编者也无从所解!但是否可从秦朝统一为求成仙,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始皇帝“穷求仙丹”的讲述,我们该去神悟点什么?历代神话故事,特别是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是不是与制造仙丹有关?

下接《神玉之琢玉探讨(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