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寞风雨棠樾牌坊

 洁洁赢 2017-04-01

  骢步亭

  七座牌坊一字排开

  乐善好施坊

  走进徽州,最使人感到突兀并且受到震撼的意象,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棠樾牌坊群。

  于我而言,棠樾牌坊群就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这座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因了旷世奇作《红楼梦》的精彩演绎,使得我真实地站在它的面前时,竟然产生了一种“今兮何兮”的错觉。

  一进村口,就能看见村子东端的甬道上,七座牌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它们属于居住于当地的鲍氏。鲍氏在科举方面并不成功,但在徽州一直被视为头等宗族,仅次于程氏,这固然因为鲍氏在财富的积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鲍氏父子都是名著一时的大盐商,但更重要的是,鲍氏为徽州古老、有代表性的家族,人望攸归,有表率作用,使得在高度重视宗法制度的明清时代,无论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地方官僚府衙,对于鲍氏修建牌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偏爱”,从而出现了成群而聚的规模。

  这七座牌坊,分别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其中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代,另外四座建于清代。牌坊上分别有“御制”“恩荣”“圣旨”“敕建”字样,代表了牌坊的“政治级别”,其中“御制”最高,为皇帝亲自下旨并由国库出钱修建,“敕建”则由官府发文自家出钱建造。

  鲍氏家族的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或忠或孝,或贞或义,且每一座都极具建筑美学和历史人文价值,而其中的乐善好施坊与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乐善好施坊为冲天柱式,4柱3间,通面阔11.82米,进深2.85米,高11.70米。大小柱额都不加纹饰,唯挑檐下的拱板镌刻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了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饰。此坊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鲍淑芳为大盐商,嘉庆八年集众商输饷,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助设沙河闸,捐银5000两。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旌表自己的碑坊,只是嘱咐儿子鲍均,恪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旌表建坊。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也称节劲三冬坊,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歙县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吴氏在60岁时辞世,她的举动感动了地方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在牌坊群当中,有一座尖顶、官帽似的四方小亭引起了我的注意,此亭名曰“骢步亭”,屹然座落在第三、四两座牌坊之间。

  骢步亭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建亭人为鲍氏第十八世孙、官至贵州都匀知府的鲍献书和其侄子鲍元臣。亭内有甬道贯通东西,其南北两边设有“飞来椅”,供来往者小憩。亭内四柱,门额之上,有清朝大书法家邓石如手书的“骢步亭”三字。

  牌坊群中为何出现一方小亭?当地有人说是为了“改化”牌坊建筑群形式上的单调。据考证,其实不然,因为从年代记载上看,此亭的出现早于牌坊群。实际上,骢步亭的修建与鲍家当时的一段难言经历有关。

  鲍氏在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叫鲍象贤(1496~1568年),他是棠樾鲍氏第十六世祖。从文献记载看,鲍象贤是一位只注重做事而不在乎做官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官不择位”。此公历任刑部右侍郎,兵部左、右侍郎,户部右侍郎、按察使等职,还做过御史。他在兵部为官时,曾远戌边防,在云南、陕西、两广等地,南征北战,使边境得以安定。

  然而,对文武双全的鲍象贤来说,因为秉性耿直,鄙视权贵,注定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官员,所以鲍象贤在做御史时,曾屡遭“逆臣”中伤。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41岁的鲍象贤戴着“兵部左侍郎”的旧官衔,“告老”回到棠樾。

  鲍象贤去世后,鉴于许国等一批老臣的奔走呼吁,朝廷最后追封其为“工部尚书”,皇上示谕可以以相应的葬礼来“处理”鲍象贤的善后之事。十五年后,鲍象贤的孙子按国葬礼仪在歙县县城西安葬了鲍象贤的遗骨,此后约40年,才在棠樾树建牌坊以旌表,这座牌坊就是现在牌坊群中东首的第一座“鲍象贤尚书坊”。

  对于先祖如此精忠报国最终却落得个“功大赏薄”的下场,鲍氏后裔自然心怨难平,为纪念这位忠烈的先祖,鲍象贤的孙辈鲍献书及其侄鲍元臣便建了这座“骢步亭”。骢步亭本来的意思是指以青鬃马代步的御史,此典最早在汉朝设御史一官时便有了,鲍氏子孙建此亭于牌坊群中,其寓意是深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