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正确祭祀指南(孔子亲授)

 傅佩荣 2020-10-20

清明节特别放送 

本文摘要:

许多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的洗礼

断定宗教是可有可无的迷信

不但不必认真对待

甚至还要批判及铲除之

这种情况令人遗憾

我们学习孔子思想

明白信仰是个人的抉择

是生命至深的关怀

在珍惜自己的信仰时

别忘了以善意来看待别人的信仰

祭祀的对象,自古以来就有三类:

一是至高神明,如上帝或天;

二是鬼神,如先圣先贤以及自然界的神祇;

三是祖先

由于古人相信「人死为鬼」,所以鬼神与祖先有时可以合而称之;至于至高神明,祭祀它们是天子的特权,有如受天所命的职责,一般人是不能祭祀「天」的。

春秋时代,常提及一句话,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在于祭祀与武力。若是武力太弱,难免会被强国并吞;若是忽略祭祀,则国家无以凝聚民心,甚至会因此成为大国征伐的借口。譬如,商汤起而反抗夏桀的暴政时,他出兵征伐就从葛国开始,即「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论语·尧曰篇》记录一段孔子的教材,有如古人生活的重要守则,是所有从政的学生都应该熟读的。其中清楚指出:国家所应重视的是「民、食、丧、祭」。

这四件事中,「民、食」涉及「人之生」;「丧、祭」涉及「人之死」。若是不能妥善安排丧与祭,则民与食在面对必然的死亡终局时,只能陷于无意义的困境中。反之,丧与祭将使百姓向往某种永恒的生命,因而更有勇气与意愿去承担现世的责任。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伦语·学而篇1·9》)慎终为丧礼,追远为祭祀,其效应是使民风趋于淳厚。但值得思索的是:丧与祭纯粹不仅仅只是为了「民德归厚」,还应涉及百姓对鬼神的信念。

孔子对丧礼所要求的是真实情感,那么,对祭祀呢?祭祀的对象是鬼神。我们稍后再谈孔子的鬼神观,在此先描述他对祭祀的态度。

首先,我们看到「子之所慎:斋、战、疾」(《伦语·述而篇7·13》)一语。孔子以慎重的态度对待的三件事,依序是:斋戒、战争与疾病。斋戒列为第一,而斋戒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祭祀。由此可知,孔子定期举行祭祀。

 

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论语·乡党篇10·7》

译文:斋戒前,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日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要换个房间。

其次,孔子在祭祀中的表现,有一段简单而含意丰富的资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伦语·八佾篇3·12》)

在「子曰」之前的一小段话,应该是学生对孔子祭祀态度的观察。在学生看来,「孔子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真的临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临在」。在此,两个「如」字代表孔子的态度是虔诚而庄重的,而学生们也只能由这样的态度来省思:孔子真的「相信」受祭者或鬼神的临在吗?学生们的省思与好奇,促成了孔子的解释。他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

由此可知,当时大概有不少人「祭如不祭」态度散漫。由此再可知,孔子绝不会为了应付风俗习惯而勉强自己去祭祀。

一方面,我们看到孔子的举动是:「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篇10·11》)意思是说,即使吃的是粗饭与菜汤,也一定要祭拜,态度一定恭敬而虔诚。这种「每饭必祭」的传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祭法是:取出一点食物,置于食器之间。据说这是祭拜最初发明熟食的人,表示不忘本;这当然也可以表示感谢上天的眷顾,以及对自己生命中一切遭遇的感恩之情。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乡人傩(nuo,二声),朝服而立于阼(zuo,四声)阶。」(《论语·乡党篇10·14》)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孔子在乡人奉行民俗信仰的仪式时,不但没有轻忽或歧视的念头,反而以庄严而恭敬的态度来面对。他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表示自己是家宅的主人,要对经过的群众表示尊重的心意。

不过,祭祀归祭祀,若是真正谈到「祷」,则其对象只有一个,就是天。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伦语·八佾篇3·13》)这句话明确涉及到孔子的鬼神观,是对天的信仰。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曰:「有之。《讄(lei,三声)》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篇7·35》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作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讄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祇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

所谓《讄文》,是古代为生者求福的祷词。子路当然希望老师可以早日痊愈,所以想到要作祷告。我们从孔子问他「有这样的事吗?」可知,孔子不曾教导学生有关祈祷方面的事。

换言之,孔子是教育家与哲学家,但是并非宗教家。他自己是一位有信仰的人,但是很少谈论信仰方面的体验。事实上,信仰的体验不但牵涉个人内心最深刻的情操,并且不是言语所能清楚表述的。

孔子最后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这句话有双重含意。一是,他婉拒子路的好意,因为在他心目中,若要祷告,则对象只有「天」,而不是向天神地祇祷告。二是,生病时再来祷告,实在不够虔诚;孔子一生行事,无不上求合乎天意,下求安于良知,等于无时无刻不在祷告之中。

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的洗礼,断定宗教是可有可无的迷信,不但不必认真对待,甚至还要批判及铲除之。这种情况令人遗憾。

我们学习孔子思想,明白信仰是个人自己的抉择,是生命至深的关怀。我们在珍惜自己的信仰时,别忘了也该以善意来看待别人的信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