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闲读:孔子病重时

 如水138 2023-10-22 发布于河南

只要尽自己的心,修身立命,做好自己,这样面对生老病死,也就心安理得了

图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篇之三十五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求举行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和地神祈祷。’”孔子说:“我自己已经祷告得很久了。”

圣人也是会生病的,并且这一次病得很重,这可把弟子们都急坏了。

“子疾病”,孔子病得很重。“疾”,生病;“病”,重病。“疾病”连起来用,就是病得很重,生重病。“子路请祷”,子路请求举行祷告。“请”,请求。“祷”,祷告。“请祷”,即向孔老师请示,要求搞一次向神灵祷告的仪式,以此来为孔子求福,保佑老师早日恢复健康。

为什么要向孔子请示呢,一是因为子路作为弟子,不敢自作主张擅自搞;二是祷告仪式也需要孔子配合,要行斋戒之礼,以表示对神明的敬意。

当然也有不同观点的解释,把“请”字解作请福。按此解释的思路,“子路请祷”,并没有请示孔子得到同意,而是自作主张就搞成了,后面的问答则是孔子病愈后才进行的。这样解释虽然逻辑上也说得通,但于情于理却不妥,不符合孔门弟子的规矩,子路恐怕不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兼贴身保镖,有名的火爆脾气。这次眼见老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心中急不可耐,人们常说病急乱投医,他倒好,连医都不投了,直接捷径,去找神灵祈求保佑。不过这也不怪他,别说在古代,就是文明程度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还有很多治不了的疾病,走投无路时只得去求神拜佛,祈求除病消灾。

于是,子路去向病中的孔老师请示,请求批准他这么搞。孔子听了后,心想这弟子又要胡搞了,但知道弟子是一番好意,是为自己好,不便批评他,于是就说:“有诸?”有这样的事吗?意思是说有这样治病的吗?“诸”是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之”,代词,这样。“有诸?”就是“有之乎?”有这回事吗?

图片

子路自信满满,他言之凿凿地答道,“有之。”确有此事。子路回答孔老师,说是有这样的事,并且其中还是很有道理的。什么道理呢?“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和地神祈祷。

“诔(lěi)”即诔文,是一种哀祭文体,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之情。按当时规矩,诔文多是用于位尊者哀悼位卑者的。“尔”即“汝”,你。“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上下神祇(qí)”,上是天,下是地,神是天神,祇是地神。“祷尔于上下神祇”,意思是替你代为向天上和地下的神灵祷告。因为要保佑的人已经死掉了,所以只能由别人代为祷告了。

 这句话中的“尔”字,还有另一种解读。有观点认为,古时弟子对老师不应该直接称呼“你”。用你、我这些词跟老师相称呼,是不礼貌,不符合礼的,应该称夫子。所以“尔”应该是用做语气助词,无实义,即“祷于上下神祇”。但实际上此话是子路向孔子转述《诔文》上的话,“尔”的本意应该是指“你”。

其实这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尔”如何解释,而是另外一个严重问题:孔子生病,子路却要用哀悼死者的诔文,来替老师祷告。这还不算,诔文是尊者对卑者的悼念之文,子路却要用来对付老师,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就此,有人认为“诔”应该写作“讄(lěi)”,讄用于生者的祈祷,通过宣扬其功德,用以求福免灾。但也有观点认为,“诔”和“讄”两个字,古意是一样的,读音也相同,两个字不同是《古论》与《鲁论》两个版本写法上存在的差异。这个诔文,活人生病时也可以用的,所以子路并没有犯错。

不管怎么理解,反正孔子对子路的馊主意是很不感冒的,所以怼了他一句话:“丘之祷久矣。”我孔丘自己,已经祷告得很久了。对于孔老师的话,子路不知有没有听出什么言外之意,估计他还听不出来。

孔子话中的意思,是反对子路这样做的。孔子平时对“天命”十分敬畏,尤其是遇到大事,常常会谈到天,谈到命,因为他相信天命,尊重上天的安排。至于鬼神,则是敬而远之,很少言及。可能是认为鬼神的特殊保护和帮助,往往是难以确定的事,所以并不需要去刻意祈求。

图片

当然他也不是不重视祷告,而是认为,向鬼神祷告的事,必须郑重其事,在平时生活中要认真对待,而不能等到有了事才祷告,临急抱佛脚。所以他提出,祭祀必须像真的一样,不能光做做样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篇》)

关于鬼神的存在,孔子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过。只是强调要尽自己的心,要尽责地做好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样也就心安理得了。否则真的得罪了老天,祷告也是没用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篇》)

孔子认为自己的日常言行,都是合于神明的,所以实际上,也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祷神求福。所以他说“祷久矣”,根本不必烦劳别人来代为祷告。何况子路那种不伦不类的祷告,更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事。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顺境和逆境,困难和曲折,生老病死也是正常的事,只要尽力而为了,也就无可追悔怨恨。后世儒家所倡导的“尽人事而听天命”,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认为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安排,人所能做的,只是去尽力而为,而并不能去主宰和控制。面对自然或社会,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的,但必须做到尽力在先。

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只想祈求意外的神助,就会滋生过多的贪念,产生许多非分之想,以至于失去做人的尊严。偶然的情况也许会发生,但鬼神的保佑和神迹的显示,这类传说只能是宁信其有罢了,不能寄希望于此。

至于子路的“请祷”,则体现了弟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虽然是乱七八糟的馊主意,听来十分无知,但也是弟子一时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并无恶意,再说子路的性格率直,脑子也比较简单,所以孔老师也不会去深究的。

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