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跛足的德国女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了百年前的老北京城

 Bao5685 2017-04-02

努力做中国一流视觉杂志 广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上方蓝字关注 公众号




  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11),1908年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赫达在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就有机会开始摆弄起一架照相机,从小就待在出版社里的赫达,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也促使她后来成为了一名专业摄影师。


  二十四岁那年那年(1933年),赫达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招一名女摄影师,并注明会英、法、德三种语言,且 必须是德国东南部的兹瓦本人。看完之后,她觉得这个职位简直是为她度身定做的,加之当时的她不喜欢德国的政治状况,虽然工资不高(所以才招女性),但她还是决定前去应聘。


  那个时候的中国,对于一个年轻的德国女性来说,实在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然而她还是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临行前,她的家人还送给她一把防身用的手枪和一把雨伞,都被她扔进了大海里,随身仅有的重要物品就是一架双镜头反光相机。


  此后,她便开始了在北京的摄影师生涯。在北京的这十三年,陪伴在她身边的就是那台双镜头反光相机和一辆自行车。一有空闲时间,她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除了北京城内,她还独自去了周围的西山、山东、承德等地。如今,她拍摄的景物大 多已荡然无存,不论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还是旧建旧影,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张赫达倚着自行车的照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杰出的摄影师得过小儿麻痹症,右腿略短,有点跛行。

赫达·莫理循

  1946年,赫达与阿拉斯泰·莫里逊结婚,跟随丈夫姓,改名赫达·莫理循,同年随着中国内战的加剧,莫里逊夫妇决定离开中国,1947年11月移居沙捞越,一直到1966年离去,在此期间她曾经为马来西亚政府担任摄影工作。1967年之后移居澳大利亚的坎培拉。

  1991年,赫达·莫理循病逝于澳大利亚堪培拉。次年,根据遗嘱,她在中国大陆13年间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幅照片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莫里逊夫妇离开了中国之后,中国的大门再次向外部世界关闭,直至三十年后重新开启。此后,赫达·莫里逊曾经两度回到她阔别三十多年的京城。此时她钟爱的北京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和烟囱。

  她虽然对此失望,但批评的态度还是非常温和的:“很容易让人质疑的是,让北京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以及在这一干旱的地区建立这么多工业是不是件好事,如果能采用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规划方案,能不能至少保住北京的城墙。尽管如此,北京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

紫禁城 端门

  

钟楼前

  

正阳门瓮城内关帝庙(老爷庙),今不存

  

正阳门

  

正阳门

  

在长城上抽水烟的男人

  

  远眺正阳门与箭楼,城墙位置为今前三门大街,护城河位置下为地铁二号线,就是因为修建这条地铁,诸多残存至五六十年代的城门与建楼彻底拆除。

  

永定门箭楼与瓮城

  

永定门箭楼与瓮城

  

颐和园 西堤远眺万寿山

  

颐和园 十七孔桥

  

颐和园 东堤远眺万寿山

  

祥子

  

外金水桥

  

天坛 祈年门内望祈年殿

  

天坛 祈年殿

  

天坛 祈年殿

  

前门夕照

  

前门外牌楼

  

前门

  

前门

  

前门大街

  

齐化门,即今朝阳门

  

琉璃厂

  

安定门内大街

  

北海 白塔

  

北海 太液荷花

  

北海 远眺五龙亭

  

北海内眺望景山

  

东便门墙柳,如今所在东二环,北京最拥堵路段之一。

  

东便门墙柳

  

冬雪中的齐化门

  

街面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