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次远行有点远——杨镰纪念文集》清明前夕出版 祭奠西域学者杨镰

 vug 2017-04-02

为纪念杨镰诞辰七十周年暨去世一周年,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由杜雪巍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次远行有点远——杨镰纪念文集》,新书发布会在新疆大学举行。



杜雪巍主编的这本《这次远行有点远——杨镰纪念文集》是新疆文化界,乃至全国学术界、考古界以及杨镰先生的生前亲朋好友,包括杨镰先生的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同仁们对杨镰先生的纪念文章结集。


马大正、张颐青、冯至先生的女儿等均撰文纪念,还有杨镰先生生前的诸多马友均撰写悼念诗词,以共同缅怀这位为新疆西域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专家、著名学者。《这次远行有点远——杨镰纪念文集》是大家对杨镰先生的共同纪念。



著名西域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镰先生在2016年3月31日新疆吉木萨尔县返回伊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遇难,享年69岁。


在新疆当牧马人的杨镰


杨镰先生1968年3月赴新疆伊吾军马场插队,1975年到新疆大学就读,毕业后到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工作,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镰先生的主要代表作有:《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元曲家薛昂夫》;论文:《元佚诗研究》《西域史地研究与〈坎曼尔诗笺〉的真伪》等。撰写了《荒漠独行:西域探险考察热点寻迹》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疆探险丛书。


第135号营地是斯文·赫定1934年最后一次在西域探险的终点,杨镰为其立碑纪念。


出生于书香之家的杨镰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后,四十年来数十次往返新疆,他倾心于壮美的西域历史文化。杨镰曾与自己有一个约定:要走遍斯文·赫定曾去过新疆的所有地方,楼兰、和田、库车……约六十个梦想。



杨镰为新疆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他倾情新疆

走遍新疆

热爱新疆

最后又把生命留在了新疆,

留在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杨镰的精神价值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所了解;杨镰奉献新疆的精神也将赢得越来越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为我们竖起了一座高大的人文丰碑。





杨镰先生生平  



1947年2月



资料图:解放初期的辽宁


杨镰,1947年2月份出生在辽宁辽阳。


1968年3月

在新疆当牧马人的杨镰。


1968年3月与一百余名北京知青一道赴新疆哈密伊吾军马场工作


1972年-1975年



当时的新疆大学


1972年被推荐到乌鲁木齐新疆大学中文系学习,197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


  1975年至1981年在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工作。





1982年至2016年3月31日


杨镰1982年进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时的留影。


1982年杨镰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杨镰在新疆人文地理大讲堂


杨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西域文化专家、探险家。以新疆人文地理及新疆探险史、绿洲文明、环境与资源等为探险考察重点,主持编译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探险与发现》《中国西部探险》等丛书,先后出版了《荒漠独行》《最后的罗布人》《发现西部》等探险纪实作品,以西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千古之谜》《青春只有一次》《生死西行》等。



杨镰的嘴里似乎灌满了西域的风沙。他像一位新疆的维吾尔老农一样,不以嘴里吐出田野里的植物、动物、河流这些似乎远离高大上学问的名词为羞耻。


第135号营地是斯文·赫定1934年最后一次在西域探险的终点,杨镰为其立碑纪念。


斯文·赫定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斯文·赫定是杨镰的偶像。他说起赫定来,像是一个还健在的他的熟人或哥们儿。在我印象里他总是话很多,除了口不离“赫定”外,高频率出现的口头禅还有“黑喇嘛”“额济纳河”“喀拉墩”“奥尔德克”“丹丹乌里克”“小河”“精绝”“楼兰”“新疆虎”“罗布泊”等等。


2012年10月下旬,杨镰(中)穿越罗布泊,作为退休之年的纪念。左为董炳月,右为维族向导白克力。



 2016年3月31日



2016年3月31日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参加学术活动返回伊吾县途中,于木垒县境内因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杨镰的骨灰埋葬地,家人为其立起一颗小松树。


杨镰一生念兹在兹

新疆成为他的归宿

大约再正确不过了








延伸阅读






杨镰,永远闪烁在西域文化的天空




这两天关于杨镰因车祸不幸而逝的消息,在网上和微信上已传开,大家都由衷地惋惜,认识和了解他的人更是扼腕痛惜。他虽近70岁,但身材硬朗,在野外行走时,比随行的年青人还显得精神饱满。

他是3月31日下午发生的车祸,4月1日中午,我接到新疆记协前任主席祝谦的电话,惊闻此噩耗,在当晚回新疆的飞机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上午,在乌鲁木齐燕尔窝殡仪馆,我又见到了他夫人张颐青女土,并与100多人一道送别了我的良师益友杨镰。




成就卓著的西域文化学者和传播者




杨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西域学者。我认识杨镰不过10多年,但最早读到他的著作却有30年了。《贯云石评传》(1983年出版)是他早期研究西域文化的成果之一。这本泛黄的书籍,还珍藏于我的书架上。后来又陆续读了他的《千古之迷》(1983年出版)和《最后的罗布人》(1999年出版)。由于1995年我就和时任报日人民社新疆记者站站长祝谦在中国面积最大的若羌县境的米兰镇,见到过“最后的罗布人”,后来阅读此书时,对杨镰有了新的认识。由于本人也喜爱新疆的历史文化,因此也就萌发了结识杨镰的想法。

第一次见到他是2005年。我们是一见如故。我还组织中新社记者通过中国新闻网、新疆新闻网和兵团新闻网多次报道过他。至此,他每年来疆几乎都与我联系。期间,又读到他陆续送我的《发现西部》、《生死西行》、《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和《黑戈壁》4本书。

当时,他告诉我他正在写《杨增新传》,我也很期待。因为他的文学功底好,又善于田野调查,读他的书,有鲜活感,还能享受其文字的优美。2007年春,我去云南时专程前往红河州的蒙自县,去看杨增新的故居。期间我与《蒙自县地方志》主编交谈中,得知杨家有族谱,还得知杨之长孙女杨绍珍住天津。当年我出差到天津时还专门拜访了她,并告诉她杨镰正在写《杨增新传》。她对此很关注,我随后就与杨镰联系,并告诉他杨增新的墓就在北京昌平,杨镰颇为激动。后来在杨绍珍的指引下,杨镰去了杨增新墓。后来央视纪录片频道还播出了有关此片段的记录片。2015年,经过几番波折,新疆人民出版社终于出版了他的著作《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


杨镰家的客厅即是书房,整柜的书籍和DVD影碟几乎占据了所有靠墙的空间。


杨镰的父杨晦是文革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是著述等身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作家。杨镰是子承父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由于他与新疆的生死情结,使他对西域文化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其学术的研究。他对西域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由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领导的悼词,和学术简历得知:他近百次到新疆,几十次在新疆做实地调查与研究,重点是新疆人文地理,同时涉及新疆探险史、绿洲文明、环境与资源等领域。以中外文献与实地考察结合,形成个人见解:有20多部专著,其中还有3部以新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特别是由新疆人民出版社组织、由他担任主编的“西域探险考察大系”等丛书,成为新疆人民出版总社的一件“镇社之宝”。




对新疆始终充满着激情




他不仅对西域文化著书立说,而且在多部专题片和记录片中出镜介绍西域文化。其间,他还应邀到新疆多地演讲当地的历史文化,并极力推动当地的文化宣传和旅游事业。对此,他去的更多的地方可能要数位于天山中东段北麓的哈密、昌吉两地州。哈密的伊吾军马场,是他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昌吉州是他近10多年来新疆去的最多的地州。我都随他去过至少3次。最难忘的是,我随他一行两次去具有古城之称的奇台县。站在奇台南山半截沟石城子遗址的一大土包上,他仿佛看见了汉将耿恭率三四百官兵与匈奴上万将士,以寡抵众进行的疏勒城保卫战。2008年,我们准备以此拍摄一部中小成本电影,他还写了剧本大纲,我也请了专业编剧来此。但后因故,始终未能如愿。2011年秋,我随他一行还去了奇台北塔山中国军人保卫边防、与来犯者展开激烈战斗的遗址。这也圆了我30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此史时,想实地考察的梦想。

我深切感受到昌吉州几届领导,特别是几任常委、宣传部长对他都是热情有加,所以他到昌吉州地界,就像到了自已的家。

此次不幸罹难,就是他应昌吉州吉木萨尔县邀请于31日上午演讲后,下午在前往参加翌日“伊吾四十天保战”英烈祭扫大型活动、于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境的途中。使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却在今年清明于乌鲁木齐向他永远告别。


杨镰家中书架上摆放着的两版“西域探险考察大系”。


他魂系新疆,也永远属于新疆。正如他的儿子在悼词中所说;他把青春、爱情、事业和生命都献给了新疆。

他还有宏大的计划,也正值研究成果的高产期。他的不幸去世,也是新疆人文历史研究的损失。他对新疆人文历史的贡献,就像天山上的劲松,长青。

匆匆草书此文,以示对杨镰老师的纪念。(李德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