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家门里:穿越百年时空/司雁人:图书比价:琅琅比价网

 来兮2017 2017-04-02
    序一
    司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据2006年统计资料,当代司姓人口大约四十八万,排全国姓氏人口第一百九十八位,属稀有姓氏。司字本主持、掌管之义,司姓虽源头不一,但得姓方式都以官名职称为氏,再简化而来,主要有司马、司寇、司徒、司城等。所谓“全套司官”,是指两周乃至先秦时期以“司”为称的官职称谓,包括司怪、司空、司徒、司马、司寇、司德、司成、司臣、司禄、司会、司吏、司狱、司令、司事,一共十四称。至于秦汉之后产生的司直、司房、司吏、司道、司都、司土、司藩、司臬等等,不列其内。
    司姓得姓后,历史上曾形成顿丘(今河南清丰,一说浚县)、河内(今河南武涉)等郡望,并有淮右、三季、庆余等著名堂号。
    司姓人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两省,大约占49%,其次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31%。安徽司姓占司姓总人口的30%,为司姓第一大省。河南商丘夏邑司氏,应是司姓研究的重要方向,可惜资料阙如。毕竟商丘才是姓氏之根。
    山东司姓尤以鲁西北地区居多。许多地方都有以“司”命名的村庄,另外有些村子虽然不以“司”命名,却是司姓人的重要聚集地。
    以前有人以为所有司姓都是一家人,遵循同一个排行,其实不是。山东司姓人有很多分支。茌平、东阿、长清、滕州等地司姓,是在明朝洪武二年大移民时期,从山西洪洞县迁过来的。梁山司姓祖上是从河北枣强迁到淄川,又从淄川迁到青州,从青州辗转来到现在的住地。广饶司姓是洪武二年抽丁,自河南内黄县迁来。各地司姓有自己独立的族谱,不过难免有交叉的字辈。
    日照司姓迁于何地,战家村标公康熙五十三年(1714)创谱时不敢定论,其时其他地方司姓都说是从司官庄迁出,以后历次续谱者,必至司官庄拜访禀告吾族长辈德才者,方才行事。标公在始修族谱序言中叹曰:“其远者不可考得之。庄而为官者,必非祖居可知矣。又谓海东人氏,被洪军所逐来,迁于兹。俱未敢以为定论也。”现连云港市历史上长时间或称东海或称海州,其疆域面积和隶属关系变化也相当之大,元明及清雍正前大部分时间均称海州,辖东海等县,属淮安府。
    所谓“洪军所逐”或许即“洪武赶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
    同治十一年(1872)二修族谱,准公序后制一联:“相传流寓自海东,山左江南一脉同;但愿族人常孝友,中和永守旧家风。”山左即山东。清顺治二年(1645)设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从江南省分出安徽省,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改名江苏省。二修族谱等于肯定了始修族谱的未敢定论,认定日照司氏来自江苏。
    查阅有关研究资料可知,山西洪洞、江苏东海、河北枣强是明初三大移民中转站。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移民输出地与集散地合二为一。江苏东海则多是浙西、苏州等南方“狭乡”之民北迁“宽乡”的集散地。在明初徙居日照之移民中,多数来自江苏东海,大部分是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自己迁来的。
    从历次修谱序言中,可以大致看出日照司氏范围。
    创谱凡例称以二世八祖为纲(疑有误,谱见二世只七人),再修列言称改以三世十八人为纲,即日照司氏分十八支。
    二修族谱序列言:“谱录有八部:南北司官庄存二部,司家屋子、海脐子(黑七子)、宋家庄、窑沟(尧沟)、战家村、李固庄各存一部。”司家屋子即赣榆县赣马镇司坞村,海脐子即现涛雒朝阳村,宋家庄、尧沟在今日照市区,今五莲县许孟镇李古庄原名李固庄。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修族谱序:“乃约建安祖……等不惮跋涉,同赴江南。凡属同族悉为查访。”建安为本家建松祖之兄,江南即指江苏,此言明日照司氏和江苏司姓同族。
    1962年五修族谱时补进“赣榆县沙河一支、胶南县徐家大村一支”,“惟有即墨、蓬莱两支因条件不允许,临时未去。暂注于序,以俟来日”。序言提及“三合疃”族人。三合疃与战家村同在日照南湖镇。
    1989年六修族谱序言“我海曲一脉由来久远,生齿日繁各处一方,距跨两省三十余社”,新提“万家沟”族人。今五莲县有万家沟。
    司姓宗祠四言通用堂联之一:“姓启司马;望出顿丘。”传说司马迁之后,司马姓氏或二字分拆,或各添一笔,成司、马、同、冯四姓。传说终归是传说,可能有一部分,但司马迁之前司氏早已存在,所以不可能大家都是太史公后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七言通用堂联:“才行敷荣于春署,直方砥节于西台。”元代恩州人司庠,字公序,号立斋,与弟司廙同为至治元年(1321)进士,官至陕西行台侍御史。立朝鲠直无顾忌,廷臣多惮之,为时人所推崇。后辞官教授,四方来学者甚众,随器成材,俱有师法。
    同治十一年(1872)二修族谱定有十六字字辈,1962年五修续添八字,1989年六修改定。山东日照司氏字辈自十三世始:
    燕瞻朝纲,锡中成章。
    盛世华年,金玉其相。
    顺序传流,素志明昌。
    时光淹灌,宗亲四散,合族之亲等于路人,同族之谊视如吴越。至有世次颠倒、尊卑不分,孙重祖名、侄同叔伯者。以下特此将各地字辈异同指出,请自甄别。
    日照司氏十二世以前字辈未统一,各支自立,以世论。现存最长者为十一世。据1934年四修族谱所见,十一世字辈:大司官庄二、三、五、十四支均取“元”;小司官庄四支取“元”,十三支取“允”;战家村取“曰”(月)、“兆”、“允”;司家屋子(赣榆)一支取“兆”;李固庄(五莲)、常山东坡(诸城)十六支取“广”。十二世字辈:大司官庄取“基”(别为“吉”),小司官庄取“连”,李固庄、常山东坡取“存”,战家村取“存”、“连”、“基”。
    十三世以后,谱定字辈多有别为同音字者,也有个别支属没按谱定字辈。十三世字辈统一为“燕”,多别为“彦”;十四世统一为“瞻”,多别为“占”、“健”。尧沟十四世另取“学”字。
    司氏谱定字辈,句有句意,字有字意。“燕瞻朝纲”是要我族子民按照朝廷纲纪行事,即使换了同音字也失去谱定原意了,而另取别字更易让不明就里者世次颠倒伦序大乱。
    研究族谱所载一世至十二世名讳,字辈虽不完全统一,但其中规律性的要求明显存在。
    以大司官庄本房为例,一世邦教、二世秋、三世必遴、四世植、五世永新、六世禄、七世继宰、八世光瑶、九世建松、十世壎、十一世元錞、十二世瑞吉。从一世至十二世,字辈似乎可以这样排列:
    邦本必木
    永示继光
    建土元基
    二世“春夏秋冬岁恭宽”七子,“春夏秋冬”为四时,“岁”为年,“恭”为尊重生命,“宽”为任由万物自然生长。取一“本”字代之,似勉强可以概括先人意旨,又与“木”字相应。“木”、“示”、“土”均为汉字偏旁,字由自己选。这几个偏旁字排进世次中,既有章句意义,又给取名带来约束和变化。这几世及二世名讳均为两字,也是一个特点。一并指出,也作提示。
                                                               燕仁谨识
                                                              2011年5月
    序二
    司官庄设于何时,无真凭实据可考。按县志记载,明景泰甚至正统以前已有人从本庄出贡推断,至少明初已有先辈居此。丁涛在《日照文史》第七辑《海曲村落名称渊源与建村因由浅识》中说,据部分姓氏谱牒记载,明初徙日照者,多来自江苏东海(明时为海州)等地,其次是山西洪洞县,也有少数来自河北枣强县。
    丁涛介绍,原日照县冠以姓氏的官庄三十九个,未冠姓氏的官庄三个,共四十二个,分布于河山、丝山、涛雒、碑廓、巨峰、竖旗、南湖等十七处乡镇。以河山乡为最多,计有官庄十个。
    官庄,是一种官方经营的村屯。官庄耕地属官方所有,是皇廷或官府圈占田地、召民开垦、差人管辖的农村行政机构。官庄地名始于宋,据《宋史》载:“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司官庄也应该是朝廷组织移民开垦耕种形成的。
    这里提出一个猜想:司官庄明初随海防重镇安东卫设立而设立。理由是:军队需要供给,朝廷就近设官庄以取所需。依据是:明洪武十七年(1384),信国公汤和奉命于沿海筑城防倭寇,设立安东卫,辖左、右、中、前、后五所,二十八台(燃火台),十八店,十七铺,在诸城、日照两县设屯田村落十九屯,其城池、民社、学校、钱粮与州县同。没有实据,只是猜想。
    据族谱,一世祖邦教:岁贡生,万历间任江都县丞,世居司官庄,合葬于大司官庄西南角正南向,子春、夏、秋、冬、岁、恭、宽。
    2010年3月,燕仁购得《万历江都县志》复印本一册,职官表县丞栏有记:司邦教,日照人,恩贡,万历十一年(1583)任。
    明朝县一级官员,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六人。县丞和县令,是副县长和县长的关系,其职责是与主簿分掌一县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共佐知县,正八品。通判、同知、州同、县丞、主簿等统称佐贰官,其品级比主官略低,但并非纯粹属员性质,其下尚有司狱、巡检、吏目等属员。
    根据该县志记载,万历十二年江都县丞另有一人,可以判断,邦教祖任江都县丞时间在一年左右,不足两年。
    邦教祖出身,族谱记岁贡,江都县志记恩贡,燕仁2004年夏购得康熙十一年版《日照县志》也是记岁贡。岁贡和恩贡,在选贡时点上还是有差别的,但都为正途资格出身,监期满者考职以定选受。参见拙著《学宫时代》,此不赘述。
    贡生由本县遴选,《日照县志》为准,邦教祖应是岁贡,《万历江都县志》恩贡有误。
    康熙十一年版《日照县志?岁贡》记载,万历岁贡司邦教之前,还有司姓人司信是正统岁贡,司德润是正德岁贡。司信任房山县教谕,县志未注是哪里人;司德润任王府奉祀,县志注明是司官庄人。据此断定,先有司官庄,后有司邦教。族谱言邦教祖“世居司官庄”,也说明邦教祖之前,已早有先祖在司官庄生活。尊邦教为一世祖,应是一修族谱时,据可考资料商定,而不是说邦教祖就是司官庄开基之祖。(谱者传信之书不得诬冒以诳其祖,若先世未知其祥,效苏老泉谱法以所知者为始。先图而后谱者,效史氏年表谱法列传也。)“立家谱的过程中又常见认古名人为远祖的习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223页)
    《礼记》、《尚书》等经典记载: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吾祖可谓姓名相符,善哉善哉。
    据族谱:本支二世秋,三世必遴,四世植,五世永新,六世禄,七世继宰(字吏衡,娶韩氏继牟氏),八世光远、光瑶、光梅,之后人丁兴旺。
    本房八世祖光瑶:字联琨,恩荣寿官,娶魏氏继胡氏。子三:建邦、建安、建松。
    “恩荣”指皇恩浩荡,朝廷赐予。“寿官”为明清两代的一种闲职官员,在官员品阶中多为八品,没有具体的职事,类似现在的荣誉称号。当时,一些百姓一生从善,广施功德,为乡里称颂,年老后,地方奏报朝廷,皇帝就恩准下旨,钦赐寿官,颁发冠带,予以褒奖。“寿官”一是要长寿,超过九十岁,五世同堂;二是经由地方推举产生,深受乡亲们爱戴。据雍正朝的一道上谕,每县每年可举荐一个老农“给以八品顶戴荣身,以示鼓励”。
    司官庄何时形成东头子牟家、南头子司家的乡村绅士格局,时间尚不能确定。南头子前门、后门,本房各家相连的那一大片宅第、家族学校、菜园、场院,应都是光瑶祖置下的家业。九世祖建松的国子监太学生出身,孔府金丝堂启事职衔,应是光瑶祖捐来的。建松二哥讳建安,孔府诗礼堂启事,子三:均、埠、玺,其中司埠又是太学生。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尽管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本房元字辈以上子弟还都上过学,甚至女辈也有识文断字者。这说明,本房基本为典型的耕读人家。
    燕仁谨识
    2011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