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照姓氏源流

 海曲上人 2019-10-30

日照姓氏源流概览(一)

一、安氏。

原籍东海,明朝洪武初年(相传系洪武二年)始祖母张氏携二世祖文诗、文礼公,由东海迁至日照湖水村,即以后之安家村。时始祖母携子迁居日照之由,固无史籍可考。

二世祖文诗公,居日照未久,复迁往莒州,继由莒州转迁淄川。现淄川安姓,或为文诗公后裔。二世祖文礼公,随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贾氏生二子:长子福忠,次子福祥。福忠公和福祥公,即三世祖。两位三世祖,各娶妻生子,自此人口日繁,家道小康,乃教子孙读诗书,传至六世、七世,到明朝的万历年间,安氏读书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诗书门第,成为日照的大族。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其顺序为「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例如「贤才培茂」,同为18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余类推。

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行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二、赵氏

南湖赵氏,原籍江南。明朝洪武二年由海州东海之十八村北徒日照南湖镇定居,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后分居四处:一莒州、一诸城、一淄博。首次修谱于清咸丰九年。共记载了八篇《族谱序》,修谱八卷。卷一:南湖。卷二:沈马庄、彭家河、官庄、花峡峪。卷三:马陵前、三庄。卷四:陈家沟、贺庄、湖水岭、徐家沟、陈家村。 卷五:莫家庄、梁家坪、郭村。卷六:邱前、膏泽。卷七:铨园、龙泉官庄、战家沟、辛庄、天井、沈疃、花峡峪。卷八:赵家村、王家村、孙家村、城西岭、宋家 湖、平台。

南湖赵氏排行字叙:自从隆(洪)庆(武)、世法守长、承继增续、庶其可昌???(注:洪武,明朝开国黄帝太祖朱元璋1368年;隆庆,明朝十三代皇帝穆宗朱载垕。〕

1/14页

附:岚山安东卫一支排辈:美、联、毓等辈与南湖十七世名字同辈、鸿与自字同辈、明与从字同辈、惟与隆(洪)同辈。以后的家与南湖二十一世庆(武)同辈。具体排行字叙:家以经常济、光临炳福增、建中宗晋宪、锡瑞保书征。

以上八卷只是南湖一支,散居日照、莒县、五连、诸城、胶南等大多数村。

附:由南湖马陵前迁出的先祖:南湖迁到马陵前的七世祖东国为始迁祖,八世祖海涛,九世祖兄弟仨“昆”居马陵前,“仲”迁丁家皋陆又迁陈家沟,“盛”迁冯家坊 (胶南县)又迁丁家郭庄。十世祖兄弟仨“大公”生六子(振乾、公、振文、振荣、振虎、振二)都居马陵前分为六大支,“次公”迁三庄邱前,“三公”照邑北乡膏泽。长支的十七世“明本”及子“自居”孙“从泽”迁董家滩。二支的十二世“次公”迁诸城湖水岭,“三公”迁诸城徐家沟。二支的十六世“汝霭”迁后村马家 店。三支的十六世“汝庆”迁诸城西栗园。五支的十二世兄弟仨,“足”居东马陵前,“文”迁陈家村,“忠”迁陈家村。(修谱后二十世“隆晋”迁黑龙江,“隆 用”迁城关四村)。六支的十四世“作周”迁河涛庄,十六世“希富”由河涛庄迁三庄,十七世“明傅”、“明海”、“明山”迁吉林敦化。

三、宋氏

自东海戴村,明太祖洪武间避红军之难,兄弟八人:宁、鉴、谨、修、时、景、春、安,迁居涛雒镇。嗣后,时、景、春、安四祖复迁江南赣榆县之青口镇,子姓繁衍,谱牒现存。宁、鉴、谨、修四祖留居日照。

余年昭穆世次详载家乘。至乾隆二十三年,海水汛溢漂,没居人而谱失。本支分派之伯仲季三公及三公之所自出均从赣榆谱系查核而知者,并分四支:南乡,涛雒、竹子河、泥田沟、结庄、黑齐子、大坨亚、岳蒿岭、申家庄、向阳村等处;西乡,山西头、大后村、沙沟、上下栗山、大小花崖、树旗岭、塔山、侯家沟、后崖、大坡、泊峡口、宋家庄等处;东南乡,峤山、竹园等处,俱系同宗。其他 如城东曹家村、宋家窑、姜家村、滕家村、汪家庄等,大抵系出山右,不入宗支,但非外之也。四支字辈:德继麟书、振家孚山、庆瑞殿广、全兴开祥、五百余年、代远克昌、明初迁来、原籍河南、东海旧乡、我本商裔、周封堂皇(唐皇)、祖泽绵延、燕贻乐康、族宜和睦、千载流芳。

四、李氏。

俗称“太平桥李”,始祖士禧,明初洪武年间自山东临朐柳山寨迁来日照城,住太平桥附近(今日照百货大楼西、人民商场以东附近)。

一世祖士禧为柳山寨李第八世孙。兄弟四人,元末至正年间皆为元朝统兵指挥,奉命镇守辽东。因兵败于明将常遇春,除老三士祥和长子圯(士祥大元授广宁卫指 挥),继续留守辽东,住海东桃园村(今沈阳北镇,士祥死后葬于此)外,其余均回柳山寨。不久元灭明立,为避免灭门之灾,兄弟分头逃难且有改名的。老大逃到安邱,隐居峰山,改名十一公;老二士禄,逃到寿光,隐居稻田村,改名有能。

2/14页

根据柳山寨谱和太平桥谱记载,该脉原是大唐宗室。唐天宝元年,先祖分封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唐末住洪洞大梅坡树大槐树。南宋末年,金人南犯。为避金乱,有李永贵携家东迁柳山寨。士禧迁照邑之后开创基业,成为巨富。有良田三百余倾,第宅占县城一半,故称“李半城家”,与丁、牟、秦、安姓成为照邑五大姓。名臣宿儒有:七世祖应廌,康熙十四年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及之又升为内阁大学士,官至一品,诰封四代并立四世一品牌坊(在今市中医院墙东,文化宫以西的南北的路上,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李氏字辈自十三世起:为、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与安丘峰山李、寿光稻田李为一脉相承。

五、夏氏

原籍苏州阊门,元末明初迁徙至海州南乡港河镇陡沟街。从夏环祖至能祖有老谱,因屡遭变迁而失。后明季叠年蝗旱,苛政日烦,族人四散离居。元末明初兄弟四人来照邑定居。一祖居于城南夏家村,另二祖失传,一祖居于夏家岭。 六、秦氏

明洪武二年,自江苏东海迁居秦家楼街道前团岭村(村东南,祖碑尚存),至今已有六百年余年,居住在日照县并扩衍到周边的诸城市、胶南市、胶州市、莒县、莒南县、五莲县、赣榆县和东北三省。

海曲秦氏七至十五世,有进士十三人,举人九人,贡生二十六人,增生十八人,监生一百二十七人,痒生一百三十三人。有御碑(龙头碑),雍正帝于雍正元年二月二十日为御史秦国龙祖父秦允晋从二品所立,原为龟驼碑,毁于文革时期,现尚存碑身与龙头,存于东港区花家园村;乾隆壬子年御匾赐予五世同堂长寿星秦克明(十世祖),匾书“瑞应昌期享年百岁”,现存于东港区河山镇屯岭村。至五世祖嘉祥,有田产五百顷,时东楼(秦家楼)、西楼(城后楼)、山前山后(丝山前后)、上元下元,皆是秦氏土地。

七、费氏

始祖三兄弟,长章邱,次日照,三浙江。明洪武中自东海迁入。后以太平社之祖为始祖,其生五子。长致,仕河南寄籍固始县;三支四支无后;五支外迁;次传诸城西四世礼成柯庄费氏。今居日照者,为二支及费永桀一支。二十世之外预择五字以作五代排字,三大支命名皆从之:聿、兆、纪、光、明。

一世始祖乾,字连三、行二,世居东海,自洪武中迁日照辛留社费家村;二世举,字宗海、号文涛,甲子举人任河南临汝县,建文魁坊,子五,葬千佛阁西;三世永年,字眉长、号静山,永乐丁酉举人,建接武坊,任河南嵩县、固始县教论,子一,未回籍寄居川山里;三世永亨,寿官,子三,葬千佛阁西南林;四世纹,字文系号望洋,成化进士,任山西洪洞县训导,子一;五世珽,子三:显,贡生,直隶任县训导升山西西安府教授,一子费有模。恕,字行可,由武功任河南遊府诰封明远将军,子无考。敏,字愚菴号学山,正统辛酉举人,任天津卫经

3/14页

历,葬得静山北,子三,次子永玘,景泰年间跟同费永年定居河南固始县,子一;七世再成、克成、允成,住固始县。

此后有费复用,生五子,太平里正;养中,字乐贤,四子诰封奋力校尉,葬即墨县龙湾头西岭有碑,子费瑢;瑢;名荣,字耀,任文登县把總,奋力校尉;璩,字西园号黄坡,明史》卷155有《费璩传》。明朝至今,费家在京城、西安府、洪桐县、天津、烟台、文登、即墨、河南临汝和固始县及许昌嵩县等,留有后代。

八、申氏

海曲申氏,原籍东海县仁贤里申家村。元末,避战乱,兄弟三人,长生员宗善公、次宗良公、三宗信公,离家北迁,初到赣榆县申家城子,大明定鼎后定居日照水车沟。 后朝庭征丁,三公迁临朐安家立户。宗善曾入赘肖氏,肖氏祖殁,复申姓。

九、牟氏

来自栖霞,其先世于元世祖时以功封登州府栖霞县,世袭千户,墓在邑东之铁口村碑记甚详。至明太祖时,兄弟四人,一支迁泰安;一支于湖广;一支于日照。初卜居于中疃社。即今牟家坪、牟家河。后迁徙县西接官亭之南,即今牟家井。成祖时三丁夺籍,又抽一支戍辽东,至顺治戊戌,以广东道御史职讳云龙号起潜公, 钦命巡视浙江,他即便道来日照祭祖赴任。

十、厉氏

始祖明朝洪武二年,由东海迁日照中疃里(今五莲洪凝境内)。始祖生五子,长子迁河北景州;次子迁海州;三子迁莒县陵阳,之后一支迁莒南厉家寨;四子留当地;五子胜祖迁日照城西南之杏花村。今日照三支各存家谱,但族谱对始迁祖和远祖及长支、二支的情况均未作详细记载,只说迁往河北的长支已立巨室之家,迁回海州的二支世袭指挥。

史有厉达,海州(今灌云县)大伊山人。永乐八年西凉瓦刺发生叛乱,朝廷派兵屡征难平,后派人到海州访得厉达。厉达遂挂帅征西,因他对西凉地理民情了如指掌,很快“收复三十余城”。鉴于厉达家乡地处盐池,是明王朝重要经济来源,又是漕运交通要衢,厉达后升为淮安大河卫指挥。厉达殁后,明成祖允其四子“俱袭指挥使”,并敕赐圣旨碑,这符合海曲厉氏族谱上记载的“世袭指挥”一说。厉达先随叔父厉亨征西凉,厉亨洪武十六年告老还乡,其年龄应在60,70岁,海曲始迁祖在1369年迁日照,二世祖如是厉亨,此时已是40,50岁,不可能随父移民来日照。由此推断,厉亨是海曲厉氏始迁祖的同宗。.海曲厉氏族谱记载,七世祖兄弟五人曾到东海进香,长兄厉道卒于途中。由此分析,七世祖是给远祖进香,因一至六世全葬于日照,无须去东海。迁往日照的厉氏始祖,仅东海厉氏一支,即远祖的一子,余仍留居东海。

4/14页

十一、焦氏

神农炎帝的后裔。至西周初年,受封焦地,故号焦国(焦国在今河南陕县南),后沿用以国名为姓。金、元时期在日照居住的六姓中,即有焦姓(《日照市志》,,,页)。

海曲焦氏先祖值元朝战乱频繁,又加旱蝗瘟疫之灾,兄弟三人(讳升、斗、木)由苏州苍门过江北上,迁至海州定居。因海州滨海地处斥卤,不宜耕植,长兄在该地住下,二弟、三弟二人又北去山东,一居日照,一居诸城。来日照时沿海地区袅无人烟,时山东受倭寇之扰尤烈,沿海受害可谓更重,始祖族谱遭兵燹失落,何时迁居日照无从考究。今西湖镇的40个自然村有16个为焦姓。 十二、胡氏

“卫 城胡氏”。始祖为“万户侯”胡海。安东卫立城,肇始于信国公汤和。而有明一朝,数百年固若金汤,则直接得益于胡氏一族。胡氏,祖籍皖南太平府当涂郡,今安徽省滁州定远县,一世祖胡海。元末天下大乱,蜂烟四起,先是韩山童、刘福通率先举义,张士诚、陈友谅、郭子兴等相继揭竿,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后郭战死后统领其军,并于1368年称帝建立大明。胡海则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绩显赫。

“坊 城胡氏”。居五莲县汪湖镇驻地东北六公里处坊城,明洪武年间,浙江省缙云伯胡深因讨伐陈友定遇害,其家人胡子节受朝廷之命,从浙江省处州龙泉县迁居此村。明初浙江、福建等地大部分被元朝将领石抹宜孙、陈友定占据,胡大海、耿再成奉命攻打处州、延平。时镇守龙泉的元将胡深料知守地难保,便率军降明。朱元璋遂封胡深为参军,镇守处州。胡深后屡败陈友定并擒获守将陈子玉,但在攻打建宁时,被陈友定大将阮德柔生擒,并为元使所迫将胡深杀害。当时,“天象告变, 日中出现黑子”,御史刘基谓“东南当折大将”,果验。朱元璋闻报为其铸金首雕玉臂,行御葬礼,追封为缙云郡伯。现为莒北大姓,随析居朱马院、大小韩家庄子等处。

上湖胡氏。明朝洪武年间立村,兄弟从山西洪桐县迁入。兄居上称上胡;弟居下称下胡。后胡氏族人奉胡瓒为始祖。近来,又经方城、莒县等胡氏族谱考对;瓒与琏、干、环、汶、理为兄弟,上有文、武、学;长有宗、宝、密、宾、定;祖有桢、枢;先祖胡深;一世祖胡钰。上湖胡氏字辈:锡福长兆善;宗明乃克昌;恩光隋代继;可敬守家方。

十三、袁氏

先祖三兄弟原直隶省冀州枣强县向义村人,明洪武二年己末迁居。长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二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支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详情无可考,至袁自当祖始有可记,故奉为始祖。

十四、马氏

5/1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