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刘墉家族的四次迁徙过程

 三余杂谈 2020-02-04
天下刘姓
无论你在哪,只要你姓刘;请您先点击上面“天下刘姓”,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刘氏大家庭

刘墉家族从汉朝时的城阳国到徐州府砀山,从砀山到东海当芦村,从东海当芦村到黄墩喜鹊窝、草涧村,再迁徙诸城,刘氏先祖辗转四次迁徙,在历史上形成一条漫漫迁徙路。

 第一次迁徙:山东莒县刘氏→砀山刘氏


    据2003年在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的,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九月九日刘存仁(字子孝,岁贡,候选教谕)撰写的《草涧刘氏族谱》序言称:
    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记忆而不忘。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久矣。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子嗣。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废,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牒已烬。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

    《草涧刘氏族谱》谱序中所说“侍养”,即今招贤镇大仕阳村;“小沂水”,今有两个村,均在莒县峤山镇。一个是“小刘家沂水”,另一个是“大刘家小沂水”,谱中指的是“小刘家沂水”,为元代之前的刘氏祖居地也。
    那么此山东莒县刘氏又是源出于何处?
    据清乾隆53年戊申岁(公元1788年),“草涧刘”分支莒县小刘沂水村刘士宽、刘复周在小刘沂水祖茔中立谱碑,碑额“汉室苗裔”。碑文记:
    水有源也,源远者流长;木有本也,根深者叶茂。吾族隶莒,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
    另据清道光二年壬午岁(公元1822年),刘撰在菜园(小沂水刘氏一个分支)《刘氏家谱·序》中亦记:
    吾家入籍城阳,由来久矣。自汉迄今千有余年……
    故莒县刘氏为城阳王刘章之后也,为汉高祖刘邦庶出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次子,早年入京师长安,被吕后封为朱虚侯,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在诛灭吕氏之乱、复兴汉室中功勋卓著,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晋封城阳王,建城阳王国,历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

刘章,生于公元前201年,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进入汉宫为值宿护卫,吕太后封他为朱虚侯,之后在诛吕平,孝文帝元年(前179)加封领地各二千户。随后把齐国的城阳郡封给朱虚侯刘章,立为城阳王;
    刘氏第77世祖  汉城阳景王章公,系齐悼惠王肥公之次子也,妣吕氏,生二子:喜,舍。居山东莒县。生于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寿25岁,谥城阳景王。
    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五月丙申封为朱虚侯,后殊吕氏有功,孝文帝前元2年癸亥(公元前178年)二月乙卯,殊吕氏后刘章因建议立齐王为帝,文帝只封其为城阳王,都莒(即今山东莒县)。
    城阳王刘章自以为立帝失职夺去功绩,乃郁闷不欢,立城阳王后仅二年薨(《汉书》说:“年余薨”),谥曰景。历史上称为城阳景王。 
    据刘邦故里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大成谱》记,刘章之后乃刘氏望族之一“东莞刘”,这支刘姓乃汉皇后裔,子孙繁盛。后世名人有刘穆之徙居京口,在南朝宋国,累官尚书右仆射,其后裔亦为一大望族;还有南梁国文学理论家刘勰,著《文心雕龙》。
    城阳王刘章之后裔繁衍于莒,发展壮大,元朝时期,其中一支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

第二次迁徙:徐州府砀山刘氏→东海当芦村


    元朝统治仅89年,因奴隶主游牧贵族的残忍本性,很快就使得阶级牙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起来。元朝甚至把人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汉人和南人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不得打猎、习武、养马、持刀、集会,甚至晚上不能点灯,还强迫他们当“驱口”,做奴隶,像牲口样买来卖去。


    元朝末年的社会就像一堆干柴,点燃反元怒火的是红巾起义。至正十一年辛卯岁(公元1351年),白莲教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黄河工地埋了个一只眼的石人,然后四处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时隔不久,石人出土,民心骚动,韩、刘聚众杀牛宰马盟誓,头裹红巾,手举红旗,宣布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李二(芝麻李)占徐州,王权(布王三)占邓州、南阳,孟海马占襄阳,郭子兴、朱元璋占濠州,彭莹玉、徐寿辉占蕲州,方国珍、张士诚占江淮,很快成燎原之势。


    战祸一起,而居住于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的刘氏后裔何能独善其身乎,故避红巾之乱,避居云台山附近的东海当芦村(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

第三次迁徙:东海当芦村→山东日照西部刘氏


    《草涧刘氏族谱》序:“自汉隶籍于莒,由久矣……委因元社将废……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逃居东海当芦村。至……洪武三年……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


    元末战火虽然熄灭,又迭遭水、旱、蝗、疫灾侵扰,却致中原千里无人烟,明朝掌管天下,于明初实行迁民政策,刘氏兄弟五人(承源、思源、接源、续源、根源),于洪武三年庚戌岁(公元1370年)北上,刘承源徙安丘,刘思源率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三个弟弟,来到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天顺年间,祖居失火,住宅西移,因三面环山,中间平地杂草丛生,涧水涓流,故改名草涧村,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即民间俗称“草涧刘”。
    其后,刘接源迁居邱前,刘续源、刘根源迁莒县。

 
第四次迁徙:山东日照西部刘氏→山东诸城刘氏


    刘思源娶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
    民国十三年甲子岁(公元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证明了这一点。这幢石碑中记载到:“始祖思源公迁日照草涧庄。生我二世祖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
    家族的日益兴旺,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们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福、禄二人同迁大刘家沟,寿迁刘家庄,诗迁大朱洲,书迁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忠迁临沂,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 
    福祖又避匪祸,于明朝弘治年间,率三子恒公迁居青州府诸城县逄哥庄(今山东省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二世祖禄。
    刘统勋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始创家谱,在凡例中说: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族谱刊于都中,丙子冬间,凡我族人有游宦他省及在家乡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邮未及致,盖不谱载。…………,盖未及载,容后纪——统勋谨识。
    诸城刘墉家族的直系传递世系为:
    1刘思源(生8子)→2刘福(生3子)→3刘恒(生三子)→4刘玳→5刘思智(生2子)→6刘通(生3子)→7刘必显(生4子)→8刘棨→9刘统勋→10刘墉

天 下 刘 姓

 天 下  刘 氏 一 家 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