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璇专栏】怎样让阅读更走心

 昵称37088996 2017-04-02

怎样让阅读更走心

 有学生曾问我:老师,我看书也确实是看了一些,但到用时却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听别人一讲,才恍然大悟,是啊是啊,是这样的,这些内容我之前都看过。为何别人看了就能讲出来,我就是讲不出来呢?

听了他这么一问,我心里就沸腾起来,太有共鸣了:是啊,为何明明都看了书,别人能讲出个子丑寅卯,咱们为何就壶里有饺子——倒不出呢?纵观学生们的阅读写作,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平常虽然也时时倡导阅读,多积累素材,可是到了写作的时候,那些看过的东西都用不起来。

我们有句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说得还不全面,阅读量不够是一个方面,但阅读效率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很多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盲人摸象”的状态,无序且无效,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看到哪本书拿起来就读;到书店逛书,也是看到哪本书的题目感兴趣就拿起来读;我们告诉学生要重视阅读,那么学生下一步都会问我们:老师,你可以帮我推荐一下好书吗?我不知道该读什么?是啊,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具体为什么而读,需要形成什么能力,最终如何运用,所以在阅读之前很茫然,在阅读之后也觉得似有还无。

如果学生的阅读长期处在这种无序无效的状态,势必会削弱他们的阅读兴趣,造成阅读上的散漫、随意。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爆发,我们可读的东西太多了,但并不是什么都需要读,也不是读了就有用的。简约而有效地阅读,比读了很多却整合不起来要好的多。我们都知道沙子和混泥土的区别,沙子很松散,一捏就散了,但加入水泥和石块,就形成了一定结构的结晶体,松散的沙子就建成了大厦。学生们的散漫阅读就像松散的沙子一样,无法坚固,而教师的指导阅读应该像给松散的沙子加入水泥和石块一样,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搭建阅读结构、整合阅读内容、形成知识晶体,最终提高思维品质和心智水平,培育精神世界。

所以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能蜻蜓点水,还需步步深入,直指终点。其实很多语文老师很早就认识了这个问题,并且早就走在了前面。

比如深圳吴泓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的专题阅读实践,做得很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阅读体系。

比如语文湿地的艳平姐的阅读教学活动——“陶渊明群诗阅读”、“韩愈群诗阅读”,也都给我们提供了切实的范例。

这一类的专题阅读,能较有效解决学生阅读上无序和无效的问题,书籍的世界浩如烟海,我们需得找到自己的阅读线索,才不至于迷失在漫漫书海中。吴泓老师说得好: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个“专题”(或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就会去陈言、留真意、除粗秽、存精气,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关于如何开展专题阅读,我也说点个人的思考:

立足于教材,辐射课外。从课内阅读出发,辐射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像艳平姐一样,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便从韩愈着手,对韩愈的其它作品展开阅读,占有资料,深入分析,形成思想认识,进而写出自己的思考。

立足于经典,名家指引。经典作品,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像“鲁迅”、“苏轼”这些经典作家的作品,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由此展开专题阅读更容易着手。另外,经典的作品反映着更为完整的人性,如果深入读下去,每个学生,无论男生女生、性格如何,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经典作品能给学生以更为持久的思考和精神滋养。所以,要在一个体差异明显的班集体里展开共同研读的话,经典作品是更好的选择。

立足于学生,选点切入。上面两点提到要从教材、经典作品出发,但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阅读个体,以学生的兴趣、认知和能力为起点,寻找什么样的阅读材料,阅读到何种程度,确立什么主题,具体如何展开阅读,如何进行阅读反馈、阅读成果如何展示,这些活动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

怎样阅读更有实效,其实没有唯一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合我们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作家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写得真美!阅读是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多么贴切的形容!多么美好的体验!

每一个爱阅读,懂得阅读的人,有福了。

个人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