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

 叶老师YP 2019-03-04

余党绪:今天的话题是“整本书阅读”,这是我和叶开先生关于阅读的一个共识。讨论之前,我们先要给“整本书阅读”做一个界定。这里所谓的“书”,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印刷品,如果将“满分作文大全”“高分作文秘籍”之类的出版物都算作“书”的话,那么,讨论“整本书阅读”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做这样的阅读。显然,这里的“书”,指的是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如此说来,“整本书”其实是针对“节选”“片段”讲的,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当然,像《论语》《老子》这样的“言论集”,虽然看似一堆碎片,但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也算一部完整的书。

关于阅读,当然不应该有门槛之别,有门户之见,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理想的阅读状态应该是多而杂,越多越好,越杂越好。但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眼界也有难以企及的地方。现实的考虑,我主张多读几本经典,精读几本名著。于是,讨论“整本书阅读”也就有了现实的意义。现行教材大都是三两千字的文章,涉及经典名著的,也多是节选,是片段。比如《边城》,有的教材选了第三章至第六章;《阿Q正传》,有的教材选了“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当然,教材有教材的难处,限于篇幅,难以承载更多的内容,但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不能不承认,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中依然居于主要的地位,所谓阅读,很多人其实就是阅读教材。上海“二期课改”希望改变所谓的“教材中心”,遗憾的是,“教材中心”不仅没有改观,相反似乎更严重了。因此,若教材将“整本书阅读”拒之门外,等于让很多学生失去了“整本书阅读”的机会。

读片段,当然不失为一种走近经典名作的捷径。但经典的价值,离不开作品的全息性和生命整体性。读片段,或许就破坏了这种完整性,就像欣赏一个美人,你只看到她美丽的眼睛或脖子,而忽略了她曼妙的身姿和通体脱俗的气质,岂不可惜?其实,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又要短平快,又要高效益,至少阅读上难以做到两全其美。比如《阿Q正传》,若只读“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节,你得到的阿Q形象,差不多是个精神失常的人。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念头,觉得鲁迅先生当年写《阿Q正传》,其实是想找一个病态而不自知的人,把他放在辛亥革命这场非同寻常的社会变革中做一个社会试验,看他有什么反应,有什么遭际,有什么命运,再看他周遭的人对这一切有什么反应。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就像做一个虚拟的社会试验。阿Q的日常生活与阿Q的革命生涯,对于小说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若局限于教材,学生接触的仅仅是阿Q的“优胜”;其他章节,我相信多数教师会说,回家自己读吧。其实大部分学生也就不读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很多学生心中的阿Q就是个神经兮兮的家伙。这算不算焚琴煮鹤呢?

叶开:在阅读方面,我和余党绪老师心有灵犀,共识很多。我是一个写作者,必须有对语言的基本敏感,这种敏感如同我们吃饭时牙齿能感受到细小的沙子那样。语言也是这样,腐朽的语言,语言里的沙子,都让一个语言敏感者感到硌牙,难以忍受。一次两次,可以连饭一起吐掉,但如果有太多沙子,那只能将整碗饭倒掉了。

余老师说,作家有作家的优势,作家有大量的语言经验与表达体验。在我看来,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算是一种核心能力吧。很可惜,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缺乏这种语言敏感,总是喜欢“高屋建瓴”“高大上”地进行抽象的、道德化的灌输。如果这样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就会让学生产生破坏性的阅读恶体验,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谬误深远,贻害无穷。

因此,阅读经典首先要避免先入为主。现行语文教材因为篇幅所限,也受限于既定的编写思想,大都以“主题”为核心组团选文,四五篇一个单元,作为“工具”和“例子”来表现和证明这些“主题”,如“母爱”“传统美德”等。教材很薄,入选文章短小,稍长一点的都要被删减,甚至被改写。如余老师提到的《阿Q正传》,如果只读两章,只知道两个片段,就此作罢,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读《刘姥姥进大观园》《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恐怕就只能得出“封建社会很黑暗”或者“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劳苦大众”这样片面的结论,真正的《红楼梦》倒被丢弃了。其他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这个道理。读片段,如果不加以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很难给孩子们以完整的生命感。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同我们的人生,要学会完整地来看。今天很多人看问题很片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与语文教学这种“片段式阅读”有没有因果关系,值得好好研究。

我也反对改写版的“四大名著”等出版物,文学作品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一旦离开原有的语言和结构,优等品就可能变成次等品或残次品了。

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怎么读呢?我有三句话与大家分享。第一句话叫“连滚带爬地读”。这是温儒敏先生的用语,我借用一下。人在童年时代,开心的时候是不是手舞足蹈,是不是连滚带爬?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借用陶渊明的话,那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第二句话叫“绞尽脑汁地想”。这个表达有点青面獠牙的感觉,但我的本意是要强调思考的价值。如果是泛读,“连滚带爬”当然就够了;但若要让一本书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那就需要深度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其效益是值得怀疑的。这就需要批判性阅读。第三句话,我称之为“挖空心思地用”。温儒敏先生曾说过,“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对于泛读而言,确乎如此;但若是精读,尝试着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资源,“读以致用”还是非常必要的。“用”可以反作用于“读”,阅读可由此走向深入。“用”不局限于写作,日常说话、交际和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挖空心思”所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

叶开:很惭愧,余老师讲的三点我都没做到。我读书比较杂,脑子也比较“乱”。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有一个怪毛病,脑子里装了好多好多的“小人”,整天在脑子里晃悠,就像小朋友养宠物一样——我的脑袋里养了好多“小人”。这些小人会不断地成长,养大了之后,就把它捉出来,写进作品。写作者都有这样一个“养小人”的习惯。若干年前我曾问过著名作家阿来,他当《科幻世界》主编时特别忙,成天飞来飞去。我就说:“你这样忙,怎么写作呢?”阿来说:“我把这些‘小人’装在脑袋里,带着他们飞来飞去。我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有时间坐下来,我就把这些‘小人’捉出来,每天坚持写一点。”

这是专业作家的创作习惯,更多像个手工艺人,练手,坚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断地写。阅读和写作都要有一个习惯,这样才能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乐趣。找到一本好书,找到一个合适的姿势,然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