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地利与法国: 科技艺术的多样合作式

 LUXBsn54p0rwsu 2017-04-02

科技与艺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像是处在地球的两极,一个理性、逻辑、冰冷;另一个感性、疯癫、热情,两者似乎永远不会有交集。但是时代日新月异,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来自交叉边缘学科。艺术在一路走过岩画、纸本画布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走向新的媒体介质,科技开始渗透于艺术创作中,艺术的呈现开始层出不穷地颠覆以往的形式,科技与艺术的一次次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艺术商业》4月刊为您揭开科技艺术的面纱。


在追寻科技与艺术的关联性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艺术创作、科学发展与技术应用探索,谁为本位?结果是作为艺术家个人作品流向展览、收藏,还是进入下一步的科研环节,或与技术公司以及更多其他类型的公司合作产生市场性的或非市场性的应用成品?艺术思想在其中的切入形式一定是以作品创作吗?


也许我们该避免使用“科技艺术”来概括我们对于艺术创作如何才能与数字平台、媒介向技术环境以及科学知识生产发生关联的想象,又或许这些问题提得都不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实践多元的领域,如果已经孕育了这个领域的成熟生态,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就让前面的这些提问都变得没有意义;否则,区域性原有的文化传统逐步地在吸收和演绎着新的可能性,人们可能更感兴趣背后呈现的思想、关怀、实践路径及其切入社会的方式。


笔者带着这些提问,有幸采访到了3个内涵与发展模式相异甚大的机构的负责人: 安德烈亚斯·鲍尔(Andreas Bauer)、文森·皮格(Vincent Puig)和基萨洛娃(Olga Kisseleva)。鲍尔是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的负责人。文森是原由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微软法国公司与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联合支持创办、现为独立非盈利研究中心的法国研创中心“利希”(l’Insititut de Recherche etd’ Innovation,简称l’I R I ) 的创办人及执行总监,其机构的共同创办人是为今炙手可热的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 nard Stiegler)。居住在法国的俄国艺术家基萨洛娃则是同属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 RS)与巴黎一大索邦先贤祠大学(Par is 1 Panthéon-Sor b onne)的研究机构ACTE(编号UMR8218)下的“艺术与科学”(Art et Scienc e)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通过本文了解这些机构和团队实践的细节与特性,读者能管中窥豹,但一个国家在这方面的全貌,还待慢慢呈现。


“未来实验室”与英特尔合作项目《无人机100》

音乐视觉装置,2015

图片提供:林茨电子艺术中心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欧洲电子艺术、科技与商业的凝聚地


林茨电子艺术节是西方最早诞生的电子艺术盛会,也是现在全球最成熟的电子艺术活动。它是一个巨大的业界聚会:艺术家、研究团队、学院学生、技术公司或其他领域的商业公司、媒体等,都会在一年一度的4天艺术节中来到林茨,无论参展与否,无论获奖与否,总能在这里找到潜在的发展合作伙伴。 如果能够获奖的话,那更是一个权威的认可。“这是电子艺术界的奥斯卡”,负责人安德烈亚斯·鲍尔如此形容。


林茨电子艺术中心负责人  安德烈亚斯·鲍尔

图片提供:林茨电子艺术中心


林茨电子艺术奖现在分5个组别:动画制作/ 电影/ 视觉效果、互动式艺术、数字通信、少年组别U19、前沿媒体艺术(Computer Animation / Film / VFX,Interactive Ar t ,Digital Communities,U19–CREATE YOUR WORLD,Visionary Pioneers of Media Art),著有《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的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和日本著名的音乐人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都曾获林茨电子艺术奖。


“ 深空”项目之一:艺术团体Quadrature

 作品Orbits

图片提供:林茨电子艺术中心


林茨电子艺术中心创立于1996 年,属于整个林茨电子艺术生态的一部分,除了早在1979年创办的电子艺术节之外,还有1987年设立的电子艺术奖(Prix Ars Electronica)、“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全球品牌合作系统(Expor t)及对接企业的“方案部”(Solution),2016年他们成为欧盟资助项目“启动奖”(Star ts Prize)的主办方。运营着整个电子艺术复杂生态体的,是隶属林茨市的林茨电子艺术公司(Ars Electronica Linz GmbH)。


在这些奖项中,欧盟项目“启动奖”更侧重“艺术、技术与科学”的结合。2 016年引人关注的获奖作品之一《人工皮肤与骨骼》(类别:工业、技术与艺术创新),是个把诗意引入技术现实的作品,由柏林白湖艺术学院(Wei?ensee Kunsthochschule Berlin)的师生团队与医疗器械公司奥托博克(Otto Bock)、“制造实验室”(Fab Lab Berlin)和Makea Industries公司的共同合作出品。作品的最大亮点是在人造身体(如义肢)的技术实施里,突显感觉的语言、人造身体部分之间的互动及人造身体部分与身体原生部分的美学关联。作品也是对人造身体技术本身的一个提问:难道仅有完美的技术实现就足够了吗?对于人造身体作为身体的延伸,各种涉及的伦理及文化隐喻,早有以“赛博格”为核心的相关理论去探讨。《人工皮肤与骨骼》实可被看作高度工业化的装置作品,以技术素材实践理论引发的反思,以新工业化的取向作为理论到现实的桥梁。


《人造皮肤与骨骼》是2016 年

在欧盟项目“启动奖”中获奖作品之一

图片提供:林茨电子艺术中心


每年为了参与艺术节和欧盟“启动奖”而被提交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方案,也会在节后流向电子艺术生态圈的其他部分。安德烈亚斯·鲍尔提到,例如电子艺术中心若收到来自企业的工作坊合作邀请,则可能在提交了方案的人里寻找适合的艺术家或者研究团队。林茨市本身也因电子艺术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产品生态,而从没落的钢铁工业城市发展成拥有以机器人研发为主的新兴产业城市。其电子艺术成熟的文化生态,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和与电子艺术行业相关的活动者,与当地居民共同组成文化消费的主体。


这个生态成功而紧密地辐射全球,与各行业领域企业的合作,也许是其多年良好运作的关键。“未来实验室”的研究有着6个不同的主题板块/ 视野:创造性体验/ 教育,公众参与新模式/ 公民社会模式,面向未来的工业产品原型研发/ 产业,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探索/ 科研,人机互动研究/ 技术,新的文化体验模式/ 文化产品形态。这6个板块作为一个整体,显示出林茨电子艺术生态的勃勃雄心。因此,林次电子艺术中心有着丰富的企业和机构合作项目,从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合作奠基在人机互动研究的汽车导航项目(COMMUNICATION WITH ROBOT CARS 2015),到与英特尔的合作实现在无人机上的物理性“深空”研究(Deep Space 8K: Intel DRONE 100),以及与日本大阪的“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地产公司合作在商业购物中心设置的讲座空间,再到最近与日本富士施乐公司合作的未来数字产品工作坊等等。前两者让馆长安德烈亚斯·鲍尔最为骄傲的是项目,它们实现程度极高并已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未来实验室”与梅塞德兹奔驰合作研发的汽车手势识别系统示意图

图片来源:林茨电子艺术

法国“利希”研创中心(L'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INNOVATIONI)

“法国哲学”一步步“接地气”


在2017年2月刚结束的由创研中心“利希”主办的博物馆生态系统系列讲座的第四讲里,与会者波努(Alain Bonneau)准备了一份他与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谈话整理。在其中,拥有不同表达形式与作用于不同感官的艺术,关联的是我们对环境丰富的感知;而科学与技能,关联的是对环境的认知与知识。这一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表述,绕过了现实里各种既定的刻板印象和实践边界,把人面对环境的感觉、知觉、认知与知识形成作为核心线索,去理解艺术与科学联合起来的意义。这同样回应着“利希”创办的根本关怀:探索数字网络技术环境下,感知的状态为何,如何在技术中调动与实现感知更具体的在场,并生产怎样的表达和知识。


在这个提问的背后,“利希”基于非市场化、非即用性的研究紧密勾连着各种层面高强度的哲学理论:“利希”的研究围绕着作为主体的“爱好者”(amateur)而体现的福柯的主体阐释学、利奥塔的力比多经济,出发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而对泛义上人机界面的探索,西蒙东式对技术物体的伦理维度理解及想象与创作在其中对技术复制性的消解意义,以生物学意义上的器官学隐喻研究的社会切入及机构化意向。这也是为什么笔者把“利希”作为这个主题的采访对象,尽管“利希”的研究重心和成果与通常意义上的具体艺术创作并没有明显关联。


“利希”孕育于蓬皮杜声音研究中心(Institut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该中心创立于1969年,一直是蓬皮杜中心属下的研究机构,2001年至2006年期间的负责人是哲学家斯蒂格勒。正是在斯蒂格勒领导下的声音研究中心里诞生了“利希”。斯蒂格勒领导的声音研究中心任务主要为围绕着“爱好者”这个概念发展与应用新兴的电子音乐技术,而“利希”的研究在其真正创立后的三年间(2006~2009)一直服务于蓬皮杜中心,研发联结电影与“爱好者”的共享性网络平台,也有参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实现。研发的成果全部数据开源,其中“时间线”(ligne de temps)是主要并基础的视频音频评论分析软件,重心放在视觉化不同类型的评论,多样化关联及扩展评论深度的设置上。而另外两个较为突出的成果,则是知识视觉化关联软件“连环”(Renkan)与基于法国境内资源的多语种艺术数据档案(Joconde Lab),后两者同样突出评论的类型识别、多样关联及深度扩展的技术与界面实现,且与“时间线”可相互兼容。


《时间线》的使用:“利希”举办的2016新工业世界研讨会


Joconde Lab 网站


2009年,“利希”正式独立于蓬皮杜中心,成为独立非盈利研究机构,主要以项目的方式接受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研究基金(Agence Nationale de la Recherche及法国文化传播部 Joconde Lab即为文化传播部项目之一),现在同时也与法国最大的电信公司Orange以及法国国家电视(France Télévision)合作。值得一提的是,Orange参与合作的项目是“利希”一直到2027年的重头项目“贡献型收入”(revenu contributif),现已经在大巴黎北部有一个跨区试验点(plaine  commune):以国家及跨区公共事务中心为主要资助来源,法国电信公司Orange提供技术研发,联合就业中心等区域性公共机构,征集愿意与研究员一起工作的试验参与者,重点关注“个体户”如街边小吃摊主的参与,试验“基本收入 社会贡献收入”的经济模式。


“利希”现任执行总监文森·皮格表示他们理解的技术就像一种“药”,它既有毒性,也可以有发挥其功效的方式和适合剂量。研究就在一点点地在衡量合适的剂量和与对象适应的用药点。在研究中选择数字评注工具(Outil d’Annotation)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利希”关注评注与范畴化的行为本身,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数字平台上,一切的行为首先通过语义化作数据,“利希”的核心关注在于怎样的数字工具能保留和体现奠基于语义本身的关系和背后的价值。这跟通过算法计算、商业利润导向、完全交由计算机去生产关联的开发取向是不一样的。


“利希”执行总监 文森·皮格

图片提供:文森·皮格


“利希”从作为国家艺术机构的蓬皮杜中心属下研究机构走向独立非盈利研究机构,参与和跨区公共事务机构的合作,从以“爱好者”为主体和概念出发的深度参与,到探索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并走向“贡献型收入”项目,在笔者看来,是所谓“法国哲学”或者更多是广义上的人文社科研究如何在法国特有的文化与社会体制性框架下一步步“接地气”的故事。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巴黎一大索邦先贤祠大学的“艺术与科学”研究团队

关联艺术与精密、自然及政治科学的研究机构


与“利希”相比,“艺术与科学”研究团队在组织上更简单一些:传统的高等教育学校内的科研中心,资助来源于学校给予的活动经费,主要活动为举办研讨会和准备出版物,也有团队的成员以艺术家身份做作品以及参与展览。也许这个团队的研究方向与项目实践更贴近我们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原有的想象:关联艺术与精密科学、自然科学及政治科学,在各学科的概念、方法论与素材的碰撞下,既探讨艺术,也试图切入科学知识的生产。


艺术家Ogla Kisseleva

在行为装置作品《不合时宜》(contretemps )

兰斯卢浮宫2013

图片提供:Olga Kisseleva


然而这些表述非常简化和抽象,在不同的具体项目中,作品的体量、边界与结构方式可以差异巨大。团队近年由艺术家基萨洛娃带领完成的项目“伊甸”(EDEN,Ethique Durable Ecologie Nature)则被认为是“生物艺术”(Bio-Art)的一个强度足够、实现度深的例子。


“伊甸”始于2012年,名字已有重觅世外桃源之意,核心是通过与科学家团队合作,在艺术创作中再生“物理存在上已经灭绝,但基因被完整保留”的植物。在此再生基础上,把植物灭绝的事实以概念及诉诸感官的作品肌理呈现给观者,激发观者对恶化的自然环境状况直观的感受。2012年,“伊甸”项目的初始对象是在20世纪70年代因疾病几近灭绝的法国榆树。曾经存活在大部分法国国土上的榆树,其灾难性的毁灭给整个地域景观留下不可忽视的空白。具体到一个地区(Biscarrosse),一棵至少有600年树龄的榆树更是当地人身份叙事的“锚”,这棵树于2011年也因病枯萎。起初,法国文化部通过公开征集而将纪念这棵树的项目指定给艺术家基萨洛娃所在的团队,希望他们创作一座纪念铜像。团队拒绝了这个简单粗暴的概念,找到了法国国立农艺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Argonomique)、俄罗斯辛伯利亚植物基因研究院(l’Institut de la génétique des plantes,Novossibirsk)及中国清华大学的相关科研团队,再生了那棵古榆树,它在再生的同时,也带着一个细腻的环绕于其外的铝制雕塑,雕塑同样呈现的是榆树叶与花,越往边缘越渐稀疏,逐渐被其他种类的树木代替。这件作品,把已经灭绝的古榆树带了回来,也把作为一个自然事实的它的灭绝,带到了它的再生中。


艺术与科学研究团队相关出版物

图片提供:黄晓


具体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合作模式,“艺术与科学”(Art et Science)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基萨洛娃就其实践经验简单梳理道:“从最实际的层面上说,大致有3种:艺术家与科学家是一个产出的共同作者;艺术家有想法,找科学家或工程师进行技术实现,此时艺术家更像所谓的甲方,‘伊甸’就属于这类型;科学家或工程师有想法找艺术家一起实现,此时艺术家更像乙方。我在2010年,与量子物理学家雷纳(Sylvain Reynal)共同创作了作品《是时候》(It's time ,2010),这就属于第一种情况,共同创作。当时雷纳在想关于时间的物理本质的问题,他找到了我,我们一起构思和实现了《是时候》里面的生物时钟。生物时钟里的时间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它收集起硬件与手掌接触时互动者产生的心跳,并进行分析,而墙上的显示屏则会与互动者‘对话’,告诉他‘放松些’,或者其他的什么。而下一个互动者的数据,则会重叠与之前的数据一同分析,从而逐渐形成某种集体感。”


《是时候》(It's time)

生物艺术互动装置

兰斯卢浮宫

2013

图片提供:Olga Kisselevagai


“伊甸”发展到现在是一个系列项目,颇有“星星之火,欲要燎原”之势。除了法国榆树及其他的一些子项目,艺术家基萨洛娃在2015年的时候还曾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合作,为故宫的九莲菩提树做过研讨与作品。自2016年,“伊甸”项目的新发展则是与法国最大的电信公司Orange及法国国立农艺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合作的“交流中的树木”项目,通过获取信号解析植物之间用于传达信息的化学物质,视觉化植物之间不可见的交流,为解决一些农业上的具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我能说的是,艺术家会想到科学家或工程师不会去想的问题,然后推动他们为这些问题找答案。”被问到怎么看待现在艺术与科学可以有的关联时,基萨洛娃给出了这个谦虚却不简单的回答。


(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邓岩老师就主题与笔者展开探讨)


文/ 黄晓 

图片提供/ 林茨电子艺术中心、Olga Kisseleva、文森·皮格


《奥地利与法国: 科技艺术的多样合作式》一文选自《艺术商业》4月刊。点击下图了解杂志内容。


《艺术商业》4月刊封面



让|艺|术|赞|美|生|活


关于我们——这是一页掌上日报

承接权威专业杂志《艺术商业》的优良基因

立足艺商独特的关注视角

用耳目一新的艺术细节装点您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