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病在头,谨防中风!

 渐近故乡时 2017-04-03

 


“春气者,病在头。”(《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进入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天气回暖,然而很多人会感到头部不适,“春困”、头晕是常见的现象,同时,春天也是高血压特别容易反复发作的季节。因此,对中老年人而言,春天最需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注意身体和情绪的涵养,预防中风等严重情况的发生。



阳气生发的“副作用”


春天阳气生发,阳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源。但是,阳气生发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所谓“春气者,病在头”,并不是说春天会带来头部的疾病,而是由于春天阳气的生发作用,气血上冲于脑,身体比较弱的人,就会感到头胀或者头晕,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那么就需要特别注意预防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文献中,没有高血压这个名词,根据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定义,以及临床症状的表现,相当于传统文献记载的“眩晕”,或者叫“肝阳上亢”。所谓眩晕,就是气血上冲于脑产生的症状。中医所说的肝,不是肝脏,而是肝的整体功能。春天对应的是肝的功能,肝阳就是阳气生发,春天肝阳上亢容易引起高血压。


老年人和一部分年轻的都市人群,血管弹性差,饮食不平衡,缺少运动,体内就会积聚很多“痰浊”。这个痰浊在现代医学上讲,相当于血脂等血液中的杂质,中医把血液中这些性质粘稠的东西统称为“痰浊”,又称“无形之痰”。


春天阳气生发,血压升高,血液流动加快,就可能会在血液流通过程中,把血管中附着的这些黏浊物质冲刷下来。如果这些物质在流通过程中,在某些血管狭窄部位发生堵塞,就会引发“中风”。如果在脑血管形成堵塞,就是“脑梗”,如果堵塞发生在心脏部位就是“心梗”。此时,最初的轻微堵塞会引发疼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某些特定部位的疼痛有可能是脑梗或者是脑中风的先发症状。这些疼痛部位与人体脏腑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比如拿头部来说,如果痛在颠顶,可能是胃的问题;痛在两侧,往往和肝有关系。这个还要根据其他情况综合辩证分析。



中风多发于两个季节。其一是春季,阳升于上,容易产生气血上冲。还有一个季节是秋冬转换的时候,寒主凝滞和收缩,天气转冷,会带来血管的收缩,收缩就容易引发血管的堵塞或破裂。中风又分两种,一种是中经络,也就是西医说的脑梗,另一种是中脏腑,相当于现代医学概念的脑溢血。当然中医对此又细分为实症和虚症等。


脾不统血易发鼽衄


“春善病鼽衄”,“鼽衄”就是流鼻血,多见于儿童,气候干燥的北方地区尤其明显。



春天阳气生发,气候干燥,容易引起“迫血妄行”。中医常见气血并称,但气与血并不相同。按照中医的阴阳理论,阴为血气为阳,血为物质,属阴;气为使血液运行的动力,属阳。春天阳气生发太过,就像烧水的时候,水太大会造成水的沸腾。因此,气血上冲容易造成皮下出血。鼻腔中的黏膜布满血管,易于脆裂,因此春气生发常常导致流鼻血。


这种情况和脾的功能也有关系,属于“脾不统血”。从中医的角度讲,血液的流动要靠脾的规划,脾的功能紊乱了,就是脾不统血。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还有一种情况,“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按跷”在这里指的是对筋骨的扰动。“冬三月,此为闭藏。”冬天是一个能量聚集的过程,如果耗散的太多,必然造成人体气血水平的亏耗,第二年春天也就更容易发病。



淡定生活最养生


春天正是情志病多发的季节,所谓“一片春愁待酒浇”。中医理论认为,春季对应人体肝气,肝主疏泄,与人的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人体肝气不舒、情志不遂就会发生情志疾病,特别是暮春时节,春夏交替,乍暖还寒,风雨不定,更容易引发人的情绪波动;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的代谢也渐趋旺盛,易引起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调、七情的失衡。而情绪的急剧变化则会增加高血压、中风的风险。
  

因此,真正的养生,就是平淡的生活。生活就是养生,生活要规律化,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平常心对待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不急不躁,求常而不求变,这就是养生。从来没有一个万能的方法,一个秘方,用了它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不可能。



  

如果平时就有高血压,冬天又没有好好保养,那么到了春天,就更应该时时注意监测自己的血压,饮食要清淡少盐,忌辛辣刺激和生发的东西,比如春天的香椿。北京人喜欢吃香椿炒鸡蛋,香椿具生发的特质,严重高血压患者就要少吃。(孔令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