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棉纺织技术专栏作家缪定蜀 编辑/棉纺织技术新传媒-Alex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互联网创业该脱虚入实了”颇有感触,被爆曾经引领互联网新一轮创业浪潮的明星企业,至今难以为继,光环似乎在消退。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让人意外结果。其实,分析其中缘由并不奇怪,这几年来,各种网络、舆论、宣传机构自觉不自觉参与各类炒作、各种噱头、各种“爆款”,微信、微博铺天盖地,虚假的手法助长人们心中浮躁,丢失自我,最终归于毁灭。联想纺织业内所见所闻,基层的反映似乎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值得警惕。 1 企业转型升级要脱虚入实 纺织行业是实体经济,是出产品为消费者服务,不能搞虚的宣传应该有职业的底线,检验企业的唯一标准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否给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来评判好坏。现今“虚”在业内同样存在,从纺织、纺机、器材等各类网站,微信技术交流平台,各类产品技术鉴定,以及发布相关期刊杂志等对企业情况介绍、产品推介可见一斑。口气往往是强调企业规模有多大,似乎越大越光鲜。装备越先进越有面子,最好是全进口。纺机制造设备均是世界一流的智能数控加工中心,进口材料。再来点企业文化、时髦、顶尖管理工具等等包装一下显得完美,产品宣传口径要一律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才舒气。这里没有任何否定必要的营销策划手段,更不反对引进先进装备及技术,问题在于国际水平不是喊出来的,事实上,有的哪怕进口设备进口材料仍然做出二流产品,关键是否用“心”在做产品,有客户异口同声的好口碑,而不是拿到样品很好,批量产品就大跌眼镜。在使用寿命、稳定性、速度、质量等老问题不胜枚举,与承诺相差较远,让用户很受伤。 残酷的市场是最好见证:刚刚过去的2015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每月都有大量报道纺织企业倒闭的信息,有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似乎呈现多米诺牌效应,2016年仍然在延续这种势头,更让人震撼的是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也居然加入倒闭的行列,不能不令人汗颜!他们曾经宏伟愿景,优秀企业文化,口若悬河,踌躇满志,大展宏图没有落到实处却一事无成是最好的讽刺,这是其一“虚”;其次,表面上看,不少企业毫无察觉突然倒闭,即所谓“心肌梗死”,有些至少给人印象在行业中曾经的创利大户,全国纺织X X强,光环一大摞,但企业违背做实体的规律,过于自负,不是市场说了算,最终还得喝下自酿的苦酒,这是其二“虚”;还有一些企业死在跟随地方保护主义盲目发展,看政府行事,失去自我,这是其三“虚”。当然,还有很多“虚”不再列举。如果静下来仔细分析上述企业倒下的因素,如果少一些“虚”,多一些“实”,其实还是有一定征兆,而且是带有规律性东西可循,甚至完全可以通过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2 值得业内警惕的做法 企业评选多少强优秀企业没有令人信服的经营业绩或者没有权威机构的评判,有些是非专业的机构做的排列,虽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如果企业有虚假业绩可能麻脾他们的进取。笔者,曾经去过的一家企业,全部纯棉产品,据总经理讲,利润几乎没有,年底库存积压近亿元。去年行情,几十万锭棉纺厂不亏损就了不起,但评比中不但评上,居然效益居中。现在很多统计资料十分随意,一般由当事人随意提供,难免失去真实性。而另一家五万纱锭做纯棉年利润1300多万元,实际向外只报了一半,当然评比就落选了。 新产品推介、鉴定同样存在没有经过市场严格检验,夸大功能成为潜规则,诸如产量、速度、功能随意拔高,与实际效果相差甚远。在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技术交流圈、商业广告,产品说明书等经常出现醒目的语句,例如“惊爆”、“超级Geek”、“史无前例”、“顶尖”、“超一流”、“跨时代”等等不一而足,也许现在讲究炫耀的时代,但万一抬得高,实际做不到,岂不适得其反。 3 投资还需谨慎,应有完整科学的论证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好大喜功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时尚。近几年,特别在地方上经济亮点的需要,似乎刮起一股要上设备就要智能化,“高大上”的潮流,而且要世界著名厂商的设备,其中不乏有成功案例,但也有不少企业在面对国内外棉价差价数千元,且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还在做没有特色低附加值产品,即使全套进口棉纺厂不得不部分或者全部关掉。还有的企业喜新厌旧,盲目把原本性能较好进口设备转卖再投其它进口设备被市场套牢,一蹶不振。 投资必须选对的不是选贵的,投资要因企而宜不可盲目投资。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式更加合理?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应当资源最优化,每个企业根据市场品种变化都有可能存在短板,寻找产出值最小的那个环节就是瓶颈,瓶颈环节的产出要维护与提升,投资必须投在瓶颈上,否则可能浪费。这种短板可能是用工、产质量、新品种、新技术,也可能提升对市场的敏感度,快速反应能力。这些均需要前期详细调研并论证,而不是拍脑袋决策。企业是实体,借贷投资要连本带息到期归还,去年江苏某企业摊子太大,市场没有衔接好,资金链断裂而崩塌就是教训。目前相当部分企业本身处于生存危机关口,智能化、自动化要大笔资金,远水救不了近渴,离这些企业实际需求很远,需要好的政策扶植,更需要花钱少效果好的项目来提升现有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 4 回归平心静气做实体之道 在当今浮躁夸夸之风环境下,需要清新之风来引领;需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需要严谨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更需要做人的良知,讲究诚信。笔者欣赏棉纺织技术微信平台的一些警示、短小、指导性文章,提示企业要投资谨慎、产品要精准对接。最近几篇短小精干文章与时俱进,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纺企最大浪费是什么?”围绕人的问题五点不当做法十分到位。另一篇“纺织人抑郁症破解法:深耕自己的行业不破不立”针对行业当前困境,心神不安,甚至想转行,剖析了生意难做不是行业本身问题,而是自身问题,提出做生意,做项目的关键五个步骤:包括精准客户是谁?谁拥有你的客户?你能否走进客户心中,让客户心甘情愿持续购买你的产品等。 有了一切为客户的做事理念,这个企业一定务实。我们的纺机及器材产品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差距仍然不小。其中,存在做主机及器材与实际运用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做设备、做器材是十分专业,却不等于工艺软件运用到位,缺少专家级纺织软件工程师,尽管有些企业逐步引进,整体十分欠缺。且设备器材制造厂有产品检验室,但一般没有产品试纺试验工厂,有的新产品直接推向市场,没有接受时间及实践考验。有的挂了不少所谓研究机构、基地的牌子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机构,只是一个招牌而已。像纺纱织布是系统工程,就拿细纱断头原因来讲,是主机还是钢领钢丝圈或者锭子因素?甚至原料、工艺、空调因素?不懂纺纱,原因分析不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做好做精产品?不过,曾经一家器材厂也设想很好,选择国内主要纺织大省中数家纺织厂作为新产品使用试验协作单位,从而摸清产品在适应何种原料、工艺、设备、操作、环境条件下的相关性能,最终改进产品的正规做法,这难道不就是严谨科学态度与工匠精神的传承,可惜此类厂家太少,赶超难免感觉有点虚。 5 结语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结构调整关键阶段,纺织企业确实在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处于关键时期,未来的纺织业发展更多依赖改革及技术创新,通过转型升级走纺织优质高效附加值高的经营路线。我们的对手依然强大,不要轻易说赶超,赶超不能一蹴而就,秉承“工匠精神”的传承,不要做光会开锁的工匠,更要做创新制造精品锁的工匠。一个企业如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琢磨市场,顺应市场,宁可多做少说,务实为上。 PS: 吐槽评论 小编接招就是 (翻山越岭往下拉 点击评论有惊喜) 近期热门文章精选【必读】跌了!棉价终于跌了!暴涨之后的价值回归还是上涨途中的瞬间喘息?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微信号:mfzjsxcm)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ID:mfzjsxcm) 以下为图片广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