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清代旌表制度

 鬼脸冰山 2017-04-03

[此文已刊登于2010年1月20日《侨缘报》文化周刊,修改版刊登于2010年2月5日《台州商报》]

也谈清代旌表制度

 

今年元旦,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该村重建的“升平人瑞”坊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此牌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可惜在1945年被日寇烧毁。当时为旌表该村百岁老人王世芳(1669--1808),并且七世同堂,乾隆特旨赐建“百岁坊”,御笔“升平人瑞”四字匾额,以旌表功德,荣耀乡里。

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自秦、汉以来,我国历代王朝对所谓的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赞赏,往往由地方申报朝廷,获准后赐以匾额,或由官府、或由自家建立牌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在清代,上述百岁旌表并不鲜见,为乐善好施、急功好义、节孝、累世同居、百岁、五世同居、亲见七代、夫妇同登耆寿、兄弟同登百岁等九类旌表之一,清王朝通过各类旌表,以维护伦理纲常、教化民众、纯化风俗,从而达到治国安民的社会效果。

清代对各类旌表都订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并相应成俗。如关于旌表贞节的手续和方法,《道光礼部则例》就明文规定:直省孝子顺孙义夫节孝贞烈妇女,应旌表者,由该督抚同学政具题,由礼部复议题准后,令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并设位于祠中,地方春秋致祭。

我们从此项规定中,可对清代旌表贞节的方法和步骤有所了解:一般来说,首先由各地都督巡抚会同学政具题请旌,也就是将旌表对象具体事迹汇总,并提出初步意见如归属种类、旌表等第等,上报礼部;礼部核实情况,证明无误以后,即议定旌表的方法,在地方申报文件上题准;最后,由各相关部门实施旌表。政府给予旌表对象的待遇则是给建坊银,建立牌坊。

一个贞节牌坊的建立要经过这么多繁杂的手续,层层核实、审批、上报,可见,旌表真的不是一件小事。

这些方法和步骤在笔者收藏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婺源县奉旨旌表督办单中得到证实(见图一)。此单为黄色宣纸,高 54公分,宽17.5公分,木刻套印,边框为双龙戏珠图案,顶部盖有一个紫红色的“旨”字,凸显着皇恩浩荡,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内写:“今据安徽省婺源县族邻保结举报,江桂馥妻洪氏,年例相符,汇入婺源县案详,请总督部堂张、巡抚部院朱、督学部院吴会核汇题,奉旨旌表,准由礼部注册,自行建坊,竖匾入祠致祭,采列志乘,以光潜德”。接下来是落款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并盖有“督办三江采访劝葬恤命总局关防”的紫花大印。

      也谈清代旌表制度(图一)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不是说所有旌表建坊都是全由朝廷出钱,或补给三十两银子的,有些只是同意建,但建的钱是需要自己出的,如图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婺源县奉旨旌表督办单中只写明“自行建坊”,这说明建坊要自己解决经费的。有的则是解决部分建坊经费,如安徽泾县七代五世同堂旌表(图二)小册子内页中明确写着,寿民李毓华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百岁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帝,亲见七代五世同堂,令地方官给银三十两,赏给缎疋,听本家自行建坊,并按年岁制造和颁给“七叶衍祥”匾额。

      也谈清代旌表制度(图二)

看来,奉旨旌表也需经济实力,有些家庭实在没钱,只得弄个石质或木质的供在家中、祠堂,以示荣耀和纪念。如图三为陈郑氏奉旨节孝木质牌,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字,也没有标上年月,但其木雕功夫非常过硬,看上去十分精致,美伦美奂。

 

     也谈清代旌表制度(图三)

各类旌表还普遍实行类似科举的喜报、通知制度。图四为光绪七年(1881)山西汾州府汾阳县李兴富之妻计守节四十年的京报。此报为白色、十分软薄的宣纸,高25.5公分,宽8公分,木刻套印,边框为双龙戏珠和各式花草图案,顶部“京报”两字特别的显眼,内写:“肖庄里三甲吕世英之女许配,为遵部今奉旨速议奏事,捐授旌表节孝李兴富之妻,计守节四十年,系汾州府汾阳县马寨里八甲人”。接下来是落款时间为光绪七年本月,吉日文到发报,同时还盖有“吏部”和 “京报”两枚印章。

                       也谈清代旌表制度(图四)

从上可见,清王朝大力旌表好人好事,不仅赏给银两,赐以绢帛,还设立牌坊,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厚风俗,使天下归心。通过授予旌表这一荣誉性符号,国家权力的触角悄悄地伸入到民间基层。由于旌表是朝廷赐给的荣誉,它便是合法化的权力象征,人们一旦得到旌表,便可光大门楣,泽及子孙。从此,节妇誓不再嫁、宗族累世同居、孝子割股疗亲、隐士躬耕谈玄。这样,在的晕轮效应下,统治者用一种潜在的、隐蔽的权威评价手段,牢牢地控制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而民众在这样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不知不觉地认同了这样的封建伦理规范,并乐此不疲地为这张网的编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此看来,旌表这种皇权喜欢、百姓热衷的荣誉性符号,在无形之中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从而使封建的伦理纲常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这是封建王朝的高明所在,还是庶民百姓的奴性使然,读者朋友看后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明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