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川讲堂 | 如何分辨是不是老司机:新司机用刹车开车,老司机用油门开车

 沧海一粟_1980 2017-04-03

想要辨别一个人开车是否熟练很容易,看他怎么用刹车和油门就知道了。都说新司机用刹车开车,老司机用油门开车,这话的确不假。更准确地应该是, 有悟性的司机用油门控制速度,手生的司机用刹车控制速度。车屁股频频闪红灯,里面坐的一定是刚拿本没多久的汽车小白。




油门和刹车是控制车速的两大因素,这两样东西用的好不仅可以省油,还能减少汽车零件的损耗。见过有些老司机开车相当细腻,油门刹车用的好,车子毛病少不说,车开的也既稳又快。那么刹车和油门用的好是怎样一种体验呢?让我们用老司机的经验盖个楼吧!


不是所有的深踩油门一定费油




由于工作原因,我平时开车的时间很多,经过的路况也比较复杂。我认为,什么路况决定什么样的开车方式。我是手动挡车,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手挡车的开车经验。

举个栗子,比如我要在前方100米左右停车,此时我的档位是3挡,速度是40迈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司机都选择一直3挡跑到底,而我不会。我的做法是深踩油门提速到50-60km/h后升至4挡,升完4挡后不再加油,带挡滑行到前方需要停车的位置。

当然,踩油门的那一瞬间肯定是费油的,但这样争取到了经济行车(滑行)的时间,随后的经济行车速度又赢回了由于瞬间加油而浪费掉的油量,从整个行车的过程来说,仍然是省油的。我身边很多的老司机都不约而同会这样做。

楼主真是经验之谈啊,不过小i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如果在驾驶的时候与前车的距离不够、车速不快,挡位是2挡又来不及升至3挡的时候也可以试试深踩一脚油门然后切入空挡,利用惯性溜车。这种做法一样省油,也不会因为升了3挡后车速过快还得踩刹车,下一次接近前车时也不必再从3挡换到空挡这样的麻烦了。




走走停停遇红灯


刹车油门有讲究




相信所有开车的司机都很讨厌堵车和等红灯吧,尤其是手动挡的司机,遇到大堵车的时候手和脚都快残废了。要是遇到一个红灯起步数次的情况,我一般都会1挡起步后加油稍深点,然后顺势换成空挡,脚放在刹车上可以随时根据前车的距离停住。

老司机开车,能用松油门降速就不用刹车降速。经过很多次堵车的经验,我会根据路况有预见性地提前松油门带挡滑行。如果不得已要刹车,点刹的效果更好。虽然点刹可能会给后排的人有不好的感觉,但轻点就没问题。这样做不伤车,避免了由于一直带着刹车而导致刹车片磨损和过热的问题出现。

今天真是涨姿势啊,不过关于“空挡滑”或“带挡滑”的小i要强调一下,3、4挡当然可以带挡滑,但1、2挡实际操作中很难带挡滑,只能空挡滑。





各种路况的刹车方法很不同


我是专业马路“刹手”




我也是经常开车的司机,如果你们去重庆,刹车一定是必备的技能,我主要跟大家说说刹车的的注意事项吧。

1、长距离轻刹车。长距离刹车第一步不是踩刹车,而是松开油门,根据距离踩刹车。这样对车内人员冲击少,车开的稳不说也省油。

2、停车前两脚刹。在停车前不要一脚刹车踩到底,惯性会给车里的人造成晕车的赶脚。我的做法是缓缓的踩下刹车把车速降下来,然后松开再踩刹车。

3、雨天刹车延长距离。现在很多车都都配备了ABS技术,但雨天刹车距离变长的实事是不会改变的。一定要注意控制车速提前踩刹车,防止车辆打滑。

4、下坡刹车利用档位。长下坡刹车可以用档位控制车速,利用发动机制动来控制车速。脚一定要放在刹车上,出现紧急情况也要踩。

5、颠簸路段用点刹。在路况比较颠婆的情况下,速度慢一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颠簸路面情况复杂,刹车的频率很高,尽量用点刹,力度不要太重。

看完也觉得自己是马路“刹手”了,3楼说的很详细啊,推荐你当楼长~




我来说说关于自动挡的开车技巧




看1楼空挡滑行滑的很有经验啊,其实自动挡也可以利用滑车来省油的,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空档滑车!自动挡滑车用D挡,比手动的滑得很远。滑车的时候要估计好与前面的距离,定时滑车。这个,要靠自己对车的体验。

其实,自动挡车要想省油最大的办法就是不要傻给油,现在买小排量车的人很多,要想提速快还省油,就要“逗”着油门,当然能用油门控制就尽量少的用刹车了。

如果停车等灯半分钟内,就D档刹车;如果超过半分钟,一分钟或者更多了,就空档。注意踩着刹车防止溜车。


现在开自动挡车的车主越来越多了,自动挡虽相对于手动挡更简单易开,但想开的好,想省油也是有窍门的。真是受教啦!


唐山买车    就到荣川

4006-888-976

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立交桥北侧

荣川汽车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