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批评十二:原始而功利的孝道文化

 williamruc 2017-04-04


自从前几年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后,即成为唯一作为全国性假日的节气。在我看来这是近年来各层面倡导恢复传统文化大环境下的行动之一。笔者认为相对法国人每年150天的法定假期,现时中国人的假期实在太少,因此十分支持增加法定节假日。但同时反对当下扯传统文化旧布头的思潮。

 

清明节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后人将其原本的君臣恩义附加上家族亲缘之情,形成了中国人追思祖先的文化。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忠孝两全概念的一个极好的结合。亲缘纽带的紧密与祖先感怀之情在中华文化圈表现特别明显。前者是中国人基于血缘基础关系的强烈依赖反映,后者实质则是原始生殖崇拜的变体。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实质。

 

对亲缘关系的依赖与亲情感念是人之常情,这是人类从远古时代经历各种艰难困苦步入今天的重要因素。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亲情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东方文化对此系上了孝道伦理体系,而西方主流文化则从“祖先从何而来”层面就将依赖推向了信仰层面。因此对于个人与其父母、祖先的关系的理解出现了迥然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了极大分量,成为这一文化一种核心要素。从历代官方到民间,孝道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埋儿奉母的故事题材等二十四孝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佳话。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之前遇到一富二代,子承父业搞生产性经营。但他从不在别人面前展示企业经营的成功,而是一直试图表现他与很多人认知的富二代品行粗鄙的不同。他尤其强调自己数年坚持早中晚一日三望奶奶的习惯。众人也都是大拇指称道。实际上这种礼数不仅流于冠冕堂皇,还耗费了他大量时间与精力。至于被他实时惦记的奶奶也必然要拿出时间来接受孙悲的孝心。这种程度的孝道行为俨然成了一种内耗。其实这种伦理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具备那么高的道义,只能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顺脚了。

 

在中国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时代,顶着孝道走顺脚的中国人即将遇到不顺脚的现实问题。一家一户的原始赡养体系开始遇到挑战。但社会化养老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大棒下难于得到正常发展。这种最有利于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得到了中国人侧目与非议。最终受害的是每一个信奉和坚持中华孝道的中国人。孝道伦理的过分强调造成了有美名之虚行害人之实的结果。

 

孝道伦理的道德帽子盖住了所有中国人。伦理光环下更是中国人自私与功利的实用主义体现。养儿防老的观念使孩子成了父母工具,这是对个人人格的轻视。轻视人的权利与人格原来始从中国人一出生就开始的。经过概念包装被美化成了道德标准。

 

今天中国人不仅思维深处仍沿袭这一功利思想,实际也是这么做的。半强迫几岁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不输在起跑线上一类“对孩子投资”的概念依然大受欢迎。孩子有出息将来能跟着沾光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期许。于是孩子从小就背负了很大期望,不出人头地对不住父母之恩。于是一个正经的中国人从懂事开始就带着父母家人的很高期待开始了功利的一生。


孝道文化不仅影响了作为人类社会基础单位的家庭观念,还进一步影响到宗族文化。而宗族文化重要表现的亲疏关系与辈分等级也成为中华文化圈社会关系的基础环节。重视人际关系的亲疏与等级观念、尊卑观念都与之形成重要连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文化力量。

  

 西方文化中子女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是人与人之爱的一部分,并无单独的道德标准。但这并没有使得“野蛮的洋夷”抛亲弃祖。今天我们也很难见到西方人老无所依的情况。倒是孝道包装下的中国子女们常因种种原因把爹娘推上街头,因为财产继承闹上法庭。由此可见,通过宣扬孝道来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并不可靠。倒是对上层建筑体系大有裨益。

 

孝道文化加强了中华文化圈民众对于权利世袭正当性和必然性的认可。与西方文化中君权神授不同,中华文化特别认可君权是帝王他老子传授。君权神授体系下虽然西方大多国家同样采用世袭制度,但其合法性并非基于老子天下儿子坐的正当性,而是拣选和代为管理理念。同时在希腊、罗马以城邦与城市国家有大量共和国长期存在。而基于从周代开始的中国孝道文化,在加强民间孝道伦理的同时,也灌输给了民众认可源自血亲关系的政权认同。

 



 “看一个人人品首先看他孝不孝”,现在我们仍然会经常看到这种没有量化标准的孝道概念大行其道。这是中华传统道德大旗下诸多反人'权、反逻辑理念的现实发展。

 

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摸一摸脑袋上有没有戴着一顶孝道高帽。有的话,赶紧摘了。要不你脑壳一辈子都见不到阳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