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清明节,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4-04


清明节正是出门祭奠先人,踏春赏花的好时候,我们谈起清明节便会想到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仿佛冷雨纷纷,行路匆匆,思亲切切就是清明。的确,清明节是我们是一个祭奠亡灵和思念亲人的日子,无法快捷抵达家乡加之烟雨凄迷的气氛引发文人墨客的伤感,思恋和愁绪。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忘记了清明节本身的韵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才是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事物呈现积极愉悦的状态。那么清明节还哪些被我们忽略的知识呢?



清明节是百善孝为先的中国感恩节


寒食节成为节日与一个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有过19年的流亡生活。当时逃亡在外,处境非常艰难,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让他充饥。后来,他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随从,惟独忘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介子推的时候,他已经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活活烧死在一株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介子推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放弃了高官俸禄的生活,寒食节也变成了一个祭奠亲人的孝心感恩节。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成为节日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了。


清明节是中国人“百善孝为先”传统伦理最好的表现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清明作为一个家庭祭祀和扫墓的重要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的节日,是中国人孝道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节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节


杜牧的《清明》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春雨纷纷落下,烟雾朦胧,路人思归团聚,怅然若失,读来叫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该诗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幅落英缤纷的美丽画卷立现眼前,随性自然的愉悦生活就在身边。



这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深入人心,它不仅有文学美还表达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哲学意境。中国人将祭祖、扫墓与踏青、播种相结合,在怀念逝去的生命时,把自然界的迎接新生命看成新的希望、起点。这种自然界的万物复苏激起人对生命的喜悦和期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万物与人类生命的联系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这正是清明节的魅力所在。



扫墓是只能安排在清明节吗?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根据传统4月5日前后十日已经可以算是清明节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照传统习俗,对大多数人来说,扫墓在清明节前的10天内或节后的10天内完成就好。我们尽可错开回家高峰期,更加安心舒适的与家人团聚再去进行祭拜的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预示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的好时节,春天发生着这么美妙的一个节日,它虽然不是我们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却是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日子,我们着素衣,吃素食,缅怀逝去的亲人,邀约亲朋好友,赏花踏青,曲水流觞,怀古畅今,回归我们最恬淡释然的纯粹本质。


责任编辑:沉香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