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方法小议(一)【中医学院院长 袁宝权教授】

 笑瞧流水 2017-04-04
方剂学学习方法小议
(一)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科的一门桥梁课。方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临床工作。笔者在20多年方剂教学中,常听到学生反映方剂学难学难记,内容多而不易摸到规律。余以为最关键的是在于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学习与教学的体会,略作小议抛砖引玉,供学习者参考。
1
注重学习的连贯性
  方剂学作为中医基础学科中的一门课程,既有它的独立性,又与中医学其他课程密切关联,它贯穿了中医基础、中药、诊断及临床各科的诸多理论和知识,是一门理、法、方、药俱全的 课程。
  如学生常对“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感到费解。“麻黄”乃辛温发表之品,具发汗、平喘、利尿三大作用。辛温解表剂中用“麻黄”好理解,但“阳和汤”乃治阴疽之方,并不需要发汗、平喘、利尿,那么何以用之?“麻黄”的三大作用实乃其能发越人体阳气、鼓舞卫气、宣畅肺气,故医圣仲景早在《金匮》中就指出:“水去呕止……,麻黄发其阳故也。”
  阴疽之证多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而成,治疗上多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法。阳和汤即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散寒通滞之功。然具有发越阳气作用的药很多,何以单用麻黄呢?此又根据病证和药物的特点而设。阴疽证多有肌肤局部的病变,麻黄发越阳气而走肌表,故用之。但阳气发越太过又有伤正之弊,故方中虽用之,但仅用5分,惟恐多用伤正。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量、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又如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上旋、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证而设。治当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法。为何此方中在用大量镇肝、潜阳药的同时,又伍以川楝子、茵陈、生麦芽3味镇肝不足、熄风无能的药呢?初看,似乎大可不必,细细思量即可悟出些道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烈;肝主升,主疏泄而喜条达。肝阳上亢、肝风上旋,若一味地重镇,以镇潜之品强压之,则往往压而不服,反可引动其反激之力导致上亢、上冲更甚。此方初制时并无此三味,而是纯用重镇滋潜之品,虽也时有疗效,但对一些肝阳亢盛的患者,服药后反觉血气上攻,病情加剧。张氏在实践中碰了钉子以后,结合肝之生理特点反复深悟,才加入这三味疏达肝气、清泄肝热之品,以顺肝之疏泄条达而收佳效。此也是该方配伍的特点之一。
  由上可见,凡有效方剂的制定,必是以坚实的基础理论及方剂、中药、诊断等理论知识为前提的,故在学习方剂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地复习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诊断学等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学好方剂学,避免一知半解。
  此外,还必须掌握章与章、节与节、方与方之间的联系。现行讲义,多以治法为纲分成章节,但章与章、节与节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如“补益剂”与“固涩剂”虽是两个独立的章节,但都是为虚证而设的。只是其正气虚弱的程度及出现的病证表现不同而已,故治则、治法也就同中有异。将这两章联系、对照地学习就可以掌握“补益剂”与“固涩剂”的相同之处,即都是为保证人体气、血、精、津、液之充足而设;但“补益剂”乃开源增益之剂,“固涩剂”则为关门节流之剂,因此,立法、用药、配伍规律随之而异。又如泻下剂与消导剂、理气剂与理血剂、祛湿剂与祛痰剂等,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应对照、联系地学习。
  至于方与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虽每章中都有提纲挈领的介绍,但学习是除应牢固掌握每类代表方剂的病因、病机、主治、立法、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外,还需另下一番功夫,即详细归纳、区分同类方剂所治病因病机之异同、症状表现之特点、立法用药之区别、配伍特点之不同,并追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掌握方与方之间的异同,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