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病的治法(一)

 经方人生 2023-05-30 发布于四川

      中风病的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由于对中风的病因认识不一,故其立法、用药角度各异。如张山雷在《中风斟铨·中风总论》中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袪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皆是内因,治必潜降镇摄者,所以靖内动风之阳也。诚能判别此外内二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证治,思过半矣。”可见对中风治法的争议,是以病因学说的分歧为依据的。因此,所谓古今治疗原则的不同,仍应以唐宋时代为分水岭。唐宋以前的医家,因持外风入中之说,故治以祛风为主。而唐宋之后,对中风治疗已有较大发展。清·尤在径《金匮翼·中风统论》立有中风八法:一曰开关,二日固脱,三曰泄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逐瘫痪,六曰除热气,七日通窍燧,八曰灸俞穴。强调按病期,分阶段辨证论治。例如开窍法,适用于“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无门下药,此为闭证,闭则宜开,不开则死。”固脱法回阳救逆,适用于“猝然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证。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后世医家多宗前贤之说,依临床辨证而灵活变通。兹择其要,归纳为熄风、泻火、袪瘀、通络、通腑、开窍、补益、固脱、化痰等九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熄风法

熄风即平熄内风,因中风证多由内风所致,故熄风法为最常用的治法之一。无论中风的先兆期、急性期或后遗症期等,凡属肝风内动者,均可使用。临床以头晕目眩,头胀痛,面色如醉,口眼喎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脉弦长有力,为其特点。

(一)理法概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 眩,皆 属 于 肝”。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故“体阴”易于不足,“用阳”易于过极。凡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 荣,或情志不遂,抑郁恼怒,皆可致肝阳偏亢,风阳内动,气逆血菀,并走于上,横窜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亦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治当平肝熄风,镇摄亢阳。

(二)运用规律

阴虚与阳亢,为形成内风的两个方面,故熄风法很少单独使用,往往与补阴法同用。内风宜熄,阴虚当补,滋阴与熄风相互配合,以标本兼顾。滋阴柔润之品能滋补阴血,补益肾水,俾水旺则肝木得养;徒滋养虽能培肾水,但动难制止上亢之阳,故合用镇潜之品,以制止上亢之阳。可见柔润滋培与重镇潜降相伍。方能使肝体得润,亢阳得制,而达熄风之图。然临证必须权衡标本,若肾水匮乏著而证情不急,重用滋阴,辅以潜阳,缓图治本;若肝阳鸱张,风阳鼓荡,时有暴动之势,重用重镇潜阳,辅以滋阴,急以治标。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建瓴汤。

中风恢复期,属阴虚风动者,当滋阴为主,辅以熄风。对肝郁化火,热极生风者,宜凉肝熄风。因气血并走于上,而致中风,日久则瘀阻脑络,故在熄风的同时,可酌加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之品,如红花、菖蒲、远志、鸡血藤、地龙等。

另外,因肝风易挟痰上冲,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致中风,故熄风法又常与祛痰法相配合,以化痰降逆,平肝熄风,方如半

夏白术天麻汤。著痰热较重,亦可配合涤痰涵。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在镇肝熄风同时,常佐以疏肝理气之品,顺其条达之性,有助于肝阳之平降,如佐以川楝子、茵陈、青蒿、麦芽等。

(三)注意事项

1、根据引起内风有不同原因和兼证,予以不同的配伍。热极生风者,须配合泻火法;阴虚阳亢而致肝风内动者,当与补阴法同用。

2应权衡标本缓急,根据病变过程中“阴虚”与“阳亢”的孰轻孰重,灵活变化“滋阴”与“熄风”的用药比例。

3.熄风药物性多寒凉,但也有偏温燥者,应区别使用,阴虚血亏者,当慎用温燥之品。

二、开窍法

开窍法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适用于中风闭证,常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为其证候特点。

(一)理法概要

开窍法以《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开者发之”“宣可去壅”为其立法依据。对中风闭证中开窍法的使用,历代医家皆有明确的认识,如《金匮翼·中风通论》云“风邪中人,与痰相搏,闭其经隧,神暴昏胀暴绝者,急与苏合、至宝之属以通之。盖惟香药,为能达经隧通神明也”。《医学心悟·论中风》云:“闭者,牙关紧急,两手握固,药宜疏。闭,牛黄丸……其热闭急甚,胸满便结者,或三之”。又如《类证治裁·中风》云:“风阳上升,痰火阻窍,神 识不请,至宝丹芳香宣窍,……' 丹。”等等。因肝阳暴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而上涌,上蒙清窍,风火相煽,痰热内闭,热伤津液,肠实便秘,而致阳闭:或因素体阳虚湿痰偏盛,风挟湿痰之邪上壅清窍而成阴闭;开窍法具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功效,对窍闭神昏之证,有不同程度的苏醒神志作用,故开窍法适用于中风闭证。

(二)运用规律

闭证有阳闭、阴闭之分,因此开窍法又分为凉开与温开两类。阳闭治宜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为主,因肝热与痰热相合所致,故除了凉开外往往与泻火法合用。代表方剂如局方至宝丹以开窍,羚羊角汤以清肝熄风,滋阴潜阳。阴闭治宜辛温开窍,除痰熄风为主,常用苏合香丸以温通开窍,行气 化 浊。《本经逢源》云:……凡痰积气厥,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故阴闭治法,除了温开之外,往往与化痰法同用。代表方剂如涤痰汤加减,以理气化痰。

(三)注意事项

1.鉴别“闭证”与“脱证”。神志昏迷不仅见于闭证,也可见于脱证。闭证以口噤握拳,肢体强痉,气色有神,大小便闭为特征。脱证以目合口开,手撒鼻鼾,肢冷自汗,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若闭、脱证候兼见难辨者,当视其主要证候,辨明虚实。闭证属实,为邪实内闭,宜芳香开窍;脱证属虚,为气虚外脱,宜峻补元气,回阳固脱,禁用芳香开窍之品,以免耗伤元气,使病情恶化。故开窍只可用于中风邪盛气实内闭之证而禁用于脱证,喻嘉言曰:“若手撒、口开、遗尿等死证,急用参附峻补,间有生者。若牛黄,苏合入口即毙”。

2.兼腑实者,配合通腑法,通腑开窍。

3.开窍之品大都气味芳香,辛散走窜,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宜中病即止,久服则损伤元气。临床上只用于急救,神志清醒后停止使用。继而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辨证求因,治病求本,

4.开之剂型皆为丸、散剂,以便急教及时采用,用准多以温开水化服或冲服,昏迷不能口服者,采用鼻饲法,另外离有鼻吹取喷剂。

三、通腑法

通腑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实热的作用,是中风闭证的治法之一。适用于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兼见能实证候者,症如二便不通,腹部胀满,舌苔黄厚,脉滑有力或沉实等。

(一)理法概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滴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本草纲目·序例》引《药对》曰:“泄可去闭”,为其立法依据。《医碥·中风》云:“中府者,内有便溺阻隔,宜用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说明了通腑法在治疗中风中的重要意义。通腑法使胃肠通利,腑气下降,上蒙清窍之浊热、痰火随之下降。现代医家则认为,通腑能排除积滞与肠中的代谢废物,改善血液循环,从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恢复大脑的功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运用规律

对窍闭神昏之证,以开窍法为主,本法为其主要配合治法。内风多从热化或痰热蕴积中焦,邪热易致燥结。古人云:“上窍闭,下窍亦塞”。中风闭证,因肝阳暴张,气冲血涌,挟痰热壅塞隧道,扰乱心神,故在上可见窍闭神昏,在下可见腑实不通。急宜釜底抽薪,下其燥结,孤其热势,则风阳可降,神明自清。阳闭可用凉开与寒下配合,方如至宝丹、三化汤等;阴闭可用温开与温下配合,方如苏合香丸、大黄附子汤等。

(三)注意事项

1.注意与祛痰法配合使用,因痰热易挟滞阻中,致使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故当配合祛痰法。代表方如星蒌承气汤等。

2.应依据病情缓急或先开窍或先泻下,或开窍与泻下并用。

3.中风初发,肝阳痰火方炽,大便数日未解者,可用承气汤类。

四、固脱法

固脱法具有补气回阳,收敛固脱的作用,适用于中风脱证,常用于中风急性期,以突然昏倒,目合口张,大汗淋漓,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脉微欲绝为其证候特点。

(一)理法概要

脱证因阳气虚衰,阴盛于内,阳脱于外所致。《金匮翼·中风论》说:“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元气固然后可以图邪气。”故固脱法当与补气法合用,以达补气回阳固脱的作用。此法用辛热甘之品回复阳气,盖辛温能峻补元阳,激发命门真火,以补后天,补气与回阳固脱配合,有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建脾气的作用,使先后天得补,则阳复脱固。

(二)运用规律

脱证固然需回阳固脱以扶正,但此是无根之阳浮越,故可配合重镇收敛之品,以固摄真阴,使阴不外泄,而达阴平阳秘之目的。常用方剂如参附汤或四逆加龙骨牡蛎,参附汤合生脉散。前者偏于温阳镇潜,后者偏于温阳酸敛。

(三)注意事项

固脱乃急救之法,不可久用,待阳气回复,当另行调理,若阳气回复后,又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突然脉大无根,乃真阴亏损,阳气无所依附。虚阳上浮欲脱证,可与补阴作合用,方用地黄饮子。

五、祛痰法

祛痰法泛用于中风各期,其中以痰蒙心窍之神昏及获热动风、阻络之抽搐、偏枯、失语等为主要适应证。

(一)理法概要

《丹溪心法·中风》云:“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说明了痰与肝风的密切关系。此类患者多因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内风旋动,风蜜上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所致,故祛痰成为中风主要治法之一。

(二)运用规律

祛痰法常与开窍、熄风、活血等法同时使用,而痰可分为风痰、热痰、湿痰三种。中风急性期或先兆期,多为风痰或热痰。因肝阳暴动,风火升腾,内风与痰相合,风阳痰火,壅闭心窍致神昏不语,突然昏仆,喉中痰鸣,鼻鼾气粗等证,此时当豁痰开窍为法,该法辛宣行散,开豁蒙闭之痰,畅通闭塞,使心窍开宣,心气通达,而神志复苏。豁痰启闭的同时,更能除中焦之痰,使中焦转输有权,升降之路通畅。常用方剂有涤痰汤。阳闭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阴闭加服苏合香丸。

湿痰多见于体胖湿盛者,因风阳太过,横伐脾土,致使脾土壅滞,聚湿成痰,痰随风阳走窜经络,使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而见半身不遂,偏侧麻木,言语蹇涩等证。故湿痰除了燥湿化痰外,当与活血法同用。如是则血行瘀畅,痰除络通,营血流畅,经得脉濡,而偏瘫易于康复。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等。中风后遗症,语言不利者,为痰迷心窍所痰,可选用《医学心悟》中的解语丹,以祛风除痰开窍。

(三)注意事项

1.温燥祛痰,易伤阴液,故凡兼阴虚证象者,当与滋阴熄风法同时使用,俾养阴而不碍祛痰,祛痰而不伤阴。

2.气虚痰滞者,宜益气行滞法与化痰法配合使用。

3.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当与理气法同用,以调畅气机,气机调畅,则痰易消。诚如庞安常所云:“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

中医鼻祖扁鹊,上古时期中土人士,姓秦、名缓、字越人。扁为通假字,翩翩飞舞的意思,鹊是喜鹊,合起来就是翩翩飞舞而来的喜鹊。因为扁鹊所到之处都能够给大家带来祛除病痛的快乐,所以被世人尊称为:扁鹊。  

      秦氏中医,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 、风湿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妇科、儿科以及皮肤疾病等急慢性疑难杂症,结合传世验方以及内病外治法、任督微针通络法,多能立竿见影获得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