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部伤筋

 願隨身 2017-04-05

脊柱部伤筋

 

脊柱又名脊椎骨、脊骨、脊梁骨。人体背部中间可触及的从上至下骨骼的统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
人类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内部有纵形的椎管容纳脊髓。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柱部伤筋
前面观
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与椎体的负重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下,重力传至下肢骨,体积渐缩小。

后面观
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侧面观
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组成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著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结构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
脊柱部伤筋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椎间短韧带
脊柱部伤筋
很多,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著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脊柱的长韧带
脊柱部伤筋
主要有三条:
1.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柱稳定有重要作用。
脊柱部伤筋2.椎体后面的后纵韧带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及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
3.在棘突尖上还有一条上下连续的棘上韧带,在胸、腰、骶部紧贴棘突末端,至颈部则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特名之为项韧带
脊柱部伤筋

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是脊柱上端与颅骨之间的连接,又合称为环枕枢关节。  
脊柱部伤筋

相关功能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支持和保护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脊柱部伤筋

脊柱形成
脊柱的发育是由中胚层的生骨节细胞围绕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侧体节腹内侧面分出一团间充质细胞,为生骨节。生骨节逐渐移向中线脊索周围。起初生骨节组织的节段包绕脊索与体节对应,当进一步发展时,每个生骨节的尾端部分变致密,并和下位生骨节的头端连接起来,形成新的节段称椎骨原基,即后来的椎体。椎体形成后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间充质,形成神经弓,包围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颈、腰椎与横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软骨,后骨化为椎体。椎体中的脊索完全退化,但在椎间隙中央的脊索,却保留下来,增长并经过粘液样变性,形成髓核。髓核周围的纤维组织分化成纤维软骨环,与髓核共同构成椎间盘。临床上偶遇到骶尾部的脊索组织残留并异常生长而形成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产生腰骶痛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

生骨节旁的生肌节组织,原来与生骨节位于同一节段,当生骨节重新组合之后,则处于两相邻椎骨间,并逐渐发育成脊旁肌肉。原位于生骨节间的动脉,此时处于椎体腰部,形成脊间动脉,即以后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神经则位于两椎骨间,通过后来形成的椎间孔与脊髓相接,成脊神经。

出生时的椎骨在椎体和两侧椎弓各有一个骨化中心。生后一年,胸、腰椎两侧椎弓完全融合。颈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较晚,约在7~10岁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与椎体的融合,在颈椎为3岁,胸椎为4~5岁,腰椎6岁,骶椎7岁或更晚。次发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现。

脊柱的分节和包绕神经管,是一个复杂的演化发育过程,在发育过程中脊椎的发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见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见的发育障碍是两侧椎弓对合障碍形成的脊柱裂。较轻的脊柱裂多为腰骶椎骨的后弓没有合并,但脊神经正常,表面皮肤正常或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发,因临床无症状,常在X线片中发现,称隐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时有脊神经、脊膜或脊髓的膨出,产生相应的脊神经功能障碍。

在胚胎1~3个月时,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一致,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迅速超过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内上升。在出生时其末端位于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缘,腰2以下的脊膜称为终丝,仍连于尾骨水平。随著这种生长不相称的结果,腰骶脊神经就从脊髓的发出处,斜行到相应的脊柱节段出椎间孔处,脊髓以下的神经呈马尾状,称为马尾神经。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进行,以免刺伤脊髓。  

生理弯曲形成
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在生后的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
脊柱部伤筋
这样的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矢状面弯曲:两个原发后凸和两个继发前凸。胸椎的后凸是由于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矮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矮;腰3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1、腰2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矮的形态。
脊柱部伤筋
完成四个弯曲的人类脊柱在站立位时,重力线应通过每个弯曲的交接处,然后向下以髋关节稍后方,膝踝关节稍前方而达地面。腰椎前凸在每个人并不一致,女性前凸较大。青年性圆背患者,或老年性驼背患者,为保持直立位,腰椎前凸亦增加。老年人椎间盘退变后颈椎及腰椎前凸可减少。脊柱的弯曲可协助椎间盘减少振荡,但却使支撑力减少,在弯曲交界处容易损伤(如胸12,腰1)及慢性劳损(如腰4、腰5)成为腰痛的易发病处。
脊柱的前凸增加称前凸,常见于腰椎及骶骨水平位的人。过大的弧形后凸常见于胸部,如为骤弯则称为成角畸形,常见于骨折、结核。向侧方的脊柱弯曲称为侧凸。这些都影响脊柱的承重和传递功能,故为病理状态,可导致腰痛。
人类直立运动已有约300万~500万年的历史,但直立后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适应功能的需要,特别是腰骶交界处的慢性劳损,常为腰痛发病的基础。  

脊柱负荷
脊柱的负荷为某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不同的部位的脊柱节段承担著不同的负荷。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负荷相当大,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因而损伤机会多,成为腰背痛最常发生的部位。
脊柱部伤筋
脊柱的负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站立、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这些负荷需要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来维持。


脊柱部伤筋
脊骨神经医学
脊骨神经医学,又称为脊椎矫正、手疗学、 整脊学、脊椎按摩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源起于美国的替代医疗技术。通过运用手法或器材,来矫正人体的肌肉骨骼系统,特别是脊椎部位,以恢复病患健康。他们相信脊椎角度不正,会影响到人体的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到人的健康,这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源头。
脊柱部伤筋
脊骨神经医学在抒缓一些运动系统问题(例如下背痛)方面疗效与其他操作治疗学疗法效果相若,并没有可信证据显示能改善其他系统的问题,亦有证据指脊骨神经医学对颈椎的操作可带来严重副作用。另一份2008年的报告亦指脊骨神经医学对抒缓下背痛有一定的疗效,但没有证据支持脊骨神经医学对其他健康问题有帮助,而它的理论基础亦未被科学界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
在美国,脊椎矫正师有正式的学位与执照,也有自己的职业工会。在台湾与日本,脊椎矫正受到中医传统推拿的影响,被加入很深的中医色彩,在理论上会参考中医的穴道及经络学说,因此跟美国的脊椎矫正传统有些微不同。
脊椎矫正的英文字根来自希腊文的cheiro(手)与praktika(操作的)组合而成,意思是通过手法操作诊疗病人。2008年,WHO于北京公布正式中文译名为“脊骨神经医学”。
脊柱部伤筋

最早建立这门技术的人,是十九世纪晚期的美国人,丹尼尔·大卫·帕尔马。他居住在美国中西部,是一名杂货商,兼磁气疗法的治疗师。某位病患因为耳聋前来求诊,他发现他的后颈部第四颈椎附近有个不寻常的突起,他用手法把颈椎压回原位后,病患有了改善。帕尔马于是建立了他的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都是来自因为脊椎移位,造成神经系统异常而引起的。
他在爱荷华州建立了一间学校,从此建立了脊骨神经学。之后,他将学校交给他的儿子巴雷特·约书亚·帕尔马
巴雷特·约书亚·帕尔马发展他父亲的疗法,进一步提出,人体中原本就具备了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脊椎矫正就是利用这股生命力,让身体自行复原。他并且宣称,一切疾病都是因为脊椎不正所造成,其中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如小儿麻痹症等。他反对使用疫苗来防治传染性疾病,认为疫苗会伤害人体,真正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方法,是通过脊椎矫正。

近年来研究统计发现:60%~80%的颈、肩、腰、腿疼痛疾病与脊柱的形体结构及网络通讯和气血功能障碍有关;脑、胸、腹、盆腔脏器及其全身系统至少有108种疾病与脊柱障碍或脊柱关节应力失衡所产生的微小移位有关;如今最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其实也与脊柱发生障碍有关;椎间盘突出问题也在这个时代凸现;青少年的脊柱侧弯异常已比比皆是;还有脊柱强直也让人们猝不及防……

“脊柱为千病之源”,中国人脊柱“十人九错”,“上梁不正下梁歪,底盘不正脊柱侧弯”,“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多与脊柱错位有关”...因此,呵护脊柱,是撑起健康的关键一步。

脊柱部伤筋

脊椎的重要性:
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髓骨、尾骨组成,椎骨相互以椎间盘、关节和韧带连结成一条既可活动,而又坚韧牢固的脊椎,是人体的中轴,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功能,能支持身体重量,抗地心引力。
脊椎内有椎管,管内是脊髓,脊髓为中枢神经的主要部分,上通枕骨而通往脑部。脊椎连系神经、椎间血管、交感神经,神经和血管是与颈、躯干、胸腔、腹腔内的脏腑(心、肺、肝、胃、肠、肾、膀胱等)及四肢的肌肉、关节、皮肤等相连起来。多种感觉通过脊髓传到大脑,脑发出指令通过脊髓传到身体各部分,所以脊髓是人体传导信息,完成各种反射,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脊椎管内有骨髓,骨髓内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血内红血球是输送氧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白血球充足身体免疫力强,增强抵坑疾病能力。脊椎是支持身体重量、抗地心引力、保护脊髓、神经终端和血管等作用。
人体以脊椎为轴心的放松运动,能直接或间接松弛全身每一部份,例如游泳及太极拳,两这都是运动全身,运动时保持身心放松,效果更理想。
 
脊椎病变
脊椎受到损伤或椎骨之间发生轻微错位 情况,使脊椎平衡失稳,而每一节椎间关节错位处,容易导致神经、椎间血管、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造成压迫和牵拉的剌激,受压的程度及时间长短不同,而直接或简接影响其相关的身体部 位,不能正常运作,引致各种急性或慢性骨痛症和内科病,即脊椎病变。
常见脊椎病例:(偏头痛、失眠症、耳水不平衡、耳呜、鼻敏感、三叉神经、颈肩痛) 
脊柱部伤筋
例如:腰椎四、五节及一、二、三节节荐椎的神经是为坐骨神经,当以上椎关节轻微错位,使腰椎失稳,神经、血管受压,使期支配处不能正常运作,潜伏病源,直到相关部位发出讯号,产生痛症,往往牵拉腰以下致腿部刺痛或无力麻痹的感觉,影响走路、站立等正常活动,造成坐骨神经痛症,甚至是影响儿童脊椎侧弯症成因之一。
 
脊椎病变诱发原因
1.椎关节错位原因很多,明显的有跌伤,冲伤、扭伤或特发意外。不明显因素,人体长时间处于某一特定姿势,造成不正常姿势习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又没有定时做适当舒缓运动和放松精神、身体,引发脊椎病变,使脊椎在生理上,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各种职业病都因此而形成,脊椎病不限制于任何年龄,儿童至老年人都有机会发病。
2.脊椎某部位严重受损伤断烈,此部位以下的感觉和身体机能受破坏,造成丧失运动及生长能力。若椎关节轻微错位,不一定即时发病,亦会间竭性发病,形成脊椎病变的隐忧。
3.在日常生活中,病者可能因某动作(如:过度伸手、弯腰、落枕、搬重物或剧烈运动等),诱发起脊椎痛症,才知自已患上脊椎病。
4.更不明显的内科病和各种慢性病,都是脊椎功能长期运作不正常所影响的其中因素。
 

《黄帝内经》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情志”太过可致疾病。如果情志突发性激烈,使情绪波动太大,如狂喜、盛怒、过于惊恐等,或情志波动过于持久,如久悲或过于忧思等,超越了正常限度,则可引致肌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引发疾病。病例:甲状腺抗奋、胃痛、胃出血等等。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概念,是对调控肌体,使之处于稳定的生理系统的概括。而情绪心理是影响气血变化的另一种重要因素,《医学入门》中说“性情和则气血易调”指出情绪稳定,人体即保持稳定状态。
而且并非一种情志只伤一个固定的脏腑,即可一情伤几脏腑,又可几情伤一脏腑,由于一切不良情绪都能影响于心,而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故心受伤,五脏六腑皆受损。人体内气机的功能同时受影响,“气机”是指气血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情志太过,影响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消、缓、乱做成气血、经络、津液等运行障阻,脏器功能不协调。相对来说,身体各部位功能不协调,亦会影响脊椎病变的病况。

太极拳
通过拳架,纠正不良姿势,太极拳经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沉肩坠肘,松腰垂臀。)说明放松而姿势正确,不过份扭曲身体,恒久练习,能改善脊椎的偏歪或变形,促使脊椎柔韧灵活,有助其发挥正常功能,改善及治疗脊椎病变。

太极拳活动全身,训练身体内外协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带动四肢,一动则全身牵动,以脊椎为轴心,训练腰胯,腰为肾腑,主要生理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肾与膀胱相为表里,锻练腰部能起到固肾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