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相关疾病 |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十一)

 昵称51657969 2019-10-07

脊椎骨畸形临床极为常见,特别是腰骶部较其他部位多,均由于发过程障碍所致。

(1)脊椎骨融合畸形

常见相邻2~3节椎骨完全或不完全性融合,颈椎多见。颈椎有时甚至与胸椎融合成一骨,患者颈部短缩,呈蛙颈状,下能旋转。有的患者伴有半椎体形成、肋骨分叉及脊柱明显侧凸。

(2)脊椎骨移行的变化

脊椎骨节总数很少发生变化,但各部位可发生互相移行,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脊椎骨的总数如有变化,一般为多余的椎骨,常呈楔形,位于一侧,可形成脊柱侧凸。多余椎骨发育完整者很少见。

(3)椎弓崩裂与脊柱滑脱

椎弓崩裂多指椎弓峡部不连接。脊椎滑脱是指由于椎弓崩裂所引起的椎体不稳而向前移位,也称为真性脊柱滑脱。有时脊椎向后方移位滑脱,称为脊椎后滑脱。脊柱滑脱后除直接压迫神经外,常合并有椎间盘突岀、肌肉痉挛或韧带蒡损。

病变常以腰4~5节段最为常见,占95%。颈椎滑脱多发生在颈4~5节段。脊柱滑脱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先天畸形与后天外伤两大类。在滑脱较重的患者,腰椎正常前凸显著增大,骨盆前倾,腰的棘突在触摸时感觉特别明显,ⅹ线片显示腰的棘突特別明显,腰横突重叠于骶骨上部,整个椎体向前移位,此处椎间盘因退化而使椎间隙变窄,在临床上可发生类似一系列脊柱相关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4)脊柱裂及脊膜膨出

胚胎期软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缺乏或两侧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即形成脊柱裂。多位于骶1~2或腰5,亦有骶骨后部全裂开者。脊柱裂可以为一窄缝,亦可广泛敞开,整齐或不整齐。

因椎板变形,棘突可短小飘浮形成游离棘突,也可缺如,或随分离的椎弓偏向一侧。因棘突为肌肉韧带的附着点,故使脊椎稳定性减弱。如脊柱裂只累及骨结构,称主隐性脊柱裂,其表面覆盖有纤维组织而无脊膜或脊髓膨出,一般无症状,但有时也有尿失禁、下肢不全瘫痪及内翻足。

因骨缺如,神经根可因慢性炎症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从而过早发生腰痛。此类患者在儿童期易发生遗尿,其机制可能与软组织刺激马尾神经有关。覆盖于隐性脊柱裂上的皮肤,外观如同血管瘤,上有色素沉着及毛发生长。约有14的患者在脊柱裂上覆盖有脂肪瘤。所有的脊柱裂患者在缺损部位都能见到有坚韧的纤维组织或软骨填补并伸入椎管内,并形成一横行纤维带,黏附在硬脊膜及神经根上,紧压马尾。

如有游离棘突,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脊柱裂以腰骶部多见,占80.9%,亦可出现在颈胸部。在先天性脊柱裂并伴有脊髓膜膨出的病例中,随膨出的内容物不同可分为脊髓膨出、脊髓囊肿和脊髓膜膨出三种类型。这种脊柱裂常有下肢瘫痪,营养性溃疡,内翻足及大小便失禁等病症。

(5)半椎体

椎体的一半可完全不发育,剩余的一半受上、下椎体的挤压呈楔形,亦可以呈两个对称的楔形,中间为椎体裂;或在两个近似正常的椎体之间有一个多余的半椎体。在这种病例,如为胸椎,往往只有一侧有肋骨,同时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出现多余半椎体,患侧被撑开,,而健侧被压缩,因此,这类患者全都有脊柱侧凸畸形。半椎体的作用不仅作为楔形体使相邻两个椎体分开,如继续生长,最后会在凸侧与相邻椎体融合,结果凸侧上下终板及椎间盘将被压缩。

(6)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

腰椎骶化是指一侧或两侧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相融合;骶椎腰化是指S1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板不联合。这两种畸形均常见,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以两侧者居多。这两种畸形常是引起下腰部疼痛的原因。

理由是:

①两侧不对称,造成关节或韧带损伤;

②横突与骶骨之间的组织可形成滑液囊;

③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该侧骶髂关节发生分离;

④造成椎间隙变窄,使椎间神经受压。单侧腰椎骶化较双侧者所造成的腰骶部疼痛更为剧烈,因一侧运动幅度较对侧大时可迅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使同侧疼痛;如同侧较为固定而对侧运动增多时,则对侧疼痛。

腰椎骶化常伴有脊柱侧凸,如为单侧,在机体为了维持平衡而增加其侧凸或反扭转时,一般仅在运动时发生疼痛;如侧凸经常存在,则极易并发椎间盘突出。腰椎骶化能使脊柱运动失去平衡,加重了腰45椎间盘的负担,易使椎间关节及椎间盘过早出现退行性改变。

(7)关节突异常改变

常见腰骶椎间关节突两侧不对称,一侧呈额状位,一侧呈矢状位。由于两侧小关节运动不相协调,可引起退行性改变,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亦随之降低容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及韧带损伤从而出现脊柱不稳。

(8)腰椎横突骨桥形成

多在相邻两个横突或多个横突间形成,常为一侧性。如两侧同时存在,则很少在同一平面。骨桥的外形可光滑整齐,亦可不整,呈鹿角状或蝶状,其间常形成假关节。此种畸形常同时伴有骶1隐裂,腰椎骶化或腰5横突增大等现象,病因通常为先天性,但也有系腰部外伤造成者,很可能是因横突骨折伴横突间组织骨化发炎所致。常常引起下肢麻木,活动受限等。

(9)棘突异常

当骨化的棘突与椎弓之间只借软骨或韧带相连时,在正位X线片棘突上呈“游离”状态,即称游离棘突。如隐性骶椎裂处存在的游离棘突与腰5棘突相融合,形成一个较长的棘突,插入隐裂之间,则形成似棘突或折刀样棘突。如腰椎过度前凸或先天性棘突过长,相邻棘突互相撞击,久之则岀现鹰钩棘突、吻状棘突。其棘突间可形成软骨面、滑囊或假关节,从而引起炎症、疼痛和屈伸功能障碍。

(10)先天性颈肋及椎管狭窄

由于颈肋局部活动度减少,当增加其上或下部椎间负担时易发生肌肉劳损,故脊柱病好发于畸形椎体的上或下一椎间部位。先天性椎管狭窄者,其椎管、椎间孔及横突孔等骨性孔道比正常狭小,故代偿功能较差,对原可不致病的轻度脊椎错位、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钙化等患者,则可引起发病,且患病后症状往往比一般病人重。

(本文转自脊柱相关疾病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