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茶之书:一碗见人情(上)

 街心舞苑 2017-04-05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入了诗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提到茶的哲学,人们不会只想到唯美的精神。这个词所传达的,是我们整套融合伦理与宗教的天人观: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在简朴中见自在,无需排场铺张;它帮我们的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长期以来的与世隔绝,让日本孤芳仍需自赏,这自然有助茶道的发展。日本人从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衣裳服饰到烹调饮食,还有瓷器、陶器、绘画,甚至最地道的日本文学,无一不受茶道的影响。有心深入日本文化的人,绝对会察觉茶道无所不在。它既居身贵妇深闺的典雅风范,也进出寻常百姓之家。它让庄稼田夫通晓花草摆设,也让粗工鄙人领略山水造景。在日常用语中,若是有人无能欣赏人生大戏苦乐参半、亦庄亦谐的个中趣味,会被说成是“肚中没有茶水”。相反地,对世间疾苦视若无睹,只知耽溺于波涛汹涌的情绪,而我行我素的人,则会被冠上“茶水太多”这样的说法。



的确,局外人多半不懂我们为何要如此无事生风。他会说:这根本是个茶“碗”风暴嘛!然而,人生的喜乐毕竟只有那么小小一“碗”,很快就会满溢出泪水;对永恒的无尽渴求,又多么使我们不意将其喝干饮尽。只要一这么想,就实在不用责怪吾人,要在一碗茶上大做文章。真要比较,还有其它更糟糕的。在对酒神的崇拜中,人们献祭得太过夸张;甚且,人们过度美化战神的光荣形象。真要如此,为何不奉茶花女为我们的女王,在她祭坛前流泻而出的温情中欢庆呢?只要就着象牙白瓷装盛的琥珀茶汤,新加入的信徒们便可以一亲孔子甘甜的静默寡言、老子奇趣的转折机锋,以及释迦牟尼本人的出世芬芳。

人们如果不能对己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察觉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一般的西方人总是志得意满,茶仪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另一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用来建构他们心目中的东方,是多么诡异与幼稚。当日本沉浸于优雅和平的技艺时,他们一贯视日本为蛮夷之邦;一直到日本在满洲战场杀害了无数生灵,才改口称日本是文明国家。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如果必须要藉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如果终有一天,我们的技艺与理念将受到应得的尊敬,我们也乐于继续等待。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西方总是用某些事例,加上各种幻想,在亚洲人身上,织起一层层怪奇之网。其内容时常令人悚然以惊,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我们的形象不是狂热迷信,而不愿觉醒;就是沉溺于最低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图振作。笑印度的灵性修炼为无知;讥中国的中庸之道为愚蠢;而日本的爱国精神不过是自愿受命运摆布罢了。甚至还认为亚洲人由于神经组织麻木迟钝,所以比较不会感到痛楚!

你们西方人,若想找这类乐子的话,何不也让我们提供一些?亚洲人可是有“恩”必报的。只要看看在我们的故事与想象中,你们又是什么模样,不就有更多的笑料了吗?这些形象,同样也充满了因为观察角度而产生的迷魅,同样也带着不经意流露而出的崇仰,更暗藏着对新奇事物与未知领域的敌意。附庸于你们身上的美德太过高尚,无法吸引我们钦羡;而加诸在你们身上的罪孽又过于离谱,无需劳费我们追究。古时候的智者曾写道:西方人生有毛茸茸的尾巴,只是平时把它藏在衣物之下,而且时常以新生婴儿熬成肉汤为食。这样够糟了吗?不,真正糟糕的是这个: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你们是世界上最不实在的人们,因为在传闻里,你们永远光说不练。



如今,这类误解在我方这边正迅速消失。为了交易所需,欧洲各国的语言在每个东方港口流传。亚洲的青年们群集至西方大学,以求一亲现代教育的芳泽。即使尚无能力深入西方文化的核心,至少我们有颗好学的心。我有些同胞,对于你们的习俗和礼仪不假思索地接受,误以为穿起硬领衫,戴上高礼帽,就完足了西化。这样矫揉造作固然可悲,却表现出愿卑躬屈膝以求的心意。遗憾的是,西方一直以来的心态并不利于了解东方。基督教的传教士,只愿来这里赐予我们什么,却不愿从我们这里领受什么。对东方的了解,就算滤去旅人过客提供的奇闻轶事,欲以我们的文学佳作为镜时,却又毁于拙劣不堪的翻译。能够像拉夫卡迪奥?赫恩,或是像《印度人眼中的生命奥秘》之作者一般,愿意怀着将心比心的情感秉直而书,以手上之笔充作火把,将东方神秘的黑暗驱去,这样的人总是极为少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