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和汉语是宝贵的文化载体——访语言文字学家张文轩

 远方红叶 2017-04-06

——访语言文字学家张文轩

张文轩,字术远、又字敬武,1944年生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育部教学指委会委员、民盟甘肃省委副主委、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语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张文轩在音韵、方言、古籍整理等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了《论初期叶韵》、《从初唐叶韵看当时实际韵部》等研究“叶韵”的系列论文,奠定了他在现代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其研究甘肃方言的《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三声调方言天水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兰州方言志》、《兰州方言词典》等论文和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译布了《语言学导论》、《声调的音系特征》等英语教材和论文,首次译注了清人辑本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王经界纪》,和他人合著的《诗经译注》曾受到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奖励。

张文轩

夏日的一个清晨,记者按约来到了张文轩先生的家,先生穿着中式长褂,笑容可掬。寒暄之后,主人给记者沏上热茶,茶杯考究,香气四溢。环顾四周,家里的陈设古色古香,浸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坐在藤椅上,一边谈国学,一边品茶,此情此境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宁静的古老时代。

“汉语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我们可拿出许多理由来说明这一点。”张文轩开门见山道,汉语是声调语言,有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的旋律,说起话来就像唱歌一样。没有复辅音,闭音节少,元音丰富,语音响亮悦耳。从现代语音分析合成的角度来说,汉语的音素区别力强,易于机器识别。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汉语词汇极其宏富,新旧并存,古今贯通,对同一事物有许许多多的同义词可供准确表达,刻画细致入微。”张文轩举例说,“比如对于‘死’,英文的表达就很单一,而我们有‘亡、故、去世、逝世、归真、走了’等众多同义词,兰州方言还有‘缓下了、躺下了’等说法,可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场合,可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词汇意义。”

张文轩还带记者参观了他的书房,满满当当的十多个书架上插满了古今中外各类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汉字贮存文化信息的容藏度是拼音文字所不能企及的。”他笑言:“你看,如果我书房里的书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要换成拼音文字,恐怕要好几个书房才能放得下。”

甘肃赋

书房的正中摆着一台长桌,这是他平时挥毫写字的地方。“汉字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艺术——书法。”说着他提笔写下了“修辞立诚”四个大字赠送给了记者,力透纸背,结构庄重,显示出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凝含着对我们文字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汉字书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汉字有自身的特殊形体优势,可表现华夏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种种生活面貌和心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字形是我们考求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奥妙的桥梁。而这一点正是任何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也是汉字的一大功劳。”他接着说:“几千年来汉字也有发展变化,但其最基本的形体和含义十分稳定,作为现代人来说,我们可从字形字义上理解古人的著述,可与古人对话。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传承唯一没有断代的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汉字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

张文轩饶有兴致地介绍道,汉字还有穿越空间的能力。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语音差别巨大。有些方言的语音差别超过了欧洲一些不同国家语言的差别。但各方言都使用汉字,保证了书面语言的畅通交流,消解了地域阻隔,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我们的邻邦朝鲜、韩国、越南、日本在历史上也一直使用汉字,日本现在仍在使用汉字。汉字跨越了国界,沟通了异国他乡人民的思想感情。汉语有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就全世界来说,中国是难得的方言宝库,很多欧美和日本的语言学家常来我国研究方言。张文轩对兰州方言颇有研究,出版过《兰州方言志》和《兰州方言词典》等专著。他说,兰州话中的叠字比较多,比如“桌桌子、凳凳儿……”这样的结构使单音节词复音化。复音词增多是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兰州方言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他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词汇的发展变化最快。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更多更新的词汇出现。语法在语言体系中变化最慢,方言的差别中语法差别最小。方言词汇不断为普通话增添新血液。我们要推广普通话,学好普通话,但不消灭方言,要传承好方言文化。

出版著作

张文轩先生虽已年届古稀,但记忆力却超乎想象。他的每一本书放在书架的哪个角落立马就能找出来,捧着心爱的书,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一些文史典籍和他自己的个别著述。他善写古体诗文。其诗近体、古体并重。他的《兰州南北两山绿化赋》洋洋洒洒两千字,《甘肃赋》更是万言巨制,气势磅礴,音韵铿锵,颇具汉赋风致。记者问到,为何现在的诗很难超越古代?张文轩回答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文学形式和高峰,而且后一个时代无法替代和超越,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每个时代的高峰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前一个时代高峰的影响下产生的。没有唐诗就没有宋词,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抛弃前人的积淀,崇洋媚外,搞历史虚无主义,就很难产生新的优秀作品,更谈不到产生什么新的高峰了。”

言谈中记者了解到,张文轩曾当过8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颇有感触。他说,中小学时期语文教育的影响将贯穿一生。如果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也很难精进,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工具。学好语文不但可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还可形成高尚人格,为学好各种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产生动力。

谈及现代汉语使用面临的问题时,张文轩感慨地说,现代汉语的使用比较突出的是规范问题。近二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习、使用外语越来越普遍,出现了对外文“生吞活剥”的现象,污损了自己的母语。很多商家为了赶时髦,在商品包装或者门头的招牌上全用外文标示,这既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不利于自己文化的传播。很多年轻人说话时外语中文混搭,不管是对外语,还是对中文,这都是不尊重的表现。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指出,在教学场合、公共事务活动和商业活动中都要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文字,我们应该尊法、守法,准确使用祖国法定的语言文字。

挥毫泼墨

做了大半生语言文字工作的张文轩对汉语言文字有着深沉而厚重的感情。他动情地说:“古往今来,世界上至少出现过六千多种语言,保存有三四千种,但是只有不到一百种语言被世界总人口的95%以上的人使用,而汉语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1973年12月,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正式将中文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现代汉语已成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汉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国际上研究汉语的机构在不断建立,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使用和传播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面对外来语言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好自己的语言文字。我们在使用和传播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自然会传播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记者华静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