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鸩止渴的财政举措

 昵称VChmUhmv 2017-04-06

饮鸩止渴的财政举措-明代印钞的冲动

自此纸币出现以后,纸币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自然为政府收入的一大来源,任何政府都会面临着印钞的冲动,然而这是一剂毒药,必须慎而又慎,政府必须克制印钞的冲动,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发行太明通行宝钞,朱元璋声称,发行大明宝钞目的在于“便民”。但史实证明,他的真正目的是在于财政需要。

宝钞发行之初,明朝就规定,百姓可用金、银兑换宝钞,金1两兑钞4贯,银1两兑钞1贯,但宝钞不许兑换金、银。这种单向兑换,使宝钞实际上成为不兑换纸币。明王朝依仗国家权力发行这种不兑换纸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对洪武时宝钞的年印制量,《大诰续诰·钞库作弊第三十二》透露说:“……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造钞起,至十二月天寒止,尽力所造钞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九锭。临奏钞数,已(被宝钞提举司和户部)匿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锭,……”据此,洪武时年造钞是694.6599万锭。宝钞印制量当然不等於它的发行量。宝钞依仗国家权力,通过财政支出单一渠道,被强制地投放于市场。

饮鸩止渴的财政举措-明代印钞的冲动

货币发行量超过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明初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多少?大明宝钞年流通周转次数又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大明宝钞的迅速贬值,从反面证实了它的发行量过多。这也是洪武后期以来许多朝野人士大声疾呼的不争事实。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户部尚书赵勉报告:“近闻两浙市民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宝钞已贬值75%,但朱元璋仍坚持宝钞初发行时原定官价:“凡钞一贯准钱一千”。(注:《洪武实录》卷二○五。)二十七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福建、两广、江西诸处大率皆然,由是物价涌贵,而钞法益不行。”(注:《洪武实录》卷二三四。)

朱元璋滥发宝钞,是凭藉手中权力与客观经济规律相抗衡。而宝钞的大幅贬值,是对无视或者说是不懂得经济规律的当权者的惩罚。应该说,受到惩罚的朱元璋是有所收敛的。他听到宝钞大幅贬值的消息,虽然口中斥责“民心刁诈”,但从二十七年开始临时性财政开支的宝钞数额急剧减少。从《洪武实录》统计可知,二十七年至三十年的4年间,临时性支费的宝钞总额不足65万锭。但是,永乐年间,朱棣滥发宝钞不逊於朱元璋。他不仅同样以宝钞大量赏赐功臣和士兵,而且将洪武后期京官领取全数俸米的制度,改为米钞兼支。这在前面已叙及。永乐七年六月,又增设北京宝钞提举司等制钞机构,规制如南京,从而使宝钞印制量成倍增加,以满足朱棣财政支出的需要。当然,这只能引起宝钞更大幅度的贬值。

为遏制宝钞的贬值,从洪熙以后,明朝大力执行宝钞回笼政策。永乐后期市场已拒绝使用宝钞。明朝又屡禁以金、银、铜钱作交易手段,造成民间日常买卖惟用布帛米麦,相当发展的商品市场竟然回到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回笼以提高宝钞币值的建议被提出来了。洪熙元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建议宝钞应“为法敛之”,仁宗同意,而后宣宗、英宗在宣德、正统年间大力执行。通过货币回笼阻止币值下贬,这本是金融货币调控的正常措施,办法有二。一是增加商品投放量,但明王朝手中没有足够商品可供实施。二是以贵金属金、银回购宝钞,明朝也有人提此建议,如正统时少保黄福主张“宜量出官银”倒换旧钞,但被户部拒绝(注:《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考”,卷八“征榷考”,卷十“钱币考”。)。明朝回笼宝钞的办法是,国家既不花钱又可以达到回笼目的,那就是增加税种、税额和各式各样的罚款名目。

饮鸩止渴的财政举措-明代印钞的冲动

明代商品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度,需要足够的货币量作交换手段。但货币流通有其自身规律,违背它,只能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危害。明朝当权者对货币流通规律一无所知,对大明宝钞采取的政策,完全是主观、盲目的。它从财政支出需要角度,滥发宝钞,而且所发宝钞除了部分用于盐户工本这一生产性支出外,大部分是消费性发放。这种发放不可能促进生产发展,只能引起通货膨胀。当宝钞大幅度贬值时,又采取掠夺性的增税回笼政策,对百姓进行超经济的剥削。当宝钞被市场摈弃之后,当权者还强行发放宝钞,促使宝钞倒卖行为的产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可以说,发行大明宝钞,是朱元璋治国的第一败政,影响所及,约二百余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