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丞相和相国、左丞相和右丞相有何区别?

 西江红月 2017-04-06

        宰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仿秦制,丞相为正职,御史大夫为副职。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
  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来皇帝政务繁忙,又设内阁大学士。随着内阁大学士的政务加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再无宰相正式名分。



  丞相:


  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
  以上是宰相和丞相的区别,简短一点就是,宰相是最高官职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相国:


  相国(相邦)作为一个正式的官称出现要比丞相早,相国(相邦)和丞相是两个不同的职位。并且丞相最初出现是相当于相国(相邦)的副手,相国(相邦)的地位要高于丞相。后来相国逐渐被丞相取代,到吕不韦后,秦国不管出土文献和传统史料就都不再见相邦和相国的记载。据公号“历史为鉴”                                                                                                                                                                            左丞相和右丞相,宰相和丞相,这些你能区分吗?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伙伴们可能经常看到这些官职,比如左丞相,右丞相,宰相等。丞相为什么还要分左右呢?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谁的官职更大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他们的区别。

    根据宋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记载,“在南宋孝宗时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所谓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所谓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不过也有种说法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


   唐朝时期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期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就废了。后来的皇帝考虑到繁重的事务实在忙不过来,就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渐渐的,这个职位越来越重要,大学士也就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是沿袭明朝的做法,直到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内阁基本成为闲职,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左丞相和右丞相,宰相和丞相,这些你能区分吗?

在明朝和清朝,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也许这是因为君王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所以常常改变它的名称和权责,更方便了皇帝施政。

关于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其实都是一个概念,宰相是统称,丞相是正式的官职。如果严格意义上说,宰相的权利应该比丞相大一些。在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宰相一职,其中以齐国的管仲最为出名。宰相的宰是指主宰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仅次于君主,总管国家的行政服务。

左丞相和右丞相,宰相和丞相,这些你能区分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不但把最高统治者的名称由天子改为皇帝,也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则进一步被削弱。

  所以说,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和宰相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权利范围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更大。而秦朝以后的丞相虽然和宰相的职能一样,但是他把一个宰相分成了多个丞相,以此来限制相权威胁皇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