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青龙”说的就是吾伲——青浦!

 程陈程 2017-04-06


3月10日起,汇集百余件青龙镇遗址出土文物精品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亮相上海博物馆。一时间,观者如云。这股观展热潮也再次带动了民众对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寻根热”。

在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看来,青龙镇只是一个缩影。要更好地了解上海的过去,必须说一说上海作为龙文化故乡的故事。以下是他在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年华讲座”上的演讲。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更加古老的故事,即关于上海作为龙文化故乡的故事。

讲述这个故事,最单纯的目的是还原历史事实。相信在了解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后,我们一定会增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从而为我们寻找城市文脉、构筑城市精神找到传统文化的支点。


——田兆元教授


上海过去只是一个小渔村?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上海过去就是一个小渔村,自1843年开埠以来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谁说的呢?小渔村又在哪里? 

有人说,这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霍赛在其《出卖上海滩》一书中所说。但在我看来,那是一本充满殖民者傲慢话语的册子,说的是英国人美国人占领上海的“英雄业绩”,而上海“贫贱起家,并无光荣历史”,其中也并未讲到渔村的故事。

那么,这个渔村的概念是哪里来的呢?

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皇帝梁简文帝写过一篇《浮海石像铭》,说的是娄县松江之下有个地方,“曰沪渎,此处有居人,以渔者为业”,就是说松江下有条叫沪渎的河流,有人住在那里以打渔为业。


上海前身娄县的一个小小的地点,怎么就变成了“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呢?在那之前、在那之后,上海地区演绎了多少英雄故事,又岂是一个“小渔村”所能涵盖的?

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要争论过去有多么了不起,而只是要说明,“上海开埠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说法夸大了殖民者的功劳,对于建立上海城市的文化自信是有害的。究其原因,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念影响下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是西方人带来了上海的繁荣,于是,在此之前上海历史上曾经的繁荣就被遮蔽了,上海也被说成是文化无根的城市,没有自己主流的文化传统。显然,这都不是事实。青龙镇的考古发现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上海地区古文化有多丰富?


上海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已有6000年的历史。6000年前,上海地区就有了成熟的打井技术,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智慧。随着考古不断有新进展,目前上海已建立自人类活动之初至商代末期的完整的考古年代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时间大约从距今6000年至距今3000年。

上海一个小小的地方,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就有两个: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这是十分突出的文明积淀,一般地区没有这样的深厚传统。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广富林文化,以更为丰富的文化遗存,昭示着上海地区历史上曾经的区域文化中心的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龙文化,一般认为主要起源于北方地区、中原地区,所谓的濮阳之龙、红山文化之龙,都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比东南地区的龙文化要早。而凤文化则是起源于东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牙雕配饰,距今7000多年了,可以视为凤文化之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确认一种文化的代表,并不全是根据年代。比如,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形象,我们并没有选择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器型,而是选择了比河姆渡文化晚几千年的成都金沙遗址中的四鸟绕日图案。所以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却也有6000年历史的上海文化,也是完全担当得起中国文化故乡的称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这里做一些具体分析。

在上海地区古文化中,有自我独特属性的崧泽文化受到浙江地区的辐射,也有丰富的鸟文化。但是,龙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已经有鲜明的表现。良渚文化是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文明的高峰,在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已经发现2处良渚文化权贵墓地,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象牙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我们看到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龙文化形象很精美。

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纹镂空足带盖陶鼎(下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这件带盖的陶鼎,镂空的足间有龙,而盖上、腰身上的龙纹则更加精彩,后来的青铜器上的龙纹,可以视为这种陶鼎龙纹的摹本。因此,这件器物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

龙虽然起源于北方与中原等地,但是曾经的标准的龙图案却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强势存在并流行,这是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其中比如交龙纹,蟠龙纹,一头二身,二身一头,S纹,都是后来常用并延续到今天的典型的龙纹。


为什么说上海是龙文化故乡


当我们看到上海的龙纹陶鼎的时候,就会感觉这里是龙文化的故乡。而通过阅读古籍,我们就会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东南沿海地区曾经发生了一件大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南方的大神防风氏被杀,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夏文化对于东南土著的防风氏王国的一次征服,也是龙文化与凤文化的一次交流。代表龙文化的夏族进入到东南文化地区,开始了龙在东南文化的新征程。

这一事变,显然是上海地区龙文化产生的重要背景。由此,上海地区开始了由凤的文化世界向龙凤交流的文化形态转变。龙与凤在上海及东南地区开始走向融合。我们看到的上海4000年前的陶器图案,龙凤融为一体者开始出现。

▲1986年青浦福泉山禽鸟蟠螭纹陶豆

这说明这种龙凤的融合在上海地区已经完成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融合性图案可以视为上海地区的一种古老传统:文化讲究融合,海纳百川早早就开启了。

从具体的图像细部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鸟龙同时存在的图案。它标志着曾经有过的文化冲突走向了和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龙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但是上海和东南地区是龙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区域之一,此后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扩展为全民族的图腾和标识。

再来看距今3000多年左右的马桥文化,该文化既体现出中原文化特质,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又可以看出原先的本土文化的延续。

▲马桥文化的龙纹豆与鸭形器纹饰


我们看到,马桥文化时期(相当中原夏商时期)的上海,已经坚定了这个地区的龙文化的本土性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龙文化的坚持承袭便无处不在了。

春秋时期青浦原始瓷器,上面分别呈现龙纹、s纹。


到了战国后期,上海地区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楚人统治上海百年,文化特质被塑造,并有了上海的文化身份:申地,申文化。

《说文解字》说,申,神也。申是神的古字,实际上就是一个两头蛇的形象,在这里,申即是神。我们再结合青铜器的龙纹看,二者有着亲密的关系。龙是神,当然其造型要与申字保持一致。

春申文化是龙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看到的春申君时代的上海文化的龙图案,就会看到这种自觉的文化追求。

▲1983年福泉山战国墓双龙璧,春申时代,申文化的典型象征


我们可以将这个双龙璧视为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美优雅,龙翔海上。

当我们看到这些实物图案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春秋战国的时候,会把东方作为龙的国度,这实际上是成熟的龙文化的大本营之一。

龙文化在北方、中原等地发生,由夏族带到东南地区经营成熟,然后返回中原,至蔚为大观。在人们的记忆中,龙便是东方神物。事实上,要不是考古发掘,我们也无法得出红山文化、濮阳龙文化的印象,因为那些龙是中国龙的前身,而并非后来主流的龙形象。主流的、标准的龙形象是在东部诞生而在中原发扬光大的,所以据此而言,上海和东南地区也是中国龙的重要故乡


经典文献明确记载龙文化的东部方位

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说:“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这是行进的阵势,青龙在东方。青龙,或谓苍龙,被指为东方之神,也谓天上星宿主宰的地下空间。这就是四灵,又与二十八星宿结合。我们在春秋时期的随国墓葬里,已经见到这样的图案。这种东部为龙的观念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并达成共识。这也是在上海地区的春申君及其他更早的前辈那样以龙自况、以龙为地方符号的原因。

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有青龙镇,但是上海出现青龙镇的时间较早,这跟青龙与上海位处东部这个方位是相吻合的。由此可见,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左青龙”,上海地区是重要的承接者,担当中国文化符号传承发展的大任

宋代青龙镇的龙纹

上海地区的水文化也与龙文化具有独特的伴生关系。历史上的上海英雄,多与治水有关,如上海文化的代表春申君,后来被传说为诸多河流的治理者。一些以龙江、虬江命名的地域,都与龙文化传说中“龙的兴云布雨的善举”密切相关。



作者: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学与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与应用等。主要著作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神话学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