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2) ——躯干肌

 xyf4345 2017-04-07
重点提要



二、各论

 

      (一)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及膈。

       1背肌:为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群。浅群主要由斜方肌、背阔肌等,深群主要有竖脊肌。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相合为斜方肌。该肌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肌束平行向外,下部肌束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

       作用:全肌收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

       (2)背阔肌:位于背下部,为全身最大的阔肌。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棘及髂嵴。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上提躯干。

       (3)竖脊肌:又称骶棘肌,纵列于棘突的两侧,在背肌浅层的深部,为背肌中最长的肌。起自骶骨背面剂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许多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是强有力的伸肌,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图9-1

       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的周围,可分为浅、中、深3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表面,向内侧附于棘上韧带,向外侧附于肋角;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深层覆盖腰方肌的前面,3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由于腰部活动度大,腰背筋膜容易扭伤没腰背劳损原因之一。

       2.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1)胸大肌:位于胸前外侧壁上部浅层内,呈扇形。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集合向外,以扁平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使肱骨内收和旋内,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并上提肋以助吸气。

图9-2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前面,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如肩胛骨固定,可上提3-5肋,协助吸气。

       3)前锯肌:位于胸廓侧面,以肌齿起自上8或9个肋骨外面,肌束向后内行,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

       作用:可拉肩胛骨向前,并使肩胛骨紧贴胸廓;如肩胛骨固定,则可提肋以助吸气,前锯肌瘫痪时,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称“翼状肩胛”。

图9-3

       (2)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主要有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1)肋间外肌: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上缘。

       2)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

       作用肋间外肌能提肋以助吸气,肋间内肌可降肋以助呼气

       3: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与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为中心腱

       膈上有3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在膈和脊柱之间,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降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阴气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图9-4

       4腹肌: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1)腹直肌:位于腹前外侧壁正中线的两侧,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剑突旁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与腹直肌的前层紧密结合。

       2)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自下8肋骨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个三角形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图9-5

       3)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小部分肌束向内下,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层的构成,肌纤维下部游离呈弓状。其腱膜的下内侧部与腹横肌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止于耻骨。男性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与腹横肌最下部肌束一起,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图9-6

       4)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骨内面、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肌束横行向前,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层。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腹肌前外侧群的作用: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呼吸、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侧曲和旋转等。

       (2)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中叙述。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可降第12肋,使脊柱侧屈。

图9-7

       (3)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前层腹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cm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并与其结合。后层的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称弓状线(又称半环线)。此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图9-8

       (4)腹筋膜:包括腹浅筋膜、腹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1)腹浅筋膜: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两层。浅层含有脂肪,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膜性层

       2)腹深筋膜: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腹内筋膜:贴附在腹腔和盆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与覆盖的肌相同,如膈筋膜、腹横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等。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附于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腹直肌的后面

图9-9

       (5)白线:位于腹前外侧壁正中线上,介于两侧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3层腹肌的腱膜纤维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止于耻骨联合。

       (6)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病理状态下,小肠等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至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过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称腹股沟直疝

近期专业针刀临床、尸体解剖学习

【甘肃●兰州】针刀临床与尸体解剖研修班(请点击)

福建福州】针刀临床与尸体解剖研修班(请点击)

【广东广州临床与尸体解剖学习通知(请点击)

【新疆●乌市】针刀临床与尸体解剖研修班(请点击)

北京庞继光教授针刀临床与精细解剖班(请点击)





针刀平台论坛网立足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权威专家庞继光教授和王海东教授为首席专家,致力于针刀医学临床推广普及和纵深发展,实现针刀医学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