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身知体悟来辨识步型的功用

 武道网 2020-07-02

太极拳的步法含有步伐与步型,步伐是动态的训练,要求练出轻灵的功夫;步型是相对静态的训练,要求练出沉稳的功夫。怎样才能吃透步型的技术要求和练法呢?除了懂得步型的内涵、技术要求和练法,还要学会以身知体悟来辨识步型的功用,体验步型脚下要求为啥这样练,这样就能吃透步型的东西了。吃透了步型,才好促使身上长出沉稳功夫。

一、开立步不宜站成外“八”字脚

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为例说明,下肢站成开立步的拳式有“预备势”、“起势”、“十字手”、“云手”中的过渡动作等。我的一些初学弟子打拳练到以上拳式势时,开立步的两脚站成外“八”字,就是两脚尖分别外撇过多像个“八”字的意思。

按规范的技术要求来说,杨式太极拳的开立步外形姿势是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陈式太极拳的开立步外形姿势是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对于那些学生和弟子出现的外“八”字开立步,我指出不规范之处有几次了,但是还有部分人记不住改不了。于是我叫那些学生和弟子以对练方式来体验一下开立步桩为啥不宜站成外“八”字。

1、“脚尖皆朝前”是为了姿势漂亮好看吗?

我认为主要是为了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站得更稳一点。怎样体验呢?你试试分别以不同的脚下要求站两个开立步对比一下,第一个是外“八”字的开立步,第二个是“脚尖皆朝前”的开立步,同样是虚领顶劲、松肩垂手、松腰塌胯、扣足扣(要扣中有展)膝的屈腿站着,让师兄弟或者拳友喂一点劲力推按你胸部,通过这样的对练体验,你就会觉得第二个开立步比第一个开立步要站得稳。

2、外“八”字脚的开立步为啥比不上“脚尖皆朝前”的开立步站得那么稳?

主要原因一是外“八”字脚开立步的两腿前胯与脚散开,不利于腿生力脚生根;“脚尖皆朝前”开立步的两腿是恰到好处的合胯合脚,有利于腿生力脚生根,把松沉之劲合住。二是外“八”字脚开立步的两腿前胯与脚散开,不利于扣足扣膝产生圆裆之劲,不利于把劲合住。在此指出:如果不晓练合胯合脚和松腰塌胯、扣足扣膝,两腿脚位再标准也没有那么好的功效。体验了就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了就有利于改掉拳病。

二、弓步的后脚和前脚要站合适

弓步,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基本步型,在拳架中用得较多的步型之一,弓步占拳架中步型的将近一半,足见弓步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弓步是我的一些初学的学生和弟子也好,其他太极拳初学者也好,对于弓步后脚或前脚定势时的角度是不大注重的,不知练法为啥这样站那样站。按规范的技术要求来说弓步的脚下角度,有前腿脚尖朝前的,也有前腿脚尖斜朝向对侧前方的;后腿脚尖斜向前方约45度,也有稍大于45度或稍小于45度的,不必死板地拘泥于脚尖斜向前方45度,后腿脚尖的朝向角度应该服从于拳势的实际需要,可以随时以脚跟为轴作适当调整的。

有些人打拳练到诸如“右搂膝左拗步掌”、“单鞭掌”“进步搬拦捶”的拳式定势时,弓步的前腿脚尖不是标准朝前,而是少许外撇(脚尖外撇大约二十几三十度),这样的弊端是前实腿之胯与脚散开,不利于腿生力脚生根。

你不妨分别以不同的脚下角度站三个弓步桩对比一下,第一个弓步桩的前腿脚尖外撇大约二十几三十度,第二个弓步桩的前腿脚尖朝前,第三个弓步桩的前腿脚尖内扣大约二十几三十度(亦称前腿脚尖斜朝向对侧前方的弓步),同样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前腿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后腿松腰塌胯的站桩,让师兄弟或者拳友喂一点劲力推按你胸部,通过这样的对练体验,你就会觉得第三个弓步桩站得最稳,其次是第二个弓步桩,相对最差的是第一个弓步桩。

为啥原因呢?第三个弓步桩的前腿脚尖内扣大约二十几三十度,有利于前腿胯根内收和松腰落胯,所以站得最稳;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前脚的外撇或外碾。所以适合下一个动作不用前脚外撇或外碾的拳势,如“翻身撇身捶”、“翻身撇身掌”。“翻身撇身捶”的下一个拳式是“卸步搬拦捶”,换拳式的初始动作不用转变前脚角度,而是左腿开胯带动左脚外碾。第二个弓步桩的稳固度居中,由于脚尖朝前的角度有利于前脚外撇、外碾或内扣、内碾,方便进步和退步,所以在拳架中用得最多。第一个弓步桩的前腿脚尖外撇大约二十几三十度,这是拳病所为。

有些人打拳从“揽雀尾”练到“单鞭掌”、从“左搂膝右拗步掌”练到“右搂膝拗步掌”、从“右倒撵猴”练到“斜飞势”、从“扇通臂”练到“翻身撇身捶”、从“左玉女穿梭”练到“右玉女穿梭”的拳式定势时,弓步后腿脚尖不是斜向前方约45度,而是斜向前方少许或十几度,这样的弊端也是后腿之胯与脚散开,不利于腿生力脚生根。你不妨分别以不同的脚下角度站两个弓步桩对比一下,第一个弓步桩的后腿脚尖是斜向前方少许或十几度,第二个弓步桩的后腿脚尖是斜向前方约45度,同样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前腿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后腿松腰塌胯的站桩,让师兄弟或者拳友喂一点劲力推按你胸部,通过这样的对练体验,你就会觉得第二个弓步桩站得最稳,

为啥原因呢?第二个弓步桩的后腿脚尖是斜向前方约45度,有利于后腿合胯合脚,有利于裹裆挺膝形成腿生力脚生根,所以站得最稳。在此指出:如果不晓练合胯合脚和裹裆挺膝,后腿脚位再标准也没有那么好的功效。

在练以上拳式时,倘若由于腰胯和踝关节不够松而不能一步到位的或内扣或内碾成脚尖是斜向前方约45度,可以分成两步“边沉边转边碾脚”的去完成。

弓步后腿脚位或扣或碾合适了,还得注意静势不能“掀脚”、动势不能“丢跟”(亦称“拔跟”)的拳病。

何谓“掀脚”?就是脚外侧或内侧离地。“掀脚”的主要原因:一、是踝关节不够松或是用意过重而紧硬,使脚外侧或内侧离地掀起离地。二、未能按步型的技术要求去细化,比如马步两腿脚内侧掀起离地或虽是不掀起但不吃劲,你自查一下,是否松腰合胯、圆裆扣(扣中有展)膝了?再如弓步后腿脚内侧掀起离地或虽是不掀起但不吃劲,你自查一下,是否松腰塌胯裹裆了?

何谓“丢跟”?就是脚下或内扣或内碾的吃劲点不是在脚跟,而是在脚掌,所以俗称“拧脚掌”。“丢跟”的原因多是练法问题,如果不是追求太极拳的体用结合,而是随意的练练“太极操”,那么就不必较真哪种练法,想练哪种就哪种,动作顺遂就行了。如果是追求太极拳的体用结合,传统架子的行拳,脚跟是不可以滑动的 ,要定根收脚尖;倘若脚下之根和力发于脚跟受到明显影响,动作再顺遂也不是传统太极拳所追求的东西。

你不妨分别以两种同练法试推对比一下,第一种是以弓步后脚“丢跟”的练法去推按师兄弟或拳友的胸部,第二种是以弓步后脚不“丢跟”的练法去推按师兄弟或拳友的胸部,同样是以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沉胯、气沉丹田的拳势发放。试推过后你会觉得第二种不“丢跟”练法的发放功效较好,为啥第二种不“丢跟”练法的发放功效比第一种“丢跟”练法要好呢?第一种练法由于“丢跟”而减弱了发于脚跟之劲力,所以比不上第二种不“丢跟”练法那么劲整,不“丢跟”的劲整体现了真正的动作顺遂。

三、半马步的后腿臀部垂直于地面,为啥在脚跟前较好? 

拳架“揽雀尾”、“如封似闭” 中的按势,步型是个半马步,有些老练家亦称坐步。半马步身前要开胯圆裆,前腿承载大约四成的体重。半马步身后要松腰塌胯,后腿承载大约六成的体重,髋骨尖、膝尖、脚尖上下尽量同一方向。

臀部垂直于地面的垂直线距后腿脚跟有三种坐步:一、脚跟前(垂直线距脚跟10至5厘米,视身高腿长而定);二、平脚跟;三、脚跟后。也不妨以守桩推手来验证一下,你体验过后就会感觉到:第三种臀垂直于脚跟后的坐步最难用劲站稳,而且后腿脚相对较为僵硬,所以有些前辈列此为拳病之势,说坐得太过后了。第二种臀垂直于平于脚跟的坐步功效处于中等。第一种臀垂直于脚跟前的坐步较易用劲站稳,因为体现了太极拳的步型是以垂直方向松沉劲为主、以斜向支撑力为辅的练法。

(广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