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衣卿相】读词浅释之五

 文冠厚朴 2017-04-08

【白衣卿相】读词浅释之五

原创 2017-04-08 白衣卿相 天下精舍

【天下精舍第九十期】


【前言】

        天下精舍,是面向特定对象的诗词美文交流群。本期推出【白衣卿相】读词浅释之五,供大家欣赏分享。


玉楼春晓 李家祥 - 古楚琴韵 五


【老师简介】

        白衣卿相,酷爱填词。文森老师大弟子,求学于天下精舍。



 


        大家好: 我们在前面解读了贺铸的鹧鸪天,那首悼亡词不但情深意切,在遣词炼句以及写作手法上,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几乎是字字有出处,句句有典故,但又让读词的人,感觉不到生涩,浅显易懂,不知道典故也能感受到词的意境,如果读懂了典故,这首词的内容又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手法,必须是在丰富的学养积累后,才能真正的做到的引经据典,化为己用。


        今天我们来读的词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词家作品。他就是周邦彦。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作者,说到周邦彦,大家其实很熟悉。是北宋词人中代表性的人物。但他所代表的不单单是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对宋词发展的根本性的贡献。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真词,他是钱塘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周邦彦是支持变法的新党,也就是跟苏轼等人的政见持不同意见的改革派。元丰中为太学生的时候,献了一首有主旋律色彩的《汴都赋》,大受皇帝赏识,被任命为太学正,后来屡历宦海沉浮,先后被外派庐州教授,知潥水县。


        他为什么被贬呢?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苏轼等人,被招回京城重新任用的一段时间,作为新党成员,自然就被边缘化了,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到当时政治时局的风云莫测。等到后来新党上台把持朝政,苏门词人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又被招回京城,任命为国子主簿。周邦彦最有名的职位是在徽宗时提举大晟府,管理中央直属的音乐机构。


        那么看到这个履历,大家就会明白一点,周邦彦是精通音律的,在同时代精通音律的词家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柳永,但是柳永因为仕途不顺,经历坎坷,所以所作词大多是市井俗语,不被上流认可,虽然他的词被广为传唱,但是艺术定位不高。而周邦彦就不同,他的工作就是管理中央音乐机构,所以对词的音律发展的贡献就非常的大了。


        周邦彦精通音律,可以自制新声,擅长写一些曲折委婉的长篇巨制,《六丑》就是他自度的词牌。其中最著名的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是那首《兰陵王》了。既然说到这么有名的一首词,我们不妨先来读一读。



《兰陵王 ·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送别》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然后将堆积的情感在下面两片中一层一层的抒发出去。周邦彦的这首兰陵王几乎可以列为历代咏柳的名篇之首。今天我们要读词浅释的不是这首兰陵王,我们都知道周邦彦善长调,我们今天反而来通过他的小令,看看清真词中的精彩之处。


        这首兰陵王所写的情景,不是周邦彦送别,而是他离别京城的感慨。这种离情别绪是怎么来的呢?据传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深的故事,今天我们也借机八卦一下。周邦彦跟贺铸不同,他可不是那个“贺铁头”,他是著名的美男子,在当时的环境里,又有才,又有貌,还是个官员,这必然是大受欢迎,那么在当时最著名的歌伎是谁呢?就是李师师。


        李师师在历史上相当的有名,其实她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伎,她相当于现在的著名演员,也就是我们说的“角”。并且是名角。周邦彦精通音律,所以他的词就被广为传唱,在他工作的大晟府附近就是李师师的师师府,所以他们也有机会经常交流。


        李师师之所以出名,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徽宗的红颜知己,皇帝也经常会来她府里,跟她谈诗唱词,弹琴作画。无巧不成书了,有一天徽宗来看望李师师,恰巧周邦彦也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的大才子就躲在了李师师的床底下了,不经意的听了李师师和皇帝的约会经过,后来还填了一首词,这首词一出来就被广泛传唱,后来李师师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还把这首词唱给了徽宗听,皇帝也是个大才子呀,当然就听明白了这首词说的是他那点事,责问师师是谁写的,李师师就把周邦彦给交代了,结果宋徽宗就找了个由头,把周邦彦给贬出了京城,也就成就了周邦彦上面那首兰陵王。


        我们今天来赏读的就是这首让宋徽宗上火的词《少年游》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我们先来通读一下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这首词,通过用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刻画了一对情人在秋夜相会,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两个人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掰破新橙。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温情,男子怎能不知呢?室内,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袅袅的香炉是室内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彼此之间的柔情蜜意也似乎融化在这温馨的气息中了。


        他们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的笙曲中。夜深了,男子起身向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他:你现在哪里入宿呢?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非常简单的一个情节交代。但是在词人笔下,整个画面温馨甜蜜,欲语还羞,让读者能体味到恋人之间的那份微妙的情绪。词虽然短,但深入其中,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首先我们要关注上片的几个随笔而下的景语: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烟。


        首先要说并刀:并刀就是指并州的刀,唐代属河东道,为今山西太原一带,其地精于冶炼,自古以制造锋利的刀剪著称。并刀如水,就是形容刀光闪闪,锋利的样子。并刀在这里就是用来切橙子的水果刀了。还有一些诗词里,并刀也是特指并州出的剪刀。杜甫的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样的句子。


        那么吴盐是什么情况?吴盐可比并刀厉害了。吴盐是指盐,在以前盐是非常稀缺的,都是由官家经营,私人不允许买卖开采的,所以盐也是紧俏物资,但这里的吴盐并不是指老百姓家里做菜用的粗盐,而是更高端的细盐,这种盐产量非常少,只是内部供应,只有一些大户人家或者官家才有。这里的盐是做什么的呢?就是用来中和水果里的酸味,让水果变得更甜。现在我们吃菠萝也会用盐水泡一泡。这么紧俏的物资用在吃水果上似乎太奢侈了一点。而并刀如水与吴盐胜雪又形成了非常工整的对仗,足见周邦彦的笔力。


        新橙大家一看便知,就是指新鲜的橙子。这首词是周邦彦在汴京所作,大家知道河南附近不是橙子的产地,所以橙子在当时也算是高端的水果了。


        锦幄:锦制的帷幄。泛指华美的帐幕。

        兽烟:兽形香炉中冒出的香烟。

        这两个物象立刻把一个温馨而又浪漫的环境给烘托出来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像现代人,在一个华美的会所里,吃着高档的水果喝着82年的红酒,听着伴奏的音乐,玩的就是温馨浪漫。


        上片用了一些简明的物象环境描绘,把约会的气氛给烘托了出来,就如一个电影镜头由切橙子的刀到调味用的雪白的盐,再把镜头拉远到屋子里的锦幄和袅袅的香炉,然后镜头给到了吹笙的女主角和吃着鲜橙,含情脉脉的男主角。那么在这样的情境里该说些什么呢?怎么样才能不破坏气氛?“低声问向谁行宿”,这里的低声问,过片非常的巧妙也形象。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大声喊“干啥去?”这个过片将整首词由背景气氛的烘托,引入诗词核心的意象的烘托。


        就如拍电影,在这里主角也该有对白了。女主角低声问“今晚到哪里住呢?外面已经是三更天了,很晚了。秋霜正浓的时候,马蹄会打滑的,很不安全。不如别走了,外面也没多少行人了。”这个片段就形成了作者词的下片。“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到这里一个镜头的片段就告一段落了,当整首词串起来读的时候,这个温柔体贴的女子就跃然于纸面,上片的情景烘托,正是为了下片女主角细腻的心理活动做铺垫,而下片平铺直叙的问话,虽然简单,但是浓浓的情意,已经不需描述了。

 

        所以,宋徽宗和李师师这样的私会场景,被周邦彦用词给形象的描述出来,皇帝老大不贬了他才怪呢。事情后来还有延续,当宋徽宗把周邦彦贬走之后,就去找李师师约会,结果人不在,等了好久才回,李师师跟皇帝告罪,说是今天周邦彦离京,去送他了。徽宗看到李师师眼睛都哭红了,就不快的问她,是不是周邦彦又填词了,李师师于是就把周邦彦填的那首兰陵王唱给徽宗听。宋徽宗也是个文化修养非常高的才子,听到这首词甚是感慨,于是处于爱才的心理,又把周邦彦招回了京城做官。


        在那个时代的女子都是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李师师也同样。在靖康年间,金兵打到汴京,宋钦宗与金人议和,金人索金银财宝以及美女,李师师把自己的钱财全部捐了出来,并偷偷的跑了。后来又被奸相张邦昌给抓住,要送给金人,李师师大骂张邦昌自尽身亡。也有版本说李师师捐了钱财,顺利逃到江南的。


        其实上面的故事,大多是传闻八卦,大家的一些美好的臆想,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也只是为我们品读诗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这些都掩盖不了我们的作者,卓越的文学修养和才华。这首词是周邦彦小令的代表作品,词句非常的细腻,上下片结构清晰,主要体现了周邦彦遣词炼句笔力和环境的烘托手法,松弛有度,收放自如,用纳兰的评语来说,就是减一分,太含蓄,增一分又太露骨。

 

        周邦彦还有一首小令,我也非常的喜欢,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玉楼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这首小令非常的简单,除了首句用了桃溪这个典故,其他词句通俗易懂。我们先来看一下桃溪的典故:据《幽明录》载,东汉时,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曾因饥渴,登山食桃,就溪饮水,于溪边遇到两位仙女,相爱成婚。半年以后,二人思家求归。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我们了解了这个典故,在这里用在起句,是作者直接破题,表明了这是一段不能厮守延续的感情。


        秋藕绝来无续处:大多数诗词,用的都是藕断丝连的意象,连描述情感,而这里作者反用其意,说藕断了,就不再可能有丝连的可能了,对起拍不能厮守的感情,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其实这首词最精彩的是上下片两个结句: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上片结句是用了一个流水对,赤阑桥是指地名,古人大多数用赤阑桥会跟春景相连,如、中唐诗人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洞里仙人碧玉箫。近得麻姑音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晚唐诗人、大词人温庭筠《杨柳枝》其一,“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那这个上句就是暗指相会的时候是春季,结合下句流水对,那就是回来的时候已经是黄叶遍地的秋天了,非常的巧妙,精致。转片处,紧扣着上片的黄叶地营造的秋景延续。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两句,转笔宕开写景:这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的傍晚。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辉,照映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两句分别化用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但比原句更富远神。它的妙处,主要不是景物描写刻画的工丽,也不是景物本身有什么象征涵义;而在于情与景之间,存着一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联系,使人读来别具难以言传的感受。那无数并列不语的青嶂,与“独寻”者默默相对,更显出了环境的空旷与自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残红,固然显示了晚景的绚丽,可它很快就要黯淡下去,消逝在一片暮霭之中了。


        下片的结句更是比喻的精彩至极,人像风吹过后的入江云,人没影了,不见了,而绵绵的情义却像雨后的棉絮一样粘在地上无法脱身。上句人不能留,下句情不能己,比喻的非常贴切传神,瞬间就让读者有了共鸣。这个结句其实跟起拍的秋藕又形成了勾连,“秋藕绝来无续处”,在起拍第二句说了,秋藕丝断了,没有可能藕断丝连,但是结句却用棉絮粘在地上连在了一起,还是藕断丝连了,这样整首词在矛盾中,又有了统一。


        我们浅读解析了这首玉楼春,读到了这首词的欲舍难舍的矛盾情感。那么这首简单的小令里,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大家注意看,这首玉楼春的写作手法,跟我们读到其他的玉楼春并不相同。我们随意选取几首玉楼春读一下: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几首玉楼春也都是名家名篇,我们今天暂不去做深度赏析,只从写作手法上,看看与周邦彦这首有什么不同呢?周邦彦这首玉楼春,最大的特点是把八个句子,分别用四个对偶句分散呈现出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桃溪----秋藕


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当时----今日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烟中----雁背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人如风后----情似雨余


        作者巧妙的用了四对对偶句,把整首词建立在一个当时和如今,情景不同的矛盾中,他的目的突出烘托了一个深入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用一个字做总结“悔”,就是由于后悔,才有了这首词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这就是周邦彦,这个词学大家,在不疾不徐,轻描淡写中体现出高超的文学修养和才华。 

 

        今天我们浅读的周邦彦的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天下精舍编辑部


  主编 : 無爲

  编委 : 幽兰静雅   小水晶   娃娃   小泓

                安蓝雪儿   弦音   兰兮   紫竹

  责编 : 無爲   城城   雪儿   向着阳光   

  语音合成 : 采茶   毛桃

  本期编辑 : 雪儿    

            

公众号ID :  tianxiajingsh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