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 李应祯《缉熙帖》

 家有学子 2017-04-09

【法书欣赏】明 · 李应祯书法名作《缉熙帖》

 

 明 李应祯 行书缉熙帖页 纸本墨笔 24.2×4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鉴赏

潜心学习古人法书而真正成为大名家的书家在书法史上确有不少。这样的书家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创造型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孟頫等;一类是尚古型书家,应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三分之二的书家都是这一类型。创造型书家对古人的尊崇和学习是严肃认真、极其刻苦的。但是,他们不是就古人书而论古人书,更多的是在追求书法艺术一种新的风格和境界,在追求书法内在规律的同时,发现着书法艺术更多不为人知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所以,创造型书家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也在古人的基础上,向着书法艺术的殿堂更前进了一步,看到了和发现着书法艺术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语言是新鲜的,独立的,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们在学习古人和发现新的书法艺术精神上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在书法意识形态的表现上,是发现大于继承,是创造大于学习——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发现掩盖了他们几十年甚至是大半生学古人书的艰辛和成果。在后人看来,是他们仅有的一点创新精神引领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向前发展。尚古型书家不是仅仅一味地追求古人书法的技法和趣味,他们也大都具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他们的创新与创新型书家的创新有着鲜明界限。这种界限恰好说明,尚古型书家学习古人与发现古人未被发现的书法语言之间的界限过于模糊,使得人们根本无法清晰地判断出尚古型书家所发现的书法新境界在哪里。这也就是说“学习”和“发现”(创新)是并驾齐驱的两辆马车,有的书家可以同时驾驭两辆马车前进,并且最终使“发现”的马车成为他的主力;有的书家却在同时驾驭好两辆马车时,使“学习”的马车成为他的主要驱动力。以上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判断和推测。其实,书法艺术不是完全的创造艺术,在更多人的视野里,它还是一种趣味的艺术。是书法艺术的天然趣味性在吸引着一代代人去学习书法,成为书法中人,当然功名利禄者另当别论。

书法的趣味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大众化的视野中,书法趣味就是文人化的浓缩,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优秀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在书法史上会有三分之二的书家成为尚古型书家的最好解释。此外,从另一方面讲,毕竟能成为历史上显赫创造性书家的人一定是少而又少,所以有人说上百年、几百年能出一位大家。

学古人书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古来皆然。李应祯算不上明代一流书家,但是,其弟子祝允明、文徵明却家喻户晓,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想,这也是他至今依然被人们记起并进行研究的一个原因。 

虽然有人称李应祯为“自得为多”,他自己也曾批评文徵明:“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我觉得这只是李应祯对文徵明的一种鼓励和鞭策)但是,就他一生之于书法艺术的造诣而言,他是一位尚古型书家。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他有自己的主张和见地及其对于书法趣味的阐释。在文徵明《跋李少卿帖》中说:“(李应祯)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现在我们来看他的行书《缉熙帖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的书法由来和趣味。

从全篇来看李应祯的书法表现的确如文徵明所言,笔笔有来历,字字可以寻见出处,非常规矩。整幅作品以前半段为佳,可能是李应祯此时的心境比较平稳、安详,因而对每一个字的处理都很精致,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高明和优雅。特别是笔法及字与字的穿插映带,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上半段可以清晰地看到米芾、“二王”信札笔法的影子,非常贴切到位。但是,下半段可能由于想法和心境稍变,笔法上和行笔速度上略显简单和急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连带的增多:“上秋”“才行”“留客”“上问”“乡(卿)先生”“尚文”“老兄”“亦望”“申敬”“诸故”“未能”“有问”“者为”“再拜”“先生”“老兄”“熙诸”“有荣”。仅仅六十六字竟有十八、九处上下字明显连带,未免有些“过”。当然这也是李应祯学习古人的一种结果和尚古的一种表现。但是,李应祯学习古人,追摹古人却也有其高雅之处:全篇的笔法非常丰富,特别是中锋与侧锋的对比清晰、明朗,增加了整幅作品的层次感;在笔法丰富的同时,加强了字与字的穿插连带,增进了章法上的整体感和行气。细品全篇,雅而不俗,含而不露,谦恭中体现着真诚与高古。

(《中国书画报》2007年3月26日,第25期,总第1662期)

阴山工作室:按《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目录》等均载李应祯此作名称为“缉熙帖页”而非“缉熙帖册”,此书仅二页,不知“册”之谓何来。

书家简介

李应祯(1431—1493),初名甡,字应祯,后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维熊,号范庵,江苏常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宣德六年,卒于弘治六年,年63岁。景泰四年(1453)二十三岁举乡试,会试礼部中乙榜,成化元年(1465)授中书舍人,弘治四年(1491)官南京太仆少卿。他博学好古,尤喜书法,却耻于以书法见名,不喜人求其书。他对祝允明、文徵明早期书法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