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癸卯月 庚戌日
我国历史上道治和德治时代,是“道”字和“德”字紧密相连而使用。人们恪守德而求证道,所以德与道、道与德紧密相连,亲和为一体。那个时代的人们,开口必言德与道,讲的是上德,言的是心声,行的是天人合一的大道。老子写下万经之王的五千言,论德言道,是对两千五百年以前的漫长历史,我们祖先如何以德进道、天人合一升华与浓缩的记录。他将道以数喻之为“○”为无,将德喻之为“一”,强调德一的不能丢失性,只有守持住德一,才能合入道○之无。如果德一一旦丢失,则必然迅速分解为仁、义、礼、信、愚。“愚”是愚智。
老子五千言开始时是“论德”篇在前、“论道”篇在后,本意是劝导人们修持淳德进道。由于人类离道失德,逐步跌入了仁治、义治、礼治、智(愚)治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也就发生了变异。连老子的德道五千言,本应为《德道经》的篇序,也改成了《道德经》的篇序,使人们开卷即空言大道,不遵以德进道之序,使大道可望而不可即。
德道、道德二个字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丢失了她的本义,一方面降格成为普通的人格意义。近代以来,“道”与“德”在人们的眼中,早已分道扬镳,而和“路”联系在一起,并不知“道”和“德”的本意。由于不能认识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德”字的应用也就共识性地降格,也正由于人们对“德”字初始本质的无明,解析不了它、也验证不出它,也就必然空言大道,谬论真道。
人们常将老子所言的德与道,与孔子所论的“五常”等量齐观,将德与仁、义、礼、智、信混为一团,而产生愚昧的所谓“道儒之争”,曲解式地解读庄子的思想,用现代式的人文素养去猜想历史当时圣贤们的人文素养。“未与圣人居圣人谋”,却希翼能够正确解读与理解,也就没有不产生谬种流传的可能性。
近代,不仅传统道德文化的原汁原味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德道”一词演变成了“道德”,而且道和德已经开始分家了。人们几乎已经讳言“德”字。当“德”字失去了“道”的陪伴以后,人们还不甘寂寞,也找来了“功”字给这个“德”字做伴,因为现代人喜欢做“功德”不愿修持德行而行德,也不喜欢讲“道德”和在心身中实践德道。所谓“功德”、“功德”,不仅急功近利,而且还可以用钱贿赂购买而实现“功德”。“德”字已经全然不在心中思行,在身体上德行,而是成了身外之“物行”,功利性已经完全扭曲和改变了本真的道德。 “德”,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德,是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是用于返朴归真、复归大道的德。“德”字如果不用在心中身内,不在心身中进行实践,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
选自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71页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