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的家长抢走了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学用知行 2017-04-10

最近发现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看完后感触颇深。这部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是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记录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真实的人生。纪录片以七年为一个时间节点,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14个主人公七年来的变化,学业、事业、婚姻、家庭……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看到他们充满转折的一生:有人生于富足之家,小时候聪明开朗,却因为考试失利,做出错误选择流落街头,沦为了流浪汉;有人出生贫寒,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校,成为大学教授;有人从小孤僻阴郁,却因为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在其影响下逐渐变得开朗爱笑,快乐幸福……

从这部纪录片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每个七年都是一次自我更新,思想和生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一边看,一边也在回想,7年前自己是什么样子,14年前又是什么样子,回想中才发现,原来人生已经在无声无息中改变了太多。

虽然文化不同,通过这部纪录片也能看出一个共性:人生路本身就是孤独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度过短暂的童年时光,但孩子过什么样的人生是由自己决定,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由自己一步步走出来,不是父母所能掌控的。

焦虑的家长抢走了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想起一个曾经找我咨询的家长。第一次见面,这位家长给我感觉就很焦虑,她用了大量时间描述孩子的种种不听话行为和自己的情绪,并且十分担心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谈话中,她自述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认为自己的要求是为孩子好。

面对这些要求,一旦孩子不愿意去执行,或者做的不好,她就会陷入很焦虑的状态,担心孩子不能培养好的能力,今后无法在社会立足。可是,根据这位家长叙述的孩子状况,我却发现,她认为的可能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一般的青春期叛逆,甚至对比大多数同龄孩子,她的孩子都算是比较乖巧听话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经常会发生的一个问题,太过焦虑,过分夸大孩子的行为后果,反而给自己和孩子都造成了心理负担。

焦虑的家长抢走了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这位家长爱孩子吗?答案固然是肯定的,只是这份爱太沉重。她早早的帮孩子规划好今后的路线,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在哪里安家,恨不得亲自替孩子走每一步。这似乎是许多中国式家长的写照,太过操心,太过焦虑,不想让孩子吃苦,妄想着帮孩子做到一切。并没有去引导孩子培养自立、勇气、毅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长大后真正能帮孩子立足于社会的东西。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不过是巨婴国里的“巨婴”罢了。当代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与父母这样的教养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作品《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理性的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没有焦虑,没有控制,她知道子女终会有自己的人生,如她年轻时一般独自上路,面对风雨。她的爱是放手,可放手却不代表割裂,而是站在原地目送,当孩子累了倦了想回头时,作为他最坚定的后盾和港湾。

家长只需做孩子的坚定后盾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既是孤独的,也是温暖的。孤独,是因为成长总是伴随苦痛,需要离开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而这些挑战必须自己面对,其中的泪水与甘甜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温暖,是因为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对人的早期作用是最大的。如何做好孩子成长路上坚定的后盾呢?好的心态和科学方法都必不可少。

心态:信任

很多家长之所以会焦虑,就在于不信任孩子。他们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自己决定人生的选择。他们把孩子永远当做一个需要自己庇护的孩子,习惯性的为其面面俱到,事事周详,忽略了孩子的主动性。

就像上文那个家长,在我提出让她尝试去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自己做事时,她下意识的反驳:“她还是个孩子,懂什么呀。”时代在发展,当今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途径的信息,他们的成长速度和能力,比家长想象中的更快更好,一些00后的孩子,甚至开始自己创业,利用互联网工具把事业或者兴趣爱好发展的风生水起。

焦虑的家长抢走了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孩子不是没有能力去做事,只是家长没有给孩子这个机会而已。所以,各位焦虑的家长们,放手吧,去信任孩子,给他们试错的机会。

方法:正确引导

摆正心态后就需要具体的方法了。如何去科学的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培养良好的素质呢?笔者总结了一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希望能给家长一些启示,方法可以为四个步骤:给予机会、提出方法、观察过程、指正鼓励。

给予机会

就是根据家长的培养目标,给其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例如,如果有家长想要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比如整理房间、扫地等轻松。

提出方法

就是在给孩子机会的同时,给他一些你认为有用的做事方法和建议,但要记得不能用命令口吻,只是给他一个参考。用教孩子自己整理房间为例,家长可以这样说:“妈妈把这件事情交给你自己做,根据妈妈的经验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给出整理房间的步骤和一些小诀窍),当然这个方法只是做个参考,也许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妈妈相信你的能力。”

观察过程

就是观察孩子完成事情的进度、方法、做的好或者做的不好的地方,为之后的指正鼓励做准备。

指正鼓励

是对孩行为的总结和强化。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向家长求助,家长可以根据观察的结果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并对孩子进行鼓励,以教孩子整理房间为例,如果孩子哪里不会做,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他根据示范自己完成,并给与鼓励。

焦虑的家长抢走了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当今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落后于人,面对无形的竞争压力,焦虑成为家长的普遍状态。这种焦虑驱使着家长控制孩子,按照自己认为对的路线安排一切,希望孩子学的更多,变得更强,有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可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除了把压力和焦虑传染给孩子之外,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培养高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起焦虑的控制和安排孩子,家长更应该做的,是成为孩子最坚定的后盾,在童年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孩子培养素质和能力,让其有底气去面对风雨,自由而坚韧的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者:黎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