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经方学习感悟

 AB向往神鹰 2017-04-10


经方学习感悟
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荣慧



学习完鲍老师的几节课,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对于中医的信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辨证论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1


上大学之前,对于中医书籍的接触并不是很多,对于中医的经典更是知之甚少。刚刚考入中医药大学时,老师总是说要读经典作临床,于是我就借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始真的是三分钟热度,勉勉强强看一些也觉得非常晦涩难懂,甚至都有点怀疑这些古文怎么用来看病啊!背诵这些经典真的有用吗?           

这种想法第一次的改变是由于一位13级的学长。我由于运动受伤认识了那位学长,我去找他扎针灸时,他的寝室常常挤满了人,都是等着让他扎针灸的。他也经常在qq日志发表自己看病的医案。医案中经常引用伤寒论的原文,而且都非常精彩。那时他才刚上大三,我对他的技术感到很震撼,也很羡慕。便问他是怎么练就这么一身本领的。他的回答也很简单,针灸是业余时间练的,至于看病的本领,就是背伤寒论。听完他的这番话真的很惊讶,但是惊讶之余我从这位学长身上看到伤寒论的魅力,也看到了背经典的重要性,这种从心底的信服可能比老师的百次劝告都深刻。背诵的同时,我也参考了一些注解书籍,但是大多引用各个典籍的说法,而且很少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说法。


2


从前我觉得太阳病就是一定要脉浮,病邪也一定在表,而阳明病则简单地认为是里有积热,对于少阳病学得更加死板。但是鲍老师在课中讲到,平时身体虚弱,外感后,正邪不会有太激烈的交争,所以脉可能不会明显的浮。里虚寒也会导致表的失调进而使肌肉失调,出现表证。对于皮肤病也是一样,病位在表,不一定是表证,但是常常出现营卫不和,导致“类太阳病”。而阳明病可以是内有痰热,湿热,瘀热等等。而且阳明病不仅是阳热有余,也可能是虚热,包括气血津液的亏损导致的内伤。 

对于少阳病,鲍老师提到诸孔窍的疾病也可能是邪热上冲于上造成的,可以考虑柴胡剂。要是放到从前,看到眼睛的疾病,我最多也就是想到从肝去治,看到耳朵方面的疾病,想到的也不过是从肾治。鲍老师在病案中讲到很多症状都可以很巧妙的转化为少阳病的典型表现。虽然就像其他同学说的那样学完后感觉看到很多症状都想到少阳病了哈哈。但是这也证明了百病多兼少阳的道理,而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也需要一个临床磨练的过程。这些让我对于《伤寒论》的原文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伤寒论》的理解有了很大拓展


3



鲍老师在课中多次提到要勇于尝试,要拿住病人,敢于用经方去临床。用经方去看病并不是有了效果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让病人近乎痊愈,这是对经方的信心,更是我们中医人的应有的信心。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英语老师感冒了,我们下面有的同学提出可以看看中医,英语老师很委婉地拒绝了,说中医更适合用于调理……我当时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中医药大学工作的老师都觉得中医是慢功夫,想想心里有些酸酸的。但是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我学习经方的决心,更加大了我运用经方去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信心。

鲍老师在课中提到自己正在学习针灸,希望能拥有多样本领,能尽可能多的解除病人的病痛。老师在课中说过“要是跳大神能给人治好病,我也去学”当时听完忍不住笑了,老师讲的真的很幽默,但是仔细想想,这是鲍老师孜孜不倦,勤于学习的表现,这也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认真学习的精神。真的感谢鲍老师的分享,自己初入岐黄,学识尚浅,说得粗糙,还望各位海涵。






文  |  湖南中医药大学  伤寒班       李荣慧

整理  |          伤寒二班班长                      康   贞

编辑 |          新媒体部                             刘    伦





本系列为鲍艳举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学习班的感悟分享。

医路漫漫,愿与众医友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