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类学生,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素材包袱抖落得行云流水,细细品来也颇有一番韵味。然而每次作文的分数,也就比其它同学高那么一点点。 难道又是哪个“不长眼的”老师看了十几秒就给我的作文判了分? 为什么我的好文采,得不到高分呢?
让我们先来当一回考官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把自己放在考官的位置上,来评一评下面的四个文段:
是不是觉得很美?这三段分别出自三位作家:董桥、余秋雨、郭敬明。他们都可以算作是遣词造句的高手。 这样的文字算是有文采的吗?当然算。 在高考作文中能拿到高分吗?不一定。 虽然上述四个作家的文段都是文学性的篇章,用高考作文的条条框框来套用并不妥当。但如果学生把这样的文段用在高考作文当中,而内容、思想和情感不能与文笔相匹配,也不过是漂亮的花瓶罢了,拿不到高考作文的高分。 那么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高考作文 | 主观题的客观标准 很多老师都会告诉学生,高考作文的判卷速度非常快,看个开头,看个结尾,中间扫一眼就能够给分了。 其实阅卷流程遵循着“先入类,后给分”的顺序,很多有经验的阅卷老师扫几眼就能够判断出学生的立意、内容大致属于哪一类,然后再根据类别进行给分。只要类定准了,后续的打分就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 以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来看,作文60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和表达两个模块。 内容考察的主要为学生对于题目的准确把握度与深度分析程度,即思辨性。发展即是逻辑要顺畅,思维不可跳跃,这是对于考生写作上最基本的要求。表达,则是一项锦上添花的部分,同样的观点与理解,但会有因为有文笔水平的差异显出高低。 其中的内容项,将会直接决定作文究竟是按照一等文、二等文还是三等文打分。而其余的两项评分,需要和内容项的等级相互匹配,原则上不跨等给分。 如果学生文章的内容只能够二类文的标准,那么就很难打到一类文的分数。 字写得再漂亮、文采再高,如果内容被判低分了,那么也拿不到高分。这就不难解释一些学生虽然文采飞扬,字迹工整,分数也只是比平均分高一点点。 如果学生的作文已经被归为一类文、二类文或者三类文,这时候一篇字迹美观、文采四溢的作文仍然能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在同一类文章当中给出更高的分数。 一言蔽之,好文采能让作文的分数获得两三分的浮动。而如果你的作文是奔着满分而去,那细细雕琢语言的功夫自然必不可少。
什么样的文笔才算好? 在文章开头,几个遣词造句的高手写下的段落已经非常美了,我们再举一个高考考场作文的例子:
是不是非常美,确实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文段,多给3分并不过分。 或许“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各有不同,但是在这些文段中,可以概括出好的文笔应当具有三个特点:高端,细致,平衡。 ◆ 好文笔之“高端”
◆ 好文笔之“细致”
◆ 好文笔之“平衡”
怎样练就好文笔?| 多读书 练成好文笔需要多久?平心而论,文采好的学生大概只需要用2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写出文艺气息浓厚的句子,之后努力的方向就转向思辨性和思想深度。 当然,练就好文笔,离不开积累和素养。换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就像吃饭,吃过的每一顿饭都记不清了,但是它们成了你的血与肉。”每一本读过的书也许在脑海里已模糊,但是已经相互融合,造就了如今的思想与风格,文笔也是其自然流露的一部分。 比如语文课本中陆蠡的《囚绿记》一文,用“葱茏的”来形容“爱和幸福”,用“猗郁的”形容“年华”:
在课外阅读中,能够积累的好词好句也不鲜见。 既可以是针砭时弊,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句子,例如:
也可以是娓娓道来,诗意盎然的美文佳作,例如:
当你的素养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些句子甚至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你的文风当中。比如1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当中的句子:
该文段直接化用了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妻子卢氏的墓志铭《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而“翠屏”“凤箫”“鸾镜”又是明末清初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足见作者在雕琢文笔上的用心。 当学生的文笔达到“化用”的境界,就不愁写不出有文采的文字了。 ◆ ◆ ◆ 结语 最后我要嘱咐的是,文笔只是文笔,作文的核心还是在于深度论证力,决定文章能不能上一个打分的档次的也在于文章的内容。 而要拒绝沦为平庸文章,就要依照自己的文风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不是去东施效颦,如果不想老生常谈,只有自主思考才是王道。 想了解更多学霸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