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钓人天敌—河豚大百科(下)

 wmas360 2017-04-10
  •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血液及内脏等有毒,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达630mm以上。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得益于它锋利的牙齿,对于盗饵它可是驾轻就熟,因此令钓鱼人头痛不已。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看似憨态可掬的“盗饵狂魔”。

  • 尖鼻箱鲀,俗名:灯笼龟。体被多角形板状鳞合成的骨甲所包。吻端在口上方的骨甲向前形成一鼻状突起。体上有许多深色圆点。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游泳缓慢,借骨甲以自卫。体长一般为120~150毫米,大者可达200毫米左右。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 驼背三棱箱鲀,体被多角形板状鳞合成的骨甲所包。体的横断面大致为三棱形。背中棱中部的鳞板向上突出,形成一尖峰。暖水性近海底层小鱼,一般体长100~120毫米。游泳缓慢,借骨甲以自卫。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 布氏三刺鲀,体侧扁。鳞小,鳞面有绒状小刺。头长为吻长的1.5~1.6倍。第一背鳍第一鳍棘强大,表面粗糙并有小刺;第二鳍棘短,其长不及第一鳍棘的1/4。腹鳍无鳍条,仅有一强大粗糙的鳍棘。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体长80~150毫米。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 九斑刺魨,俗名:剌龟。头和体被粗而强的棘,前部棘具2棘根,能活动,后部棘具3棘根,不能活动。鼻囊状,鼻孔2个,开干鼻囊两侧。头部和体上共有9个带白环的深褐色大斑。暖水性鱼类。分布干太平洋西部暖水水域。我国产于南海。

  • 密斑刺魨,俗名:刺龟。头和体均被许多粗而长的棘刺,前部棘具2棘根,能活动,后部棘具3棘根,不能活动。鼻囊状,鼻孔2个,开于鼻囊两侧。除腹部外,头和体以及各鳍均密布黑色小圆点。暖水性鱼类。环热带分布。我国产于南海。

  • 米斑箱魨,体被多角形板状鳞合成的骨甲所包,体甲呈四棱形。全体深棕色,密布黄色小点,背鳍和臀鳍黄色。小型珊瑚礁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 铅点东方魨,俗名:艇巴、蜡头、花龟鱼。体背、腹面及两侧均被小刺,小剌基底具圆形肉质突起。背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淡绿色圆斑,斑的边缘黄褐色,形成网纹。体上并有数条深褐色横纹。胸鳍后上方和背鳍基底的黑斑不显著。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体长一般不超过170毫米。血液和内脏等有毒。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 点线扁背魨,头和体背侧侧扁。每侧有1较小的鼻孔,周边有低矮的皮质围膜。头和体背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橙黄色条纹,腹部散布橙黄色小点。暖水性珊瑚礁小型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 丝背细鳞魨,体被细绒状小棘鳞,手感粗糙。吻背缘平直。口小。上下颌均具楔状牙。背鳍2个,第一背鳍仅具1粗大鳍棘,后缘具2行倒棘。雄鱼在第2背鳍第一至三鳍条中的1条延长呈丝状。腹鳍合为1短钝棘,略能活动。体侧具不规则暗色斑纹。暖水性底层鱼类。稚鱼喜集于漂浮海藻下面生长。体长可达300毫米。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 最后提示大家:河鲀有毒,切勿擅自处理及食用,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资料来源:盐城工学院海洋馆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