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村落【109】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36P)

 雨中笠翁 2017-04-10














  

 
  中国古村落【109】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36P)

雨中笠翁编撰

 
 
 
     天井关地处周碗公路旁边,是历史上“孔子回车”之地,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一个党支部,七个村民小组,250户,1050口人,经济主要以运输业和畜牧业为主。2007年,全村经济纯收入524万元,人均纯收入4770元,比2006年增长15%,是晋城市新农村建设达标村。
  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紧紧抓住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农民创收这两大主题,全力发展。完成了2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完善了供水工程,实现了引水入村工程;扩建了学校,改善了学校条件,建成了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建成了群众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专门的文体活动队伍;建成了较高标准的农村超市和卫生所,方便了群众生活;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95%以上的入户率;提升了社会保障功能,“新农合”参合率和“社保”参保率分别达到了100%和30%。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运输业和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借助泽州物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全村运输户新增20余户,运输效益也明显提升;通过建设养殖园区,畜牧业发展势头喜人。建成了存栏15头以上养牛场一个,百头养猪厂一个,存栏1000只养兔厂一个。
  2008年,天井关村将在引深运输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借“孔子回车”效应,打造经济发展朝阳产业,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天井关历史沿革
太行踞河内之北,挺然高拔,摩天接云。《书·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列子·汤问》曰:“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元和郡县图志》引晋郭缘生《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遂有“八陉”之说。戴震《水地记》曰:“发鸠之南,沁水东、丹水西曰太行山,在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内县北二十里。山脉北连发鸠,西以沁水为界,东以丹水为界。昔人谓连亘河北诸州,非也。考河北八陉,起西南,迤而东北。轵关之山,其脉来自太岳,与太行中隔沁水;白陉之山,其脉自发鸠,别而东,与太行中隔丹水;井陉、滏口之山,其脉自清漳之原沾岭,别而东,与白陉中隔漳水;飞狐、蒲阴之山,其脉来自北岳,与井陉中隔滹沱;军都之山,其脉自大同府之外阴山,别而东,与蒲阴中隔桑干水。特以太行尤著,或称'太行八陉’耳,非谓轵关以北,军都以南,皆可谓之太行也。核实言之,在今山西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南河内县北二十里。”
太行之名,顾名思义,言其高大阵列。道者,通行旅以济物困,走车马以伐诸戎。初为征服自然之计用,因有关隘险阻以利兵泽民。'太行道’之名始见《战国策·秦策三》:“(范)雎复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睾之路不通;北壍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注曰:“鲍彪曰:'太行之道,河内山阳。唐有此山,晋隘也。’”后世学者遂延此说。
太行道南起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善村,北至晋城市城区司家岭,全长约60余公里。东界丹河,西至三教河(今泽州县晋庙铺镇大山河)。
天井关为太行道上重要关隘。《汉书·地理志》曰:“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此为“天井关”一名之始。后世随时代不同名字屡有更替。东晋十六国更名太行关,后燕恢复天井关,唐代又称太行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改名雄定关,金哀宗正大六年(1129年)复名天井关。元称平阳关,明、清又复天井关。
今晋庙铺镇天井关村,即“天井关”关址旧地,南距星轺驿(今拦车村)五公里。
天井关在夏、商时属冀州。春秋(东周)属卫,战国初属韩,后属晋。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复归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白起伐韩,拨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守冯亭以十七邑归赵”,天井关又归赵之上党。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后归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天井关属上党郡高都县。两汉因之。三国时,属曹魏辖地。西晋因之。东晋十六国时始属汉,称太行关;继属前燕、前秦,后属西燕。南北朝时属后燕,改太行关为天井关。后属北魏并州之高都(后,高都改称建兴郡)。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建兴郡改称高都郡,移治今晋城市区。文成帝和平五年(公元464年),高都郡复称建兴郡。孝昌后分并州置广州、建州等州。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建兴郡改称建州,移治高都(今泽州县高都镇)。县隶移治不恒,天井关属高都如故。东魏,天井关属高都郡。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天井关属北齐所有,隶高都郡。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攻灭北齐,占领齐地,天井关归北周高平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建州改名丹川县,属泽州。天井关属泽州之丹川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泽州改名长平郡,天井关属长平郡丹川县。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撤销丹川县,改为晋城县,天井关属晋城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泽州由端氏移治晋城,辖晋城、高平、濩泽、陵川、端氏、沁水六县,天井关属泽州之晋城县。唐玄宗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二月,置泽潞节度使,驻潞州。天井关属泽潞节度使。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泽潞军与原驻相州(今河南安阳)的昭义军合并,称昭义军,驻潞州。天井关属昭义军。五代初,泽州归后梁,继属后汉。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篡后汉立后周,天井关旋为后周所有。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太祖亲征李筠,陷泽州。天井关属宋之泽州。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宋英宗治平年间,复晋城县,天井关属晋城县。金宣宗贞祐二年(蒙古太祖九年,公元1214年),以泽州属昭义军,隶孟州。必兰阿鲁带以为:“其州城郭坚完,器械具备,若屯军数千,臣能保之。今议迁于青莲寺山寨,距州既远,地形陕隘,所容无几,一旦危急,所保者少,所遗者多,徒弃名城,以失太行之隘,则沁南、昭义不通关矣”(清光绪版《凤台县志》),又改隶潞州。天井关随属之。金宣宗元光二年(蒙古太祖十八年,公元1223年),改泽州为忠昌军,置节镇。天井关属忠昌军。蒙古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撤销忠昌军,仍名泽州。明太祖洪武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撤销晋城县,辖地归泽州,隶平阳府。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泽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天井关属泽州。清世宗雍正六年,升泽州为府,隶冀宁道,原州辖地设凤台县,天井关属凤台县。清高宗乾隆时,天井关属凤台县五门乡武城都甘泉里九甲。清德宗光绪年间,凤台县分四乡,天井关属南乡。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泽州府,改凤台县为晋城县。天井关属晋城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阎锡山实行“村本政治”,改里甲制为行政编村制,天井关改为行政村。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盘踞在拦车,天井关为日军控制。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春,陈毅自河南焦作来晋城,建议太岳区党委,晋城应当建市。10月,晋城市委、市政府成立,天井关属晋城市。1949年8月14日,晋城市撤销,并入晋城县,属长治专区。天井关仍属晋城县。1983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城县,设晋城市,为省辖(县级)市。天井关属晋城市晋庙铺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各村改为村民委员会。晋庙铺人民公社改为晋庙铺镇,天井关分属晋庙铺镇。1985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升晋城市为省辖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天井关属晋城市郊区晋庙铺镇。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城市郊区,设泽州县,县治南村镇。天井关属泽州县晋庙铺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