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帝国也喜欢吹?李晟破吐蕃、南诏联军于大渡河之役战绩夸大

 cat1208 2017-04-10

安史之乱前唐朝对吐蕃的战役斩首上千就是大胜了,到安史之乱后是唐朝吐蕃之间的战争却出现了多次斩首过万的战绩,譬如大历十四年元年李晟大胜吐蕃南诏联军这一仗,如果数字一仗即全歼吐蕃南诏联军十万人,堪称空前绝后的大胜,但其中是否有夸张的成分,仅就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之间记载的差异做一分析,个人认为此仗歼敌十万的数字后出,不足为信。

《旧唐书本纪》言冬十月丁酉朔,吐蕃合南蛮之众号二十万,三道寇茂州、扶、文、黎、雅等州,连陷郡邑。发兵四千助蜀,大破之。

《旧唐书吐蕃传 》 十月,吐蕃率南蛮众二十万来寇:一入茂州,过汶川及灌口;一入扶、文,过方维、白坝;一自黎、雅过邛峡关,连陷郡邑。乃发禁兵四千人及幽州兵五千人同讨,大破之。

《旧唐书李晟传》德宗即位,吐蕃寇剑南,时节度使崔宁朝京师,三川震恐,乃诏晟将神策兵救之,授太子宾客。晟乃逾漏天,拔飞越,廓清肃宁三城,绝大渡河,获首虏千余级,虏乃引退,因留成都数月而还。

《旧唐书曲环传》。上初嗣位,吐蕃大寇剑南,诏环以邠、陇兵五千驰往,大破戎虏,收七盘城、威武军及维、茂二州,西戎奔遁。环大振功名而还,

此战旧唐书都只言大破之,李晟部斩首千余,收复维茂二州,吐蕃南诏联军退兵。册府元龟辑录的史料

德宗即位吐蕃寇剑南时节度使崔宁在京师三川皆恐晟将神策兵万五千救援晟乃逾漏天攻拔飞越廓清肃宁三城绝大渡河获首虏千馀级虏引去因留成都数月而还

十三年四月吐蕃寇灵州朔方留後常谦光击败之德宗以大历十四年五月即位十月吐蕃率南蛮众十万来寇一入茂州过汶川及灌口一入扶文过方维白填山一自黎雅过邛峡关连?舀郡邑乃发禁兵四千人及幽州兵五千人同讨大破之。

到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歼敌数字出现了重大变化,新唐书李晟、曲环本传还沿袭了旧唐书本传的说法,斩首千级,吐蕃传的说法加了虏大奔破

德宗始立,吐蕃寇剑南,方崔宁未还,蜀土大震,诏晟将神策兵救之。逾漏天,拔飞越等三城,绝大渡,斩虏千级,虏遁去。

乃南合南诏众二十万攻茂州,略扶、文,遂侵黎、雅。时天子已发幽州兵驰拒,虏大奔破。

到了《新唐书南诏传》这个数字变成

异牟寻立,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一趋茂州,逾文川,扰灌口;一趋扶、文,掠方维、白坝;一侵黎、雅,叩邛郲关。令其下曰:'为我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于是进陷城聚,人率走山。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唐军斩首数翻了六倍、坠崖而死的将近十万,整个战绩相比旧唐书的记载翻了一百倍。资治通鉴大体沿袭了新唐书南诏传的说法。

初,馬璘忌涇原都知兵馬使李晟功名,遣入宿衛,為右神策都將。〔璘,離珍翻。使,疏吏翻。晟,成正翻。將,即亮翻。〕上發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邠、隴,邠寧、隴右二鎮之兵也。將,即亮翻。又音如字;下同。〕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史炤曰:曲,姓也。漢有代郡太守曲謙。〕東川出兵,自江油趨白垻,〔江油,漢、魏為無人之地,晉始置平武縣,隋改為江油縣,帶龍州。利州管下景谷縣西北有白垻鎮城。垻,必駕翻。蜀人謂平川為垻。〕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吐,從暾入聲。七盤縣,屬巴州,武后久視元年置。〕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渡河外,〔大渡河,在雅州盧山縣。寰宇記:大渡河,自吐蕃界經雅州諸部落,至黎州東界,流入通望界,於黎州,為南邊要害之地。〕又破之。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这还不是最令人疑惑的,这一仗唐朝方面史料还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孙樵《书田将军边事》[61]: 


广德、建中间,西戎两饮马于岷江。其众如蚁,前锋魁健,皆擐五蜀(《唐文粹》作“属”)之甲,持倍寻之戟。徐呼按(《唐文粹》作“接”)步,且战且进,蜀(《唐文粹》下有一“兵”字)遇斗,如值横堵,罗戈如林,发矢如蝱,皆折刃失(《唐文粹》作“吞”)镞,不能毙一戎,而况陷其阵乎?然其戎兵践吾地日深,而疫死者日众,即自度不能留,亦辄引去。故蜀人为之语曰:“西戎尚可,南蛮残我。”

孙樵明言吐蕃这次入侵是因为不适应剑南的气候而退兵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