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4月1日午后1时,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诞生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 俾斯麦的父亲一边是军人世家,而母亲一边则是外交和内务世家,也许正是这样的家世决定了日后俾斯麦在军事与外交上成就。 1822年,8岁的俾斯麦在柏林注册上学。12岁时进入了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在此,其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和荷兰语。 这使其成为一个掌握多国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爱好语文和历史,他的语言天才也是在这时初露端倪。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格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就读大学期间,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 后来,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因债务问题回到家乡后,他与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这一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变了。由于其全力的治理易北河水患,很快树立了正面的形象(时任河堤监督官)。 他借此机会参加了议会选举,在朝中有人的情况下,地位青云直上。1847年5月,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时的俾斯麦只有33岁。 1851年,俾斯麦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这份差事他足足干了8年。 185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俾斯麦被任命为驻俄大使。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称威廉一世。 1862年,刚刚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 国王曾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这个结局。他们会在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 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极为牢固的关系。 俾斯麦就任首相后,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三场王朝战争,开始了。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