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钱越多,就越一毛不拔 | 小巴说金融

 汉青的马甲 2017-04-11



超过15万人在听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前几天,小巴和朋友去看电影,在网上买了票,取了票之后时间还早,就去边上的餐馆吃饭,结果回来之后发现电影票丢了。

 

这就让小巴感觉很纠结,电影马上就要开场了,还要不要看呢?要再买票的话也来得及,可是这就为电影票付了两次费。


买or不买,真是一个问题。



最后小巴的朋友说服了小巴再买两张票进场,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去看电影,电影票价值100块钱,开场前把票弄丢了,再买票觉得很亏。但我们换一种情况,我们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票还没买却已经丢了100块钱,这个时候我们该不该买票呢?

 

小巴觉得这当然就该买了!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多付出了100块钱看电影,但是在我们心里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这位心理学毕业的朋友告诉小巴,这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买不买电影票的纠结选择,其实背后涉及有趣的人类心理和行为特点。



1980年,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学家理查德·萨勒就以10美元的电影票,做了一次类似的调查。结果是,在丢钱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具体而言是88%的人会再买电影票进场;而在丢票的情况下,却只有46%的人愿意,连一半都不到。

 

他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我们买票人的心里,“看电影”被视为用票价交换观影体验的一项交易。所以钱和电影票归到不同帐户,分别是“现金”账户和“电影票”账户,两者是相互独立的。

 

丢了钱是“现金”账户受到损失,并没有被归入“电影票”的心理账户中,所以并不影响“电影票”帐户,因此大家还是会选择花钱再买票进场。


但如果丢了的是电影票,那么一前一后的两张电影票,就会被归到同一个“电影票”帐户。这样一来,大家就会觉得我用两份的钱只买到了一次体验,既不划算也不公平,于是也就只有一半不到的人愿意吃这个“亏”。

 

换言之,在损失相同金额的情况下,人类会因为对这笔钱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和行为决策差异。

 


人类在进行决策时,常常并不做通盘、全局式的考虑,而会在内心无意识地分割出不同的“心理账户”。每一笔钱、每一项资产、甚至于每一件和钱不那么直接相关的事情都会被放入一个单独的心理账户,并且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

 

我们会为每一个账户设定一个心理的预算,并以此考查其成本与收益是否匹配、评估其是否划算,这决定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情的心理是否平衡。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在钱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像 “多面人”,也不要奇怪,很多时候都是被不同的心理账户所驱动的行为。

 

比如有的人身家亿万,却在微信上发红包、抢红包上斤斤计较,小至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就能让他们开心、沮丧,给人一种一毛不拔的感觉。

 

有人衣食住行省吃俭用、朋友聚会上从不主动买单,像个铁公鸡一样,但是打起牌局或是麻将来却可能大手大脚、根本收不住。

 

有人对自己的工作收入谨慎消费,但买彩票中奖而来的巨款大把大把花起来却是眼都不眨。

 

有人会买自己都舍不得买的贵重东西送给别人等等,道理皆在于此。

 


在理解了心理账户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后,我们可以做一些有意识地调整,让自己在对待钱这个东西上更加不卑不亢。


第一,是对自己而言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调整心理账户,合并或者分拆它。

 

前面买电影票的例子,都是多花了100块钱买票看电影,这是一种合并的做法。

 

我们也可以理性地分拆它。赌博的人,十有八九没有好结果。但少数专业的赌客却有非常好的风控方式。其中一个做法就是区分账户,本金放在左边口袋,赢的钱放在右边口袋,一个负责赢,一个负责输,输什么也不要把本金输光。投资理财中常说的“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就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我们可以将此应用到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以此更好地影响别人。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说“换位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找到对方预算最高的心理账户的能力。

 

我们希望说服别人做一件事情时,就要为对方的心理账户做一个转化,与预算最高的那个账户联系起来。

 


小巴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常常要陪同老师去企业调研,细节的访谈则要自己一个人去,老师每次会给100块钱,还特别交代来回打车。

 

小巴一开始觉得太啰嗦,后来老师是这样解释的:

 

学生都很节俭,但凡不是他自己出面的,学生不管多晚总是坐公交来回,影响了办事。后来有一次,临出发前他给了学生100元钱作为交通费,结果发现学生下楼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走了。他一想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他又发现,如果100元钱是劳务费或者是项目工资一部分的话,100元钱肯定就被放好,继续乘公交,所以他每次都要特别强调,这是打车专用的。

 

现在想想,小巴觉得老师还真是深谙其中之道,一句话就把我们的行为给影响了。

 

所以,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好好应用了这项原理,就拥有了影响别人的能力,具备了成为优秀的设计、产品、营销、销售人士的潜力。


想知道更多的财经小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欢迎入学晓课堂,全年52节课,成为会员即可全部享受。理财,职场,生活知识一键收入囊中。第一季“财富之美”已更新10期。

点击下图成为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