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的“心理账户”……

 山阴张侯 2021-05-27

时间的错觉造成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今天这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概念“心理账户”,当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概念时,即被它深刻的内涵所吸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你乘车去电影院看电影,到了影厅正要买票时,发现路上不小心丢了50元钱。这时你想:来都来了,丢的50元钱就当教训,以后坐公交车小心点就是了。于是你再掏出50元钱买票。

另外一种情况是,你提前买好了票(假如票价是50元钱),到了影厅门口发现票丢了。此时你非常矛盾,心想:太倒霉了,刚才票还在身上的,这会儿竟然找不到了。总不能再买一张吧,这样岂不是太亏了,算了干脆回去吧。

你当然看出了,两种情况的区别一个是丢了50元钱,一个是丢了票(价值50元),损失价值是一样的。但第一种情况下你愿意再掏50元钱买票,第二种情况下你却不愿意掏钱了。

从损失的数额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原因是大多数人将其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在潜意识里,人们把零钱和电影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所以丢了零钱不会影响电影票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会选择再买一张票。但是丢了的电影票和需要重新再买的电影票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像花双倍价钱看一场电影,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此前我周末去某超市,结账时售货员问我是否有会员,我记得我之前办过会员(该超市办会员很简单,关注它们的公众号并简单注册即可),但长时间不用似乎又取关了该超市的公众号。我懒得看自己的会员到底还有没有效,就说“没有会员”。结账时我看见后面的大妈和大叔拎着大包小包,一上来就说“我是会员”“我有会员”,非常享受这种打折的乐趣。

走出超市,我突然想:不知商业史上,哪家企业开创了这种“会员”制度。乍看起来,会员确实能为消费者省钱,但仔细想想很奇怪。

首先,商家不是傻子,会员本质上是一种促销手段,最终还是为了从顾客手中赚更多钱。“买家没有卖家精”,没有任何商家会做赔本生意。

其次,消费者办了会员就真的占便宜了吗?由于你办了会员,想着反正打折,不买白不买,于是你去该商家购物的频率变多了,甚至会买很多原本不打算买的东西(冲动消费,无他,只因你觉得反正会员打折,不买白不买)。次数多了,你发现你在该商家消费的总额,远远超乎你的想象。虽然每一次花的钱少了,但由于买的次数多了,总消费额远远大于没办会员的顾客

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力量,竟然如此广大。

回到“心理账户”概念的提出者塞勒教授,他的观点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是“错误”的行为,经常被忽视,但往往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决策最终失效乃至酿成恶果。

2017年10月,塞勒由于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描述塞勒的研究:理查德·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与市场成果。

最近我读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发现他对时间管理也有独特的研究。采铜在此书开篇就讲了一个有关时间错觉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去翻书即可)。

因此我就想:之所以我们觉得童年时,时间过得很慢;长大后,一年年却过得飞快。很大一个因素,是我们把时间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0年前,你盯着手表看,发现20年前的一小时和现在的一小时完全等长;20年前的一天和现在的一天也等长;20年前的一个月和现在的一个月也等长。

为何小时候总觉得暑假的两个月特别漫长,似乎整个人生都溶化在里面了;而现在总是一转眼,我去,大半年过去了,一转眼,我去,一年又过去了呢?

或许,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对时间的期待值不同;童年时,人往往很傻很天真,给你一个玩具,你就玩得不亦乐乎,不去想别的什么东西,非常容易满足;而现在,你想要的东西太多,你想买iPhoneX,然而真正买了iPhoneX后,你又想买iMAC,买了iMAC后,你又想买switch,买了switch后,你又想是不是该买车买房了,等你真的买车买房了,你又不满足了,想着是不是该找个漂亮的女朋友了,等等等等。

童年的心理账户,两枚硬币就可以撑起来,用它买一根冰棍都高兴半天;长大后的心理账户,充满了各种各类的欲望和追求,它们驱动着你不同地追逐,体积不大的心理账户就像一个华丽的气球,越来越胀大,而身在其中的你却再也找不到童年的满足感。

更无奈地是,过度膨胀的气球还特别容易爆碎烂掉,里面稀落落地只剩一地鸡毛……

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