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刀法入门:先练切刀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篆刻初学者,最初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线刻不直,篆刻老手给出的建议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多刻就直了,这其实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到新手那里却依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建议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就是练习刀法时,从切刀开始。因为这样更容易入手,理由如下:

一、一个观察

我们来观察晚清的几个篆刻宗师的学艺过程:

赵之谦:浙江人,天分极高,书法水平很高,也走印从书出的路子,学篆刻刀法从浙派入手,后又转学皖派,最终印外求印,融入秦汉碑版、权诏、镜铭等元素,成一代大师;

(赵之谦刻“餐经养年”)

吴昌硕:浙江人,学养深厚,也走印从书出的路子,书法水平也很高,学篆刻刀法从浙派入手,后广及石鼓文、封泥、砖瓦元素,得浑朴苍茫,成一代大师;

(吴昌硕刻“竹趣园丁”)

齐白石:湖南人,据传木匠出身,画家,自学刻印,后见丁敬、黄易印谱原拓本,始进入系统化临印学习,可见也是从浙派入手,后又从赵之谦处得到启发,再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刀法和气势锤炼,后又参以印外元素,终成风格独特,名扬四海的篆刻大师。

(齐白石刻“鲁班门下”)

以上几家大师,有个共同点,即这些大师们最初始进行系统化刀法训练时,都是从浙派开始的。

浙派的刀法上承明末朱简短刀碎切风格,丁敬大师以自家独创精神开创了行刀波磔而进、锋棱毕现、线条古拗峭折的浙派风格,总之,我们说,浙派的刀法风格是以切刀为主的。

二、冲、切刀的区别

我在前期的文章里多次详细地解说过冲刀与切刀的区别:

(冲切刀刀法示意图)

切刀的具体的运刀方法是在刀角入石之后,用入石的刀角为支撑点,将部分刀刃向着线条发展的方向上强行压入印石;

冲刀具体的运刀方法是以一个刀角入石之后,向着线条所需的一个方向连续不断地推刀,用刀刃切割石面,运刀的周期基本上是完成一个笔画或一段线条。

一般情况下,冲刀的风格是婉转流畅和劲爽,切刀的风格是苍古、朴素、稚拙。

需要注意的是:冲刀一般运刀刀程较长,不用接刀,讲究一刀刻成,相对较难把握,切刀运刀刀程较短,虽然需要接刀,但接刀过程中仍可进行微调,相对较易把握。

三、新入手学习者适合以切刀开始

综合两种刀法的特征,相对来说,初学者应当先学切刀,后学习冲刀,其原因很清楚,切刀运刀刻画的距离短,因此容易把控,初学者只要一切接一切的刻下去,可能不见得刻得很好,但不会有很大的偏差。印稿中写出来的内容,大致都可以表现出来。

冲刀则不然,冲刀必须非常熟续,而初学者一般情况下没有大量实践的积累,一个长笔画,需要冲刀一刀刻就时,中间一有阻(比如砂丁、比如腕力因素),则刻出来的笔画就有可能出现歪斜、走刀,一旦出现歪斜,印稿中的笔意就无法体现,而走刀,则或破坏印面,或弄伤扶石头的手。

切刀更利于印稿的复现,保证作品或临印的完整性,对于缺少刀法训练的新手来说,更有益于保持兴趣完成作品。

四、冲刀、切刀并不决定篆刻风格

有的新手说我学切刀了,将来是不是就成了浙派风格啊,其实我们上面说的刀法与印章风格的说法并不绝对:吴昌硕惯用冲刀,但同样能刻出来面貌苍浑的作品;徐三庚惯用切刀,但印风照样婉转流畅。上面所提的建议也只是针对初学者来说,当临刻和完成了大量的作品之后,每个人对于刻刀的掌控能力会自然提高,渐渐长程冲刀也可以稳定操作,选择何样的篆刻风格,刀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徐三庚刻“有所不为”)

刀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的建议是初学者在起始学习时,可以尝试以切刀入手,似乎更易上手。而其实对于刀法学习,依照每周三到五方的临印量来练习下去,就算冲刀也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入手的练习,所谓总是刻不直之类的话,还是只有一个答案,你练得太少了,道理容易明白,实际操作起来,能坚持下来的才是成功者。

(【老李刻堂】之1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