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高窟的那些事——常嘉陵:一位名门之子不为人知的故事

 阳关残雪 2017-04-11

【当代敦煌】微刊   —   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办

主编 | 杜永卫

执编 | 何小山   王    赟

采编 | 陈    旻   苏瑞璇

编辑 | 魏锦萍   张慧绮

排版 | 王    娟   李   瑞

校对 | 郏延军

作 者 按:

故土是树的根,树长再高也要落叶归根;故土是人的魂,人在他乡再好也要思念童年;故土是埋葬父母的地方,人再忙再远也要来祭拜。常书鸿长子常嘉陵,为什么半个世纪都没回过他童年生活过的敦煌呢?许多人并不知晓,也许从未听说过常书鸿有个长子叫常嘉陵。这篇短文写于十几年前,我有幸与常嘉陵老人在他童年生活过的土炕头促膝长谈,有感而文,其部分内容发表于2004年《名人传纪》的常沙娜专访中。今天,应《当代敦煌》主编杜永卫先生要求,我把它整理成单独文章,以飨读者。

张自智     

2017年4月8日于敦煌

常嘉陵:一位名门之子的六十年平淡人生

文:张自智  

《当代敦煌》特约作者  

2004年,在敦煌莫高窟举办的常书鸿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常书鸿的家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有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峻,敦厚朴素、年逾六旬的男子引起了不少人的特别注视。他便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年回到敦煌的常书鸿的长子——常嘉陵。这是常书鸿的长子常嘉陵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常书鸿一生有过两次婚姻,生有四个子女,常嘉陵为第一位妻子陈芝秀所生。常嘉陵的同胞姐姐常沙娜,曾担任过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一位有名的工艺美术家。常嘉陵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常嘉煌、常嘉皋,分别是知名画家和事业有成的电气工程师。但同是名门之后的常嘉陵却与姐姐、弟弟的人生归宿大相径庭,他一生经历极其曲折坎坷,最后回归平淡平静生活,只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车司机。但在这位名门之子曲折而看似平淡的人生历程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而又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

常嘉陵与父亲常书鸿、姐姐常沙娜

1937年,常书鸿一家从法国回国后不久,“芦沟桥事变”爆发,一家人跟随当时的北平艺专匆匆南逃,直到1941年夏天到达重庆才算安稳下来。这时候,常家的第一个男孩诞生了。望着住所窗外滚滚奔流的嘉陵江水,常书鸿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子:常嘉陵。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年仅两岁的常嘉陵跟随父母来到了大漠戈壁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四十年代初的莫高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研究和保护敦煌艺术,常书鸿义无反顾地决心长期呆下去。父亲整天忙于临摹研究和所里的日常事务,姐姐沙娜也到距敦煌200多公里的酒泉去念初中了,年幼的嘉陵整天呆呆地和母亲在一块。由于先天缺乏营养,小嘉陵体质很弱,加上莫高窟艰苦的生活,他三天两头生病吃药。两年后,母亲陈芝秀难熬艰苦清寂的生活,狠心抛夫弃子私奔他乡,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四岁的常嘉陵成了没妈的孩子。

母亲出走后,为了方便照顾嘉陵,姐姐沙娜从酒泉转学到敦煌中学。当姐姐上学或跟随父亲临摹壁画时,小嘉陵便孤零零地独自一人游荡在莫高窟的沙海里,他一个洞窟接一个洞窟转悠,累了便在洞窟里不知不觉地睡去,直到姐姐找到他时才回中寺的住所去。1948年,姐姐要去美国留学,小嘉陵又被寄养在了杭州伯父常书林家中。就这样常嘉陵度过了自己孤独的童年,自然也耽误了他的上学受教育。

1951年,姐姐常沙娜从美国留学提前归来,将嘉陵接到了北京。此时,父亲已组建了新的家庭,而且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敦煌,自然不能顾及他了。于是姐姐长女为母,成了常嘉陵身边唯一的亲人和依靠。姐姐的人生机遇比弟弟好,回国后,被分配到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和林徽因教授麾下当助教,不久便参与了亚太会议礼品设计和著名的“北京十大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工作,也不能天天照顾他了。于是常嘉陵像当年在敦煌浪迹沙海一样,在偌大的北京城里独来独往。姐姐工作稳定后便马上送嘉陵去上学,先在香山读小学,随后读初中、高中,一直住校,只有到周日才跑到姐姐家小聚一天。

童年的不幸让常嘉陵养成了自强而又倔强的性格,他暗暗发誓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心中的理想。上初三时,常嘉陵曾参加空军招飞考试,而且一路顺利过关,但最后却因身体有一点点毛病而被刷了下来。这事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个遗撼的绿色飞行梦。

1963年,常嘉陵高中毕业,考大学以几分之差而落榜。这时,父亲常书鸿已兼任了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多次写信让儿子到兰州读书深造,但常嘉陵却不愿生存在父亲名人辉煌的光环里,跑去参了军,成了一名汽车兵。没想到命运却很不顺,临近入党提干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父亲“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罪名和姐姐挨批斗影响,军旅之梦又化为泡影。

1968年,常嘉陵从部队复员了,分到了北京海淀区粮食局车队,当了一名驾驶员。也许是曾经沧海,也许是看透人世间的悲欢冷暖,出生名门的常嘉陵放弃了心中所有理想,回归到了平淡甚至平庸的生活。

1969年,常嘉陵与在粮站当临时工的农村姑娘王福兰结婚,随后生下一男一女,组建了一个温馨而普通的小家庭。五年后,妻子才知道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敦煌学专家、大艺术家常书鸿。

那些年每天下班回到离圆明园正门不远处的海淀乡家里,常嘉陵最喜欢的事儿便是在小庭院的地桌上摆上茶水、扑克和象棋,和劳动收工的乡邻们闲聊娱乐。他热心助人,谁家有难事找他,他总是鼎力相助,乡邻们都很喜欢这位朴实憨厚而又性格豪爽的城里司机。1974年,常嘉陵的家要盖房子,全村一百多号壮劳力全部出动,三天时间,一院小平房很快拔地而起,全部费用仅花了500块。

文革后,父亲平反恢复了以前的职位,由于在敦煌艺术研究和保护上的突出成就,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国际荣誉。但常嘉陵在众人面前从来不说自己是著名敦煌学专家常书鸿的儿子,只是说自己有个姐姐叫常沙娜。但对父亲又极尊敬孝顺,80年代初,在敦煌生活了近40年的常书鸿调京任国家文物局顾问,常嘉陵特意腾出最亮的东厢房把父亲和继母接到家中小住了半年多,无微不至地照顾。那是常书鸿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常嘉陵的家门对面是40亩荷田,那时刚好荷花盛开,每天上午,常书鸿都要提着画夹去那里写生,度过了他颠沛流离生活之后最恬静悠然的一段时光。天凉之后,常书鸿和妻子搬到了新楼上,常嘉陵还是经常去看他们,为老人买米买面,干这干那。

1997年北京    姐姐常沙娜和常嘉陵夫妇及外孙女合影

常嘉陵和妻子王福兰所生的一双儿女,取名分别叫立军、立志,常嘉陵要求子女从小要自立自强,不让儿女去坐享父辈的荫福。常书鸿十分喜欢膝下的长孙、长孙女,而常嘉陵从来没为儿女的前途去求父亲。姐姐常沙娜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了15年院长,常嘉陵也没有为儿女上大学的事找姐姐。儿子、女儿都读了职高,毕业后都是自谋出路,干了很普通的工作。而常嘉陵也六十岁了,还开大班车,前两年才退休。他们一家人都选择了平淡平静的生活,但过得同样幸福悠然,有滋有味。

1949年,常嘉陵离开莫高窟,五十多年他从来没有回到过敦煌。虽然以后条件好了,敦煌也成了闻名中外的国际旅游城,父亲和姐姐曾多次要求他回去看看,但常嘉陵总是借故推辞。他曾私下对姐姐常沙娜说:“身为常家的后代,我实在是没为敦煌做过一点点事,我真是没资格去沾那个光,到了那里,我只能感到不安和惭愧。现在一说到常书鸿的子女,就离不开敦煌,我还是不沾那个光好”。

1994年父亲去世了,2003年继母李承仙也去世了,骨灰都撒在了莫高窟,常嘉陵还是没有回过一次敦煌。

敦煌成了悬在常嘉陵心头一桩难了的心事。

在那年父亲常书鸿百年诞辰纪念日到了的时候,常嘉陵终于动摇了自己的执意的想法。他和姐姐常沙娜终于一道从北京坐飞机回到了久违的敦煌。当他和姐姐一同走进莫高窟,看着已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莫高窟,走过当年生活过的黄泥小屋,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人忍不住流下了两股热泪。

2004年本文作者张自智采访常沙娜时的合影留念

张自智简介

远近,本名张自智,敦煌人。《当代敦煌》特约作者。喜好讲故事和默默感受文字流淌的悠然和凄婉,喜好中国传统水墨的古风优雅。曾在新闻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多年。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散见报刊。曾创作电影剧本《草圣张芝》、《石油师长》、《五色沙》、《画匠》;电视连续剧本《敦煌旧事》;专题片《诗意两关》,广播剧本《石油师长》;小说《敦煌,远去的枪声》等。广播剧《石油师长》获2010年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微电影《五色沙》获2015年酒泉飞天精品文艺奖;电影剧本《石油师长》获2014年度甘肃优秀剧本奖;电视连续剧剧本《敦煌旧事》获2015年优秀西部剧本奖。 


- END -

投稿信箱:

m18093703434@163.com

···

/ 当 代 敦 煌 /

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Dunhuang Culture and Ar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