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如何用于搞笑 八股趣文趣事,多以嘲笑不通之考官,不通之学子为能事。也有以考生质问考官为内容,见考官、考生的才智风度。 当时八股文以“四书”词句命题。如单句时要注明某书某章,因为相同的句子不少,考生不知该作哪章书中的句子。有一次一位塾师因学生外出玩了半天,回到书房作文。塾师便以《牛何之》三字名题。语出《孟子》,学生很聪明,又调皮,明白先生的意思,在文章大结写道:
有一次,一位考试官出《古之人,古之人》为题考秀才,但未注明何书、何章。一名秀才向考官当面问道:
说时一口气说下来,像绕口令一样,边上的人都笑了。宗师急忙拦住他说:“随你去做罢!”这是清初有名有姓的真实故事。说此说者名叫李文固。梁章钜《制艺丛话》说他“善谐谑”,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我不禁想到曹雪芹《红楼梦》中写小红伶牙俐齿,向凤姐回话:我家奶奶、姑奶奶、舅奶奶等说了一大堆。或者知道这个八股故事,或者当时说相声的有类似的段子,曹公随手拈来,便成妙谛。《制艺丛话》还记李文固另一故事。有一次岁考,题目是《割不正不食》,他于文章写完了忽又添了几句道:
考官看文章很好,正想批作优等,及至看到结尾处,不禁大笑,便批作四等,显见这位宗师的气度差多了。
八股如何“高大上”地作弊 清代科举考试,十分严格,但是总有时有弊端,有人钻各种空子、作弊。最有把握的,就是自己程度不差,又认识主考,在文章中约好暗号,很容易取中。而这暗号又要不留痕迹。 据记载:有一次福建某大官将要主持会试。在京中宴请同乡举子中亲密亲友,执壶亲自斟酒给大家说:“尽此壶!”参加宴会的人领会意思,第一篇八股文结尾处,都用了“尽此乎”三字,都中了。独有他女婿没有领会,未用“尽此乎”三字,结果名落孙山,没有考中。有人举发他通关节,他分辩说:没有关节,要有为什么我女婿没有考中?这事算是平息了。 又据《制艺丛话》引林则徐所述故事道:福建有一在京大官,要主持会试。不少知交小辈都来向他打听关节。他申斥这些人说:“你们这群孙猴子,好大胆!”大家一哄而散。等到进场:首题是“巍巍乎惟天为大”至“无能名焉”一章。一人忽然想到他骂孙猴子的话,顿然领会。文章破题就用了“大圣齐天”四字,果然考中了。另《谐史》也有此题。其破题全文是“齐天大圣,极天下之无状焉。”和林则徐所述故事不谋而合。
八股出题如何脑洞大开 同样从“四书”中出题,各句书各章书大有难易,何况还有截搭题,可以任意截取两个字作题。有的考试专以此难人,因之也成为讽刺的对象。如《孟子》中句:“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句,有位考官只出“顾鸿”二字,参试士子作诗讽刺道:
“顾”作动词,后面有四样,这位考官割裂经书,只出一样,所以用“如何能四顾”讽刺之。又如《孟子》中“见牛未见羊也”一句,题目只出“见牛”二字,也以诗讽刺道:
按这故事是鲍桂星做河南学政时的事。桂星字双梧,又字觉生,所以末句及之。这故事有十几道怪题,如“广大草”、“礼云玉”、“十尺汤”、“七十里子”、“谷与鱼”、“下袭水”等等,都是割裂《孟子》书中的句子,简直不知所云,都有诗讽刺之。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2015年6月出版《邓云乡集·清代八股文》,此处标题为聚珍君另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