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无锡 | 吴地疆域辨

 阿丁480 2017-04-11


吴本荆楚之地,蛮夷之邦。自泰伯“三以天下让”携弟仲雍奔荆蛮,遂有勾吴之谓。荆蛮之人尊崇二人谦让之义举,相从归附者千余家,立泰伯为吴太伯。

吴由始祖泰伯自西岐东奔至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灭亡,共历二十二世。此间,吴由微至著,疆域亦由一城一郭向外拓展,由邑成国,雄踞一隅。至其居安忘危穷兵黩武,伐楚侵越、讨齐扰鲁,以至于吴主自刎告终,正可见进退存亡之道,趋吉避凶之理。吴之疆域边界考辨,则是为此理作一有力之历史例证。

吴草创之城郭


吴以姓立国,其发端在西周王朝之先。姬姓伐纣得天下前,周太王育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此三人中,三子季历不仅贤达,更有聪慧的儿子姬昌。周太王之意立季历而及孙子昌。但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时这样的嫡长继承权力制度无疑遇到“长不得立”难题。作为长子的泰伯亦深知“少弟季历、及侄子昌有圣德,必有天下,故传国季历。”时太王病,泰伯与弟仲雍遂托辞外出采药,并至荆蛮不返,以避季历。季历立,是为王季,季历薨,而文王姬昌立。到了文王之子武王姬发始完成剪商立周一统大业。而此时,吴泰伯已卒,吴王诸侯之位一传其弟仲雍,二传仲雍子季简,三传季简子叔达,四传叔达子周章。武王姬发求泰伯、仲雍之后,泰伯无后,而封周章。彼时周章已为吴君,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今山西省夏县境),列为诸侯。

吴泰伯当年由西岐东奔之地是为荆蛮之称。荆者,古楚的别称。《诗经鲁颂閟宫》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说。《国语晋语》有:“鄢陵之役,晋伐郑,荆救之”之载。而《吕氏春秋》则言:“荆人欲袭宋。”以州而言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所谓勾吴,是吴之初名起于泰伯,而其前未见有吴号之谓。而其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一个王侯的长子为圆父亲愿望而让贤避位后,主动为自己选择一个可进退守据国与国交汇的边境,此处即见其大智慧。

武王姬发所分封之吴,是为泰伯、仲雍所居之梅里,即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村。

刘宋时学者裴姻认为,吴名起于泰伯,此前未见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勾”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此言“号勾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敦哉居蕃离,敦姑徙勾吴,”宋氏见《史记》有“泰伯自号勾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泰伯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失其义。蕃离既有地名,勾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勾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

吴的本义指大言也,即大声讲话。泰伯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诗经周颂丝衣》有“不吴不敖,胡考之休。”此吴即大声说话,敖通傲。而据钱穆先生考证,吴,国号也。泰伯居梅里,在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勾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公子光),使(伍)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吴世家》荆王刘贾都吴,苏州阖闾城也。《黥布传》吴王刘濞都江都,《孝景帝本纪》。今案:今吴县治。

由吴泰伯奔荆蛮至寿梦始强称王,吴为伯爵。即如《国语》所述:“黄池之会,晋定公使谓吴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是吴本伯爵也。”司马迁于《鲁世家》言:“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上述史料证明,武王、成王时,吴之疆域北界尚不及淮。此一阶段吴地边界大致在越国以北,长江以南。即今嘉兴北。湖州北。西至丹阳以东,东临大海。

                   

吴西向与楚的边界


欲寻得史上吴的周遭之边界点,吴征伐所抵之地,而又为对方所极力抗击之地,即可证为双方的边界。

由吴泰伯传至19世孙寿梦始强,其间寿梦始称王。寿梦称王之第二年,楚国大夫申公巫与武将子反产生矛盾后,其先投奔当时的强国晋国,后又由晋出使吴国,并教吴国人以战车用兵,训练武备。又令其子狐庸为吴王掌管国宾接待一职。也正是此时起,吴开始向中原大地往来沟通。吴攻伐楚国亦在其时。《左传》鲁成王七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马陵之会,吴入州莱,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

此时吴伐楚所经巢乃一小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庐江一带。伐徐,则在今安徽泗县境。而马陵之会,则在今苏北鲁南新沂一带的马陵山。

吴王寿梦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钱穆先生考证:此衡山在今安徽当涂东北六十里横望山。《左传》亦证:“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即今芜湖),至于衡山。”楚国伐吴由西向东,其于丹阳、当涂交锋,甚为合理。

吴王寿梦在位二十五年而卒,其子诸樊立,是为吴王诸樊。吴王诸樊元年秋,吴伐楚,楚败吴师。诸樊在位十三卒,其弟馀祭立,是为吴王馀祭。馀祭三年,齐国宰相庆封有罪,自齐国投奔吴国。吴国以朱方(今丹阳境)为庆封邑城,其富庶远胜于齐。

馀祭七年,楚国公子圉弑其王夹敖而代立为王,是为楚灵王。吴王馀祭十年,楚灵王统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杀齐相庆封。其时吴亦在攻楚,入楚境,攻入棘、栎、麻三座城邑。与进入长江流域楚军分庭抗礼。此次吴伐楚之城邑,皆楚东鄙邑边城。棘亭在今河南新蔡县境,麻在今河南许昌下襄城县境。

吴王馀祭在位十七年卒,其弟馀眛立。馀眛立四年卒,其子僚立为吴王。

吴王僚二年,前吴王诸樊之子光率兵伐楚。光所指挥此次战役不仅失败,而且在两军对垒中丢失了吴国重装备“馀皇”大舟。首战失利后,吴公子光请于其众,曰:“丧先王之乘舟,岂唯光之罪,众亦有焉。请藉众之力取舟,以救死。”众许之。使长鬛者三人,潜于舟侧,曰“我呼馀皇,则对。”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馀皇以归。”

史载,吴王僚八年,其时的楚国东线边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县境)是与吴国的边邑卑梁邑边民都种桑养蚕(在今安徽凤阳境),当时卑梁氏的女孩与吴国边邑的女孩因争抢桑叶回家喂蚕发生争执,两家遂大打出手。两国边邑邑长闻讯后,也加入相攻,吴国的边邑在此次因争桑的纠纷中被消灭。吴王僚闻讯后勃然大怒,命公子光率师讨伐楚,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今安徽巢湖)以归。同时击败陈国、蔡国的部队。吴王僚九年,吴公子光再度讨伐楚国,拔居巢、钟离(今安徽凤阳境)。

吴王僚十三年,前吴王诸樊之子光密置刺客专诸袭刺吴王僚成功后,光遂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而此前吴王僚十二年冬,楚平王卒。隔年初春,吴欲因楚丧而伐,派公子盖馀、烛庸(《左传》记为掩馀、烛庸。)以兵围楚国六(今安徽六安境)、潜两邑(今安徽霍山县东北)。

吴王阖闾三年,王阖闾与伍子胥、伯嚭率兵伐楚,拔舒邑(今安徽舒城境),杀吴国在六、潜战役投降楚国的烛庸、盖馀两公子。彼时,阖闾计划攻入楚城郢(今湖北荆州江陵县境)。将军孙武建言献策:“先疲惫消耗楚国国力,再寻机与决战,将其击败。”吴王阖闾四年,吴又伐楚,取六与潜。五年伐越不胜,败北。六年楚使子常、囊瓦讨伐吴国。吴派兵迎面相击,大败楚军于豫章(春秋豫章有六个,当时此豫章当为今安徽寿县境。)并取楚之居巢而还。

吴王阖闾九年,阖闾率大将伍子胥、孙武、其子夫概再度攻楚国之都城郢。五战楚军五败,楚昭王逃亡出郢,奔郧(湖北安陆市境)。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吴王阖闾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攻取番(此番乃淮南凤台境。《水经注》淮水东经八公山北,历潘城南,置潘溪戍。非湖南鄱阳湖,其时鄱阳非春秋吴、楚兵争之地。)楚人恐惧而把都城郢迁徙至若(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

吴与西面的楚前后八十余年数十次战役主要战场地大多都在江淮之间,且以淮河寿县周围居多,可知此为彼时楚国与吴国边界线。从中亦可观吴国西向的军事行动实际是谋求发展空间,吴东临大海,北依长江,南局限太湖,唯有向西才有发展空间可以拓展。而此间边境摩擦也使疆域逐步向西推移态势。即第一期寿梦伐巢(今安徽巢湖)、伐徐(今安徽泗县境);第二期馀祭攻楚至棘栎(今河南新蔡县境)、麻(今河南许昌下襄城县境);第三期王僚伐楚居巢(安徽巢湖境)、钟离(安徽滁州凤阳境);第三四期阖闾故陷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境)。

综上所述,吴国从寿梦至阖闾西线疆域大致至安徽舒城、庐江、湖北荆州以东,河南永城、信阳以南。

吴之北界


吴国由寿梦始对强楚攻伐,强大的战略利益诉求是动因。而以自己是周室正统后裔,则无疑又站在血统、治统的道德高地。这一层,则楚国处于劣势,因其始终不是西周姬姓分封的诸侯。而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此时的吴国已经窥探到楚多年与韩、魏、燕联合攻秦疲惫的战略机遇。其西击楚南以今江西以北、安徽舒城以东、西北湖北以东,其出击路线大致水陆并进,水路溯今长江、常州、丹阳以至南京以西为一线;沿太湖、宜兴、广德、庐江以至江西以北为一线;再越长江至天长、滁州、蚌埠、寿县、大别山然后至湖北、河南。

吴国向西并西北拓展时,彼时淮河流域河流纵横,小国林立,所居民众,孔安国称之为“淮浦之夷。徐州之戎,并起为寇。”直到鲁成公十五年,成公始与寿梦通于钟离(今安徽滁州凤阳境)。除了西线对楚国的战事,吴国亦趁势波及北面。陈惠公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国(今河南淮阳境),取胡、沈而去(胡国在今河南汝南平舆境)。

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国使延陵季子出使鲁,问周乐,尽知其意,鲁人敬佩。而史上关于鲁国似乎没有正面的冲突记载,虽有两次小摩擦,但均未引发成战争。一为鲁定公七年,吴王夫差伐齐国时,至缯(古缯国在今山东苍山县境。)征百牢(牢为古代祭祀牲畜,牛、羊、豕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于鲁。鲁国正卿季康子派孔子的高徒子贡出使说服吴王夫差及伯嚭,以周礼相诎。夫差说:“我文身,不足责。”乃止。一为鲁定公八年,吴国因讨伐邹国而伐鲁,但到了鲁国城下后,结为盟国而去。大致在鲁境仅有上述记载。

较之对周宗室共祖鲁的温柔敬意,吴国与当时强盛的齐国却似乎颇与之争锋。齐景公三年十月,齐国权臣庆舍发甲兵围齐相庆封宫,当时齐国田、鲍、高、栾四大家放之徒共击破庆封宫。庆封还,不得而入,投奔鲁国,齐国因此怪罪鲁国,庆封遂奔吴国。

齐悼公四年,吴国与鲁国共同讨伐齐国,并在齐国的南方开战。齐国权臣鲍子(当为鲍牧)杀悼公,投奔吴国。吴王夫差哭于军门外三日,率将兵从海上入侵并讨伐齐。两军对垒,吴军被齐军击败,吴师乃去。

鲁哀公八年,吴王夫差十年,“秋,吴城邗,涌通江淮。┅┅冬吴子(夫差)使来儆师伐齐。”

从上述史料所载,吴国与陈国、鲁国、齐国虽有攻讨,大抵无长期占领的地域的记载。即使吴王夫差十年秋天,修筑邗城,接通江、淮,也是其在征服楚后,决心问鼎中原,进行军事交通上的准备。大抵言之,其时吴国北界在广陵邗江(今扬州)、高邮、淮安洪泽湖以南。江北向东尚未见有史料记载。

吴之南面


吴与向西、向北楚国数十次不间断的攻讨,有其政治意义,即其本身为周室姬姓嫡长之后,拥立周室一统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有鉴于吴地东濒临大海、北依长江,南宥于太湖的地理局限性。吴国历代国君十分清楚,破楚越长江、淮河问鼎中原是战略优先选项,也是重中之重。而较之南方的越国,一个太湖相隔,其种程度上暂时缓和战略利益。但随着吴国伐楚的逐步深入,与吴相邻的越国不能不感到唇亡齿寒的局势压力,而吴国与南面越国正的面冲突终于在酝酿已久之中终于爆发。

据《舆地志》言:越国以侯爵之位传国三十余世,(一世为三十年,约九百年。)历殷以至周敬王,彼时有越侯夫谭,其子为允常时,拓展疆土开始强大,并以王相称,其时吴国已是吴王阖闾当国。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闾得悉勾践父允常死,正值国丧,便兴师讨伐越国。获讯的越王勾践挑选出义勇之士组敢死队,列队三行至吴军阵前挑战,待吴军严阵以待之际,这三队越军勇士皆以自杀方式高呼自刎。正当吴军蹊跷之际,越军趁机突然向吴军发起进攻,并将吴军大败檇李(今浙江嘉兴南檇李故城)。两军交战中吴王阖闾被越军兵士射伤。后阖闾因箭伤发作而死。临死前,其告儿子夫差:“必勿忘越。”。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闻吴王日夜陈兵操演,以报越杀父之仇,便欲在吴之先而伐吴。此间越国大夫范蠡谏言:“不可。臣闻兵者凶器,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队谋逆德,好用兵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并将越兵击败于太湖夫椒山上(今无锡太湖夫椒山)。越王勾践遂以余部五千余人保栖于会稽山(浙江绍兴境)。吴王追兵至山下而围之。

正是此役,越王勾践臣服于吴国,并以卧薪尝胆之志于十三年后的春天,趁着吴王夫差北会诸侯于黄池(今天河南新乡封丘县境),将精兵全部带走之际,而实施攻吴图谋。此时吴国惟老弱病残的兵士留守,而主持国政的是吴太子友。此次战役,越王勾践集中越国有流亡之罪兵士二千人,教人战斗的兵勇四万人,越王亲近有恩的近卫军七千人,共计五万余人出兵伐吴。吴军大败,越杀害吴太子友。此时正在北方与诸侯大会的吴王夫差惧怕天下闻之而再攻吴,遂秘密以处,向越国求和。

其后四年,越王勾践又再次攻击吴国。是时,多年的穷兵黩武使吴国士民罢弊,精锐之师尽死频繁战事,越王勾践遂大破于吴国,并围吴王夫差于姑苏之山上三年。之后,越王勾践欲流放夫差于甬东(今浙江省舟山定海),而亡吴之君夫差则念及因向自己谏言反而被自己赐死的大将伍子胥忠告后,自觉无颜面见地下,遂以蔽面自刎。

由吴越两国历年交战记载可概略推知,吴国南面与越国分界,东侧大致以今嘉兴县以北为界,中间以太湖相隔,西侧于太湖边起伏山峦的浙江长兴县以北、宜兴以南为界。

⑴《史记》汉马迁著,第1446页中华书局

⑵《史记地名考》钱穆著,第932页

⑶《史记》汉司马迁著,第1448页中华书局

⑷《左传●昭公十七年》,第10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