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de 每年4月,都是上市公司年报密集公布的时候,五大国有银行也在此时交出了去年的成绩单:
2016年,五大行净利润合计为9254亿元,换句话说日均净赚25亿元。 然而就净利润增长率来看,相比前几年的双位数,去年不超过2%的增长率并不令人乐观,中行更是破天荒地出现了上市以来的负增长。 利息净收入出现了罕见下滑,四大行的员工总数更是出现了集体上市以来首次整体下滑…… 2016年,国有大行究竟过得怎么样? 1四大行减员增效共裁员18824人,实为2011年以来首次 利润增速下降、资产收益率下降,而不良率却节节攀升,这种背景下“瘦身增效”是各大行的共同选择。 中国的四大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现在正面临缩减成本的挑战。 数字显示截止到去年年底,以上四大行员工总数为162.98万,实际裁员18824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员工数倒退现象。 银行员工之外,银行网点也在大幅“瘦身”——2016年工行物理网点为16429家,比上年减少了303家;农业银行则对1800家网点进行了裁撤。 2裁员背后:网上银行、电子金融狂潮的强势冲击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信息技术提升带来客户习惯的改变,是银行‘瘦身’的主要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电子化渠道接受金融服务,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替代率已经达到95%以上,这意味着银行减少了对传统物理网点的依赖。 举个例子,单独以工行来看,其网络融资额已超6300亿元,100笔业务已经有92笔业务是在线上完成,已经成为最大的互联网融资银行。另外中行电子渠道业务的替代率达到了91%,内陆智能化的网点占到了50%。 高顿职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给出了简单的总结:网银发达,客户也就不需要进行那么多的现金交易,银行网点也就不需要这么多员工。 另外,尽管各家银行正在全力以赴跟上电子金融转型浪潮,然而腾讯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通过提供更便捷的手机支付服务不断侵蚀它们的传统业务。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国超过84%的银行转账不是在银行网点进行的,而2013年大约为63%。 传统业务被逐渐蚕食,银行业瘦身求生,裁的到底都是什么人? 3裁员潮柜员遭殃:工商、建行、农行共裁减54939名柜员 基础的存款、取款、转账业务逐渐转移到网络完成,那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自然是最前台的柜员。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分析,几大国有银行柜员裁减情况如下: 中国工商银行:裁减柜员14090名; 中国建设银行:裁减柜员30007名; 中国农业银行:裁减柜员10842名。 仅这三家银行加起来,柜员岗位就减少超过五万个。 其实这也是为了跟上国际银行整体趋势。据银行监管机构说,中国约有380万名银行从业人员,其中约80%的人都是银行柜员。 这与外国银行形成鲜明对比。外国银行大约60%至80%的员工从事市场营销和销售工作,而中国多数银行这些部门的员工只占20%至30%。 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比例结构性调整将持续进行。交行分析师就特别在报告里指出:持续的岗位调整,将有助于使中国银行业的柜员数量在未来十年再减少20%。 4那被裁的柜员去了哪里? 一部分是被直接裁减,另一部分幸运的则是被分配到了其他岗位。至于这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柜员期间的工作绩效和个人能力水平。存款/黄金/保险等业绩高者可从事销售线业务,拥有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高含金量证书者则可转入银行后台,协助风控工作。 实际上,业务线或者后台风控线待遇或者职业发展前途远好过柜员,对于这部分成功实现转岗的人来说也是抓住机遇、实现自我飞跃。因此,哪怕银行内从事的是柜员工作也不必过度惊慌,充实自我早日转岗,才是眼下最紧急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