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泄理肾汤治肾病

 昵称1988981 2010-10-14
 补泄理肾汤治肾病
作者:王庆其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裘沛然,浙江慈溪人,生于1916年。1934年毕业于旧上海中医学院,1958年入上海中医学院执教。曾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兼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之一。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别津贴。
裘氏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他倡导“寒温一体论”,澄清了伤寒温病的异同问题。早年主持研制的“经络玻璃人”模型及脉象模型,曾分别荣获国家工业二、三等奖。裘氏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积有宝贵的经验,其撰写的《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一文曾获得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颁发的一等奖。主持编写了《辞海》(中医学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28部著作。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以“抉择陈言,剖析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而雄视当世。
组成:黄芪30-50克,巴戟肉15克,黄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枣5-10枚,牡蛎30-50克,土茯苓20-30克,泽泻15-20克。
功能:益气补肾,行水泄浊。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或伴有肾功能不全、肾阴阳两虚、浊邪留滞者。
方解: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等相夹杂,故治疗应标本兼顾、补泻并施。
方中黄芪为君,有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和营、利尿之功,且无留滞之弊。大剂黄芪,功盖人参,此即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巴戟肉与黄柏相伍,一阳一阴,皆为补肾要药。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而滋肾益阴。元代名医以一味黄柏制大补丸,别有深意。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明代张介宾有“玄武豆”之法。现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牡蛎有涩精气而利水气作用,土茯苓利湿清热解毒泄浊,泽泻渗湿泄热,养新水,去旧水,大枣健脾和营。
全方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良好功效。
加减运用:慢性肾炎因外感引动伏邪者,可加用羌活、白芷、苍耳草、蝉衣等。其中羌活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复发,功胜玉屏风散。如果血压偏高,可加用夏枯草、防己等,另如党参、黄芪、附子等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血压偏高而见阳虚症状者可用。如伴有湿热内蕴者,可加用漏芦、生大黄、白蔹、猪苓、茯苓等,阳虚明显者,加炮附子、干姜、肉桂、仙茅等。
典型病例:有宁波患儿,七岁。患肾病综合征,伴肾功能不全,住某医院二月余,屡投西药无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家属慕名邀诊。
见全身浮肿,大腹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胀,小溲点滴难下。诊其神气消索,肮微欲绝。此形神俱败,拟投上方,以冀万一。七剂后溲畅,肿胀渐消。守上方加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体检、化验均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