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23汇聚贤才

 墨香笙樵 2017-04-12

演讲人:蒙曼

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代表作品 《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武则天任用酷吏打击反动派,迅速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但是坐稳了江山的武则天要想治理好国家最重要的还是用人,而不是杀人,那么武则天究竟要依靠谁来帮助她治理天下呢?

全文:

解说:武则天任命酷吏迅速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但是要想治理好国家,最总是的应该是用人,而不是杀人,那么武则天究竟要依靠谁来帮助她治理天下呢,在上一集蒙曼老师讲到,武则天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维护了自己的统治,随着时间的延续,武则天的统治基本稳定下来,可以说,任用酷吏帮助武则天巩固了大周政权,但是坐稳了江山的武则天,真正要依靠的对象却不是酷吏而是另外其人,那么武则天究竟依靠谁来帮助她治理国家呢?她又靠什么来发现真正的人才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作客百家讲堂。

咱们毛泽东主席曾经对武则天有过这么一段评价,特别有意思,大家听一听,他说武则天是既有识人之智,又有用人之术,还有容人之量,这可是相当高的评价。那怎么说这几个原则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咱们中国古代讲究这个为政之道,为在德人,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发展兴旺的关键是看你用人的好坏,那咱们也知道这用人得先从识人开始,你必须得知道哪个人可用才行,那怎么识人呢,怎么发现人才呢,咱们原来给大家讲过,武则天赏识魏元忠的故事,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发现人才,你不能光靠皇帝一个接一个的去发现,那才能发现几个人,关键是看皇帝能不能建立一个发现人才的机制,武则天他的这个识人之智主要是表现在机制的建立上,什么机制呢,武则天把这个重点放在科举之上,武则天她对于咱们中国的科举制的发现是有三大贡献,三大贡献提出了进士科的地位,先看是怎么样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咱们首先要知道一点,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所谓常科就是每年一次的考试,所谓制科就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制科又叫制举,在常科里头有两个考试科目特别重要,一个叫明经科,一个叫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了解程度,进士科主要考察写诗写文章的文才,那在武则天统治之前,明经科比进士科重要,考中了明经科之后,当了官也比考中进士科的人官高,可是到了武则天这时候,就翻过来了,考中进士科的人比较有前途,那为什么这样呢,有人就说了,是因为武则天自己喜欢写诗写文章,所以呢,对于文人她有兴趣,因为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这是不是原因呢,这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个进士科有利于选拔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看明经他考的是儒家经典,那当时咱们中国的印刷术不行,什么人才能够熟读儒家经典呢,必须是家里有藏书的人,那什么人家里才能够有藏书呢,那得是世家大族,所以考明经他对于那些世家子弟比较有利,那进士呢,进士就不一样了,进士他重点考文才,这文才从哪儿来的,一方面当然是知识的积累,家里必须有书,你得认几个字,另外一方面呢,其实主要是靠天分,靠灵气,写诗靠灵气,不见得靠学术积累,那这样一来,好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太多的书,但是子弟凭着一股灵气,一种天分,也能够考中进士科,因此这个进士科他这个面,选拔人才的面要更广一些,所以武则天这时候要提高进士科的地位,提高来提高去,到了武则天这时候这个进士科的位置是越来越高了,高到什么程度,最后人们就讲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三十岁靠进明经了,人家觉得你这是老大无成,如果五十岁考进进士人们觉得这是少年得志,这说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起来了,这是第一个武则天的贡献,提高进士科的地位,因此也就把广大寒门子弟向上发展的道路拓宽了。

第二大贡献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那咱们可能就不明白了,怎么还要有皇帝临时召集的考试啊,这个是因为制举和常科相比,他有三大好处,第一大好处,这个制举和现实联系紧,常科每年一次的常规考试,他一套固定出题的套路,那制举就不一样了,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的,他常常是这样命题,比方说国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好,这个困难就是我这一次所出的题目,那让天下的考生,你就针对这个问题,来给我作出一些答案,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考生的行政能力一下子就能考出来了,你针对的就是现实问题,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呢,是这个制举的考生他范围广,现任官员也可以参加考试,这样一来呢,他选拔人才的面就比较广,这是第二个好处;那第三个好处是什么呢,第三个是制举考试他见效快,如果你参加常科考试,不管是考中了明经了还是考中进士了,那还得接受一次选拔,制举就不一样了,你只要通过了,马上就能当上官,那等于说发现了人才,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所以制举他有一些特殊的好处,因为这样武则天对于制举非常重视,她从当太后,临朝称制开始,一直到当皇帝这么多年,平均是一年半就举行一次制举,这个频率就远远高于唐朝的其他皇帝了,特别是在她称帝之前,还有她诛杀酷吏这一段时间,需要人才,也需要笼络人心制举是一年举行一次,年年有,那在制举之中,武则天还特别重视,殿试。那什么是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到大殿里主持的制举考试,就叫殿试,这个殿试其实最初不是武则天发明创造的,那是唐高宗开创的,可是唐高宗那时候就举行过一次,规模也比较小,武则天称帝的前一年,她觉得有必要网罗人才,有必要拉近自己考生之间的关系,于是她也决定举行殿试,就在洛阳城的洛成殿,殿试考生,这一次考生有多少人呢,有上万人之多,考试连考了好几天,这一次考试可把人的这个精神都给提起来了,而且呢,也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深刻到什么程度,深刻到资治通鉴干脆就说,殿试那就是武则天开创的,把唐高宗一笔勾销了。

解说:资治通鉴虽然把唐高宗开创殿试的重要性,一笔勾销了,但比资治通鉴更早的旧唐书却记载了这一件事,在旧唐书高宗本纪中记载,唐高宗在唐朝历史上首次在大殿中面试考生,但是规模较小,而到了武则天殿试的时候规模很大,也正是因为如此,资治通鉴把开创殿试的创举给了武则天,我们前面讲的武则天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那么她立科举的第三个贡献是什么呢?

第三个贡献是开创了武举,武则天她的想法他也对,有一些人她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有胆量,有武功,这样的人也得有出头之日,所以她就开创了武举,这些人也可以考试,那这样一来,有这么三个方面的发展,唐朝这个科举考试就算完备了,而且一直到清朝都是走的这个路子,这是武则天对科举考试方面的贡献,那有了这么多的科举考试之后呢,武则天觉得用人渠道还是不够宽广,她求贤若渴,贤才越多越好,那怎么样发现更多的人才呢,武则天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鼓励人们自我推荐,而且鼓励官员推荐手下的人,比方说这个垂拱元年,武则天刚刚评定了许敬业叛乱的时候,她就下了一个诏书,说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自我推荐,九品以上的官那就是所有的官了还有百姓,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推荐,毛遂自荐,那后来这样的诏令,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颁布,那怎么说推荐,有这么多的诏令了,有没有一些合理措施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工具手段呢,也有,咱们上一集不是讲那个铜匦,那匦固然主要用处是告密,但是咱们也说来着,那朝东的格子,青色的那个格子,那可是接受人家的毛遂自荐的,你要求官,可以往这里投这个自荐信。

解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对人才是多么的渴求,她采用种种办法招纳贤才,通过各种渠道想把人才选拔出来,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有资格当官的人太多,但是官职却不够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该怎么办呢?

唐高宗的时候一年又资格当官的是几千个人,到武则天当太后的之后,就发展成五万人,这增加了十倍以上那你想,官职可不就不够用了吗,那不够用怎么办呢,武则天也想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新增一些官职原来没有的,现在新设一些,这是第一个办法。那第二个办法呢,那就是试官,什么叫试官呢,凡是呢毛遂自荐上来的,或者别人推荐的,我就先给你一个官试试,看你行不行,你要行就接着当,那不行怎么办呢,不行咱们一会儿再说,反正呢,试官的人那就非常非常多了,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那种阴损刻薄的人就编了一个歌谣,挖苦的,补阙连车载,拾遗平都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什么意思呢,这个补阙是武则天新设的一个官,说它,是连车载,一车一车的推过来的,拾遗那又是一种官,一斗一斗的,跟那个斗里的米一样,多得无数,欋推侍御史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侍御史你拿一靶子一搂就好几个,碗脱校书郎,这个校书郎就像用碗扣出来的,一个模子一个模子你扣去吧,随便扣多少是多少,什么意思呢,官太多了,那当时呢,有一个才子叫沈全交,这家伙也不是个好家伙,一听说这样的一个歌谣,他又在后面补了一句,说平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说这个大律平事这是个司法官也不用去读法律了,博士也不用寻章摘句了,最后两句要命了,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稀里糊涂的存抚使,有眼无珠的老皇上,那咱们说武则天这样干是不是太没有原则了,这什么人都可以当官了,是不是如此呢,其实也不尽然,武则天还留了一手,留什么呢,她是这样说的,你想当官吗,容易,你来试试吧,那你要是不胜任呢,那对不起,轻则贬官,重则砍头,这样一来上下不就快了吗,所以这叫做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宽进严出,什么人你想来当官都可以让你试试,但是你干得好,当然没问题,你可以快速升官,你干得不好,你是一味素餐怎么办呢?轻则贬官,重则杀头。

解说:武则天试用官史的这个机制一出来,虽然朝廷招纳官吏的渠道很多,但却是大浪淘沙,不能胜任职务的官吏很快就被淘汰了,留下的自然都是经过考验的金子,那么武则天的用人制度到底淘出了哪些闪闪发光的真金呢?

我举三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第一个例子是娄师德,这是一个人,他呢,在高宗的时候考中的进士,后来就投笔从戎了,不当文官了,当武将去了,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东边是打契丹在西边打吐蕃打得都很不错,武则天的时候,又当了两任宰相,这也算是出将入相的能人。那娄师德这个人为什么是金子呢,他最大的特点是能忍,怎么叫能忍,我举一个例子,娄师德他当宰相的时候,他弟弟当刺史去了,到外地当刺史了,娄师德说我当宰相,你当刺史,咱们家都这么赫赫扬扬,这多招人记恨啊,这要招人记恨,咱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跟他弟弟说你到任上,可千万别给我惹祸,他弟弟说,哥哥你说的我都明白啊,我保证夹紧尾巴做人,绝不给你惹祸,娄师德问他,你怎么才能不给我惹祸呢,他弟弟说这样吧,要是有人往我脸上吐一口唾沫,我呢就把它擦了就是,我绝不跟他争吵,娄师德就很不高兴,说你看看你,你这就是在给我惹祸,说你人家为什么吐你脸上一口唾沫,这说明他恨你啊,他恨你,你再把他擦下去,你不就违背他的意思了吗,他就更恨你,他弟弟说那我还活不活,我怎么办啊,娄师德说唾沫这种东西自己慢慢就会干的,人家吐你,你就笑嘻嘻的对着他,等唾沫慢慢的干了,这不就得了吗,这就是咱们现在的一条成语,叫做唾面自干,那咱们说武则天难道用的就是这样的人,这也算金子,这不就是苟且偷生吗。我再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娄师德他是不是苟且偷生的人,这是一个娄师德和狄仁杰之间的故事,狄仁杰是一个能人,但是他当宰相是娄师德推荐的,可是狄仁杰不知道,他还老觉得娄师德窝囊,就挤兑这个娄师德,娄师德也不说什么,可是武则天看出门道来了,就想给这个娄师德打抱不平,有一天就叫狄仁杰,说你觉得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狄仁杰说这个人当个边疆倒还不错,也能够储备粮草,也能够紧守边疆,别的我看就那样吧,武则天又问了,你觉得娄师德有没有知人之明呢,狄仁杰说我跟他共事这么多年,我可没发现他还有这本事,武则天就说话了,说狄爱卿呀,你能当上宰相,恰恰就是娄师德推荐的,说完,就把娄师德当年推荐狄仁杰的奏章给拿出来了,狄仁杰一看这真没话说,那脸就红了,以后逢人就讲,说娄公包容了我这么久,我都不知道,看来我比娄公是差远了,那我讲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应该怎么样评价娄师德的这个问题,你想在武则天改朝换代,朝廷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娄师德他一方面能够紧守边疆,一方面还能够不计个人得失推荐人才,这是不是已经很了不起了,那至于说他忍辱负重都到了窝囊的程度了,那一方面是他确实想保全自己,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他在客观上维护了朝廷的稳定,正是因为有娄师德这样的正人君子把握着朝政,最终才能够消除酷吏政治所带来的那些坏影响,所以要是用一个词来评价娄师德的话,我觉得应该叫做仁而又忍。不仅仁慈而且忠厚,能忍耐。

再举一个例子,第二个人了,这个人叫徐有功是个司法干部,一生都在司法部门工作,这个徐有功是什么特点呢,要用一个字概括的那就是勇,勇敢的勇,他太勇敢了,怎么个勇敢法呢,比方说武则天当皇帝以后,当时这个皇嗣李旦他的一个妃子叫窦妃,他们娘家出事了,他们娘家有一个奴才就告窦妃他妈,窦老太太,告她在夜里焚香祈祷诅咒皇帝死,这是大案要案,而且武则天当时正想打击这个皇嗣李旦的势力,说窦老太太得执行死刑,砍头,那窦家人冤枉,听说徐有功正直,就去找他喊冤了,那当时窦老太太已经被绑缚刑场了,徐有功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赶到了,说这个得缓刑,紧接着就把为这个窦老太太鸣冤这个奏章交给武则天了,武则天又是很生气了,说徐有功你怎么老跟我过不去呢,然后就派人传令,说这个徐有功袒护窦氏,因此处以绞刑,那这些人跟徐有功关系都不错,给他传令的时候,这个小史都类泪流满面,跟徐有功说了,你看看你,管闲事管成这个样子,徐有功他也没说什么,叹了一口气,哎,死吧天下哪有不死的人,难道就光死,该干吗,干吗,一会儿吃午饭去了,吃午饭以后还得睡上一会儿,那武则天把这个徐有功判了之后,她自己也是,说你不是号称硬汉吗,你不是跟我对着干吗,我看看你面对死亡的威胁,你还能不能硬得下去,就派一个人来偷窥来了,这人就看,徐有功居然在这儿睡觉,她就不信,说这时候还睡得着吗,就细听一听吧,这一细听,人家徐有功都大上呼噜了,这人赶紧就回去报告武则天了,说徐有功睡着了,武则天心里很震撼,你想她虽然为了打江山,为了巩固江山也没少杀人,但是在内心深处武则天还是很敬重这样的耿介之士,所以想来想去又把徐有功叫过来了,劈头就问他,说你最近怎么老是放错了人啊,口气很严厉,徐有功怎么说呢,他说,臣子我是视察放错了人,那是臣子我的小过错,可是你君主表现出来对生命的珍惜,那确实君主的大德,陛下请你好好想一想吧,武则天一想也是,最后就把这个窦老太太流放了,没有判处死刑,当然了,徐有功也付出代价了,革职为民了,就在他第一次革职为民之后,武则天没过多久又想起他来了,要启用他,把这个委任状给他之后,徐有功当场就哭了,他说陛下我跟你讲这么一件事吧,说你看见过在山林之间自由自在奔跑的野鹿吗,武则天说看过呀,徐有功就说了,可是你想过没有,这野鹿的命其实掌握在厨子手里,厨子哪天想杀他,可就杀他了,说臣子我就犹如那只野鹿,陛下您要任命我到司法部门工作,我必定会秉公执法,如果秉公执法必定还会有一天得罪了陛下您,您还会要我的脑袋,所以您别让我当官了

那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我想说的是徐有功他不是不怕死,相反他太热爱自由,太热爱生命了,正是因为他热爱自由热爱生命,他才不能够因为自己怕死,就让别人失去自由失去生命,所以他才会在一次一次的危急情况下,慷慨付死,那这种勇就不是一般的蛮勇了,这叫做仁而又勇,这是第二个例子。

解说: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手下的官吏,娄师德是仁而又忍。徐有功是仁而又勇。这样官吏才是武则天治理天下真正依靠的对象,而武则天还有一个大臣最受器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那么狄仁杰究竟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他为什么能够得到武则天的器重呢?

咱们举第三个例子,狄仁杰的例子,狄仁杰在民间知名度可是太高了,咱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好官,而且还是一个神探,那咱们说神探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是有智谋,所以咱们就先从狄仁杰的智谋说起,狄仁杰有什么智谋呢,举一个例子,他前后当过两次宰相,他第一次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这个来俊臣陷害,就把他给关进大牢里去了,那当时的政策时,如果把你抓起来,你立刻就交代自己谋反,可以从轻发落,所以狄仁杰一抓进去,这个来俊臣要审他,还没等打,他就招了,他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说现在已经改天换地了,我们这些唐家老臣可不就是该死吗,你说我谋反,那我确实就是谋反了,就自己先承认了,也没受苦,那来俊臣一看这个犯人是个软骨头,自己承认了,拉倒吧,把他关起来,向放着,对他就放松警惕了,狄仁杰一看对他放松警惕了,他觉得机会来了,就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把自己这个情况,来龙去脉都写上去了,然后把这一块布塞进棉袍里了,然后再找这个管事的人,说你先现在天热了,我呢,能不能请我们家里来人,把我这个棉袍拿进去,给我换一件单衣服来,这管事的人一听,这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能照顾就照顾一下他吧,那行吧,然后这个狄仁杰的儿子就来了,把棉袍拿回去了,回家一看里头还有一封信,狄仁杰的儿子,儿子像爸爸,也非常聪明,马上就找武则天了,说我要告密,那当时只有说告密才能见到武则天,武则天就接见他了,一接见他,狄仁杰的儿子就把这个信拿出来了,那武则天一看,狄仁杰就说自己是冤枉的,她就提审这个狄仁杰,说你以前干吗承认自己谋反呢,你承认了,现在又喊冤,狄仁杰说,陛下呀,我要是当是不承认,早就被打死了,那我今天还能见得着您吗,我也是不得已啊,武则天一听也有道理,后来当然还是经过了一番曲折,反正没有处死狄仁杰,把他贬官了,这已经算从轻发落,这就是一个很有智谋的故事。不过咱们说狄仁杰是不是只有这些自保的小智慧啊,如果这样那就不叫智慧了,狄仁杰的这个智,其实是建立在仁的这个基础之上,这话怎么讲呢,我还是举一个例子,还是越王李真夫子谋反的那个例子。

当年这一对夫子谋反牵连了很多人,有两千个老百姓都给牵到这个案子里头了,武则天要处死他们,那狄仁杰知道这些人冤枉,怎么办呢,他就左思右想,最后给武则天写了一封秘信,一个秘密的奏章,这个奏章是这么说的“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些老百姓都是给牵连到这个案子的,不是真正做了什么坏事,我想为他们伸冤,又害怕陛下认为我替恶人说情,那我要是不替这些人伸冤,又害怕没有体现出陛下的珍惜生命的这种含义,那武则天接到这个秘信之后,她怎么想把,你想他首先是一个秘奏,他没有当面职责武则天的错误,给武则天留了面子,而且在信里头,他又夸武则天珍惜生命,说我要不告诉您,要您错杀了他,这不和您本意违背了吗,您本来是多好的一个皇帝啊,多珍惜生命啊,我怎么能不体会您真实的意思呢,把武则天心里夸得是暖洋洋的,所以武则天想来想去,把这些人就给放了,当然这个放不是说他们自由了,是把他们给流放的,那流放也比死强啊,那我们说到底是什么东西挽救了这两千老百姓的性命啊,那固然是狄仁杰的智慧,但是更重要的是狄仁杰的一片慈悲之心。

那咱们看狄仁杰两度拜相,加起来其实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为什么在武周一朝他的名气超过任何一个宰相呢,关键是他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把庐陵王,也就是被废黜的那个皇帝中宗李显,当时叫李哲给招回洛阳了,劝武则天把他给招回来了。第二件大事,是推荐了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大批著名的宰相,那狄仁杰不仅推荐了张柬之他们,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姚崇等等,好多宰相,都是狄仁杰推荐的,所以当时就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说你,狄公你是桃李满天下,那咱们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狄仁杰的话,应该是什么词呢,那叫仁而有智。你看仁、智、勇这就是孔子所谓的三大德,说具备这样的品德就是君子,那你看娄师德仁,徐有功勇,狄仁杰智,那不都是君子吗,他们都是君子,那武则天不就是君子满朝吗。

解说:正因为武则天任命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所以他的统治,才能上承贞观之治,下起开元盛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武则天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帮助他治理国家的贤臣呢?

那咱们一个一个的说,娄师德他呢是善始善终,最后死在宰相的岗位上了,是寿终正寝,徐有功呢,虽然是三次都差一点砍头,但是总是在最后一刻,武则天就会放了他,而且最后也是当了三品大员,死后追正司行卿,也是寿终正寝。那狄仁杰呢,狄仁杰就更不用说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敬重,那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她管狄仁杰叫国老,而且每次狄仁杰来见她,她都不让狄仁杰下拜,她说国老你一拜,我浑身都骨头疼,对狄仁杰那是体贴入微,后来狄仁杰71岁的时候也是寿终正寝,武则天非常非常的悲伤,她就说这国老一去,整个朝堂都空了。那咱们看,武则天对这些人这么好,至少这两个人都是生荣死哀了,那同样是大臣,周星,来俊臣这样的酷吏,她怎么说杀就杀,用完就杀,毫不留情呢?其实这正是武则天用人的原则了,那叫做利用小人,而信用君子。她是利用周星来俊臣这些酷吏杀人立威,但是高层始终有狄仁杰这样的优秀人才,主持朝政,那这些武则天亲手提拔委任的这些优秀人才,那就犹如擎天大柱,不光是撑起了武周的天空,也让整个中国历史都变得是光彩炫目,所以唐朝就有一个政论家,叫做陆贽,说了一段很公道的话,他说武则天是“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什么意思呢,说武则天对官吏的考核很严格,所以无论是升官还是贬官都非常的迅速,这样一来那些优秀的人才可以迅速的提拔上去,那样没有用,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可以立刻被贬官,所以呢,武则天同时代的人就说她有知人之明,而后来,在武则天之后的好几个朝代,都依赖武则天选拔出来的人才,给自己使用,这句话说的是一点都不夸张,可以说正是武则天的这识人之智,知人之明和容人之量,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准备了人才基础,那么已经是君子满朝的武则天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请看下集,夺嫡大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