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qwchunxi 2017-04-12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王景胜,苏博;【摘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体”,脱离于躯体独;【关键词】:灵魂实体形式不朽理性灵魂;灵魂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一、灵魂的概念:;(一)、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全部元素构成的,灵魂是在对立;(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灵


“实体”与“形式”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王景胜,苏博
【摘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体”,脱离于躯体独立存在,理性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同处与理性的世界,灵魂在进入肉体前知识就已经存在,学习是对灵魂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永生的,是推动一切事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存在于躯体的各部分之中,灵魂将潜在的能力和理性联结起来,植物、动物和人各有自己的灵魂特征,灵魂的属性是先从特殊再到普遍的联系。他们二者的灵魂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 灵魂 实体 形式 不朽 理性灵魂
灵魂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直以来,一些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有各自的表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分别对灵魂进行了论述。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在性存在的“实体”,他关注于灵魂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现实性”——“形式”,他关注于探讨灵魂的运行方式。“实体”论的灵魂观与“形式”论的灵魂观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体”与“形式”是什么关系,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灵魂的概念:
(一)、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全部元素构成的,灵魂是在对立面之间交替产生,是“实体”存在。人不是灵魂与肉体的简单结合,而是灵魂有目的的活动,肉体只是灵魂的工具。认为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肉体则是灵魂的障碍,灵魂在脱离肉体后要受到审判,是有因果报应的。灵魂是实体、是质料、是不朽的、是轮回的,同时灵魂是先验的。先有普遍的灵魂然后才有特殊的灵魂。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赖以感觉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灵魂是定义或形式,而非质料或载体⑴。”在这里他认为灵魂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范畴,不是一种实体,是“现实性”,是“形式”。“形式”将潜在的质料和感觉结合在一起,灵魂将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性的生命活动。他说:“躯体不是灵魂的现实,相反灵魂是某种躯体的现实⑴。” “形式”即灵魂存在于特殊事物中。先有特殊的灵魂再有普遍的灵魂。
二、灵魂是否可与身体分离、是否不朽和是否轮回
灵魂是否能离开躯体而独立存在、是否不死和是否能轮回转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三个类推问题。灵魂是否是“实体”存在、是否是“质料”是这三个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引起其他灵魂观点的基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各有不同的表述。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与躯体可分离的、不朽的且是可轮回的。 柏拉图的灵魂观和苏格拉底的灵魂观相近,都认为灵魂不朽,且是可轮回的。这一点是柏拉图灵魂观的核心,是他灵魂观其他方面表述的基础。
他认为灵魂在未进入身体之前是完美的,是同一的,是具有完善知识的,由于受到身体的污染,使他忘记了曾经观照到的东西,人只有进行训练和学习,才能形成对灵魂本身知识的回忆,即学习就是对灵魂的回忆。
柏拉图认为,复合的东西是要遭受分解和毁灭的,反之单纯的东西是不会被分解和毁灭的;而那永远自身同一的东西就是单纯的,不朽的。在他的理论中灵魂就是同一的、单纯的。
他认为灵魂包含三部分,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理性的灵魂是不朽的,而受肉体污染的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则是可朽的,灵魂离开身体后会受到神的审判,善的灵魂则升入上一级别直至达到
人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和谐共处的理性世界,恶的灵魂则接受审判,根据受污染程度不同,降入下一级别直至到无尽的地狱不得超生。灵魂就这样在人界与神界、冥界之间轮回。柏拉图认为依照创造者的原则,灵魂是可朽生物的不朽原则。
(二)、亚里士多德既认为灵魂不可与躯体分离,又认为部分可分离,具有矛盾性。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设想灵魂的部分是分离的,我们就极难将他和这些部分中的任何部分同一起来或区别开来。”“只有在自身内具有动静本原的自然躯体才有灵魂” ⑴,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躯体独立存在,灵魂存在与躯体的各个部分之中,离开了躯体灵魂则不能存在,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但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灵魂与躯体的融合中,灵魂的部分是可分离的、不朽的,如心灵。他说:“因为感觉能力是不能脱离躯体的,而心灵则是分离的”, “心灵绝不会一时能思维一时又不能思维,一旦被分离,它就仅仅是它所是的那个样子,只有这样才是不朽和永恒的⑴。”
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分离上具有前后矛盾性,既批判了柏拉图的不朽论,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柏拉图的老路上去。而对于灵魂是否会有来生,能否轮回,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没有讨论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否定了灵魂会离开躯体而受神的批判,而再次的陷入轮回之中,但这种批判不彻底。
三、灵魂与运动的关系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自动的且是引起万物运动的源泉。 柏拉图说:“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凡是由它物推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无灵魂的,凡是由自身推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有灵魂的⑵。”他把灵魂定义为自动的东西,因此它是万物运动的源泉和原因。他认为灵魂的本性是自动的,因而灵魂主动和肉体结合促使了人
的产生,灵魂推动了人的行为,使人具有了意识、想象和运动,人的肉体则为灵魂提供了感官感受。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具有善恶的,人的善恶是由善恶的灵魂决定的,理性的灵魂则达到至善。有生命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灵魂推动的,是由灵魂的一般性引起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不动”,但灵魂的部分可引起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原因。他说“运动总是存在于回避和追求某事物的东西之中。”他说:“运动的原因有两类,其一是不懂得,其一是既运动又被运动的。不运动者是实践的善,既运动又不运动的是欲望(因为从被运动来说,欲望使得被运动的事物运动,从主动来说,欲望就是某种运动)被运动的事物就是动物⑴。”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否定了运动是由灵魂的各种能力引起的,得出结论“灵魂不动”,但同时也说明灵魂的部分“欲望”能引起运动。虽有一定的前后矛盾性,但承认了在一般和个别中,运动是由灵魂的个别引起而非由一般引起。
四、灵魂与和谐的关系
无论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都认为灵魂是要与躯体结合的。在灵魂的和谐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和谐的
柏拉图说:“我们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存在的理论正确与否取决与灵魂是否拥有关于实体的最终标准⑵。”他认为灵魂脱离于肉体独立存在,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它在进入肉体前是绝对的善,其知识也是先验的、完美的。善的灵魂存在于纯洁的理念世界,与神的灵魂和谐共处,而善的灵魂也就是理性的灵魂,它控制着激情与欲望。它论证了灵魂与音乐的关系,优美的音乐不是因为有了乐器才出现的,而是因为灵魂先于躯体具有音乐的和谐,从而论证了灵魂是和谐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不和谐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说灵魂具有广延是不正确的”“自身难以运动而又被迫运动的事物是不会幸福的;如果灵魂的运动是非本质的,它将会以不自然的方式被推动。”“根据我们所说的,灵魂显然是不和谐的,也不可能作圆周运动⑴。”他认为完美的圆形是和谐的,而纯粹的完美的圆形是不会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的,那只是一个概念和理想的的原型。灵魂不具备无限的广延,知识也非先验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才丰富的,不同的事物具有灵魂的不同部分,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故其认为灵魂是不和谐的。
五、灵魂的分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都有不同方式的细分和归类,其中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柏拉图对灵魂的分类
柏拉图在盛年时认为灵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组成。他用马车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性统领者激情和欲望,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是不朽的、是人神共有的,而其他部分则是可灭的。理性部分是统治者拥有的;激情部分,可在动物身上找到,体现在战士身上,它辅佐理性部分统治欲望部分;欲望部分是灵魂的最低阶层,它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的欲望而劳动,也体现在人的欲望方面。他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
在他老年时还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分别代表着灵魂的善与恶、高贵与卑劣、正义与不正义等等。
无论怎样分类,柏拉图都是崇尚灵魂的理性部分,认为只有理性的灵魂即理智的灵魂才是永生的、不灭的,也只有理性的灵魂才是最纯洁的、拥有最高的善,理性的灵魂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拥有,灵魂也只有在离开躯体后才能返回纯洁的理性世界。柏拉图对灵魂是按整体和部分的方式进行分类。
(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因为某种;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一切能力,有些只有其中某;六、灵魂的依附;无论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都认为;(一)、柏拉图认为灵魂存在于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两种;他把人类生活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躯体在这个世界中;不可感、不可见、却实在存


(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因为某种生物具有了灵魂的一部分或全部才形成了差异。他认为整体的灵魂可分割,分割的灵魂与整体的灵魂都是同属性的,与感觉无关,而感觉的具有则以灵魂的具有为前提,无灵魂则无感觉。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一切能力,有些只有其中某几种,还有些则仅具有某一种,我们已提到过的能力有营养、欲望、感觉、位移以及思维。”“植物的本原似乎也是某种灵魂,因为这种本原对于动物和植物都是共同的⑴。”他认为灵魂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植物灵魂主要是营养能力;动物灵魂不仅包含植物灵魂的营养能力还具有欲望能力;人的灵魂同时具有动物的营养能力和欲望能力,另具有思维能力。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按属性对灵魂进行分类。
六、灵魂的依附
无论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都认为灵魂会有一个宿主或载体,并且都认为灵魂有一定方式的存在或依附。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存在于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两种。他认为宇宙要与原型相似还有四种类型的生物生成:第一种是天上的诸神;第二种是天上的鸟类;第三种是水族;第四种是在陆地上行走的生物。可以理解第一种即为可知世界,第二、三、四种均为可见世界⑶。在这里柏拉图没有提到植物是否也具有灵魂,但根据他的分类可证明他不认为植物拥有灵魂。
他把人类生活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躯体在这个世界中生灭,灵魂依附于可见世界的躯体并掌控躯体的运动,同时受可见世界障碍的影响受到污染,只有在人死后灵魂才能获得重生,理性的灵魂则回到神性的理性世界即可知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可感、可见的是可见世界,
不可感、不可见、却实在存在的是可知世界,灵魂在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之间来回的轮回,形成了永生。这些也都证明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以实体存在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躯体的各个部分之中。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寓于躯体之中,存在于某一个别躯体之中”“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只有在自身内具有动静本原的自然躯体才有灵魂⑴”。灵魂是联结“质料”和有生命的东西的“形式”,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存在于植物、动物、人这些有生命的躯体之中。整体的灵魂可以分割,存在于个别的躯体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躯体的各个感官之中,正因为感官拥有了个别的灵魂,才能显示出各自感官的功能。这些灵魂,都有个别的属性,在这些个别的属性中都有着灵魂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七、“形式”是“实体”的形式,“实体”是“形式”的实体 柏拉图的灵魂观是在灵魂以“实体”存在、灵魂永生、理性的灵魂是人神共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础之基础就是灵魂是实体,可脱离肉体现实存在。他如不将灵魂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则其他的一切关于灵魂的观点甚至是相关的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观点将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实体”论的灵魂说是柏拉图的本体论、知识论乃至社会政治伦理说的重要论证依据。他虽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但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科学发展程度不高的背景下,是一套严谨的思维理论,他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指示人们各安天命,注重今生的修德,以图来生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称为“形式”,试图推翻柏拉图的先验的灵魂观,但他也由于受限于柏拉图同样的困境,使其灵魂观更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他在解释“形式”的自动和被运动时,试图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力”,这样又不免陷入了柏拉图的先验的灵魂观、不朽的灵魂
观,在某种程度上又暗示了灵魂是“实体”存在。但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感觉的角度出发否定了对灵魂的回忆,认为人类知识的积累是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这在人类探索自然机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整体上来讲亚里士多德的 “形式”灵魂观不足以颠覆柏拉图的 “实体”灵魂观。原因在于亚里士多德绕不开柏拉图的灵魂“实体”论,未触及柏拉图灵魂观的基础,他的“形式”是柏拉图的“实体”的形式,柏拉图的“实体”是他的“形式”的实体。他只是将柏拉图灵魂观中消极的、非理智的方面予以向积极的、理智的方向引导,也可以讲,亚里士多德批判的继承了柏拉图的灵魂观。
八、结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无论是“实体”论还是“形式”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这些受限于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作为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发展科学技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逐步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形成自我与世界和谐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