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意十竹:马德波新作欣赏

 昵称33542116 2017-04-12













一枝润笔江南雨


——读马德波墨竹


大凤


竹,以其俊逸的外形、坦荡的仪态、超拔的风骨与正直的品格,成为魏晋之后尤其是宋元以来文人画家倾慕的表达对象,将之称为“全德君子”。从“竹林七贤”到“竹溪六隐”,从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到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年以来,竹,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人格符号,文人余墨,形诸笔端,随意而为,寄情言志,竹画遂兴。


墨竹起于唐,开拓于宋,元人将其推向新高,明清承宋元余绪,多有名家,但整体格局已弱于前贤。近世以画竹闻名者不多,鲜有出自家风貌者,出自家精神者更是寥若晨星。古人尝言“半生兰,一生竹”。窃以为,这“半生”与“一生”,非时间的实指,而是形容画兰、画竹之艰难。何以难?难在兰、竹之简,难在那单一的线的表现。要在线与线的组合与呼应之间表达出美来,实非易事,要成面貌得精神,必定是旷日持久的磨炼——是技术的磨炼,更是精神的修行——竹,一生事也。


在古人的画谱中,竹以其象形的本义早已为画家们所解析:“个”字、“介”字、“分”字,技法林林总总,排列组合讲究了又讲究,符号化的程式之下,千人一面,难以出新。长期对竹写生和临摹古人之后,马德波开始反思自身个体与竹的精神关系,他看到了传统画竹的局限所在,如若不打出去,就难以具备自家面貌,还奢谈什么精神?因此,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有意避开前人的程式,在线与线之间有意制造矛盾,并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百次千次,循环往复,终于有了自己的心得,他将传统竹石中的“石”变为土坡、溪畔、沼泽,将传统以线勾勒石的方法改为皴,加上泼墨、破墨、积墨的运用,形成线与面的新关系,他画竹竿竹叶,中锋侧锋,随心所欲,得意忘言,让竹焕发出自家生气,客观地看,置于当代竹画领域,称马德波为一流画家不为过。他的墨竹,有的高古清奇如老僧坐禅,有的劲健浑厚似君子读《礼》,有的珊珊可爱像少女轻舞,对当代竹画有着很高的美学意义。古人云:“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多少画竹者拘泥于竹的构成,徒有皮相,或单薄,或冷漠,或萎靡,或强悍,或粗暴,或野狐禅,看来看去,总觉得缺了含蓄,少了文气,更不见丰富雅的内涵和清洁的精神。昔日文湖州“嗜竹种复画”,痴迷于竹的马德波,数十年种竹,观竹,读竹,画竹,目测心记,传其精神,意在追求心像与自然的契合,具备了难得的诗意。马德波始终倾心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将竹看成自己倾诉的对象,那是另外的一个他,竹的精神早如血液一样融入了他的生命,经由其心生发出来,终至“删去临摹一双手”而窥竹之生机,入竹画之堂奥,为当世竹画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他哪里是在画画?他是在画自己。


“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六法”之中,“气韵”最重要,所有手段最终都要服务于这个“核心”。“气韵”本手游心,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此乃天授,不可学。一个“韵”字,境界全出。马德波的竹林里,飘荡着儒家敦厚老庄余韵和佛家禅机,从二十年前早熟的苍茫老辣禅意十足的竹,到十年前大开大合阳刚劲健的竹,再到今天摇曳多姿顾盼多情的竹,置身高山竹林,一路走向收与藏,他的身后,竹影婆娑,不风而鸣,那些墨竹,从精神的高蹈渐渐走入了人心的清丽与真实。说到底,他的竹走向了人心。当这些竹悬挂在展厅之中射灯之下,区区数尺之竹,呈现的是万尺之势千尺之深,无论是山野之间,亦或是沼泽溪畔,不管是皴擦点染的烘托,也不管是烟云意境的营造,看着似是而非,其实似非而是,观者被深深打动,这的的确确我们内心的竹啊。近期我看他新完成的丈二横幅,山谷泽畔,幽篁数竿,万千之境,琮琮铮铮,天籁自发,画面深处,那飘渺幽深的烟霭,那若有若无的溪水,真个清凉。由一笔而生发出千笔万笔,从笔墨气韵可以看出,此作是一气呵成……还有那一枝墨竹,循心而发,空所依傍,却也摇曳生姿,仪态万千。尤其是那些晨雾中的竹,飘渺的雾气倏然而来,倏忽而去,不知所始,亦不知所终,神秘中传达出永恒不坏的禅意,马德波直将竹子画到人心里去了。得之于心,才能应之于手。从一尺小品,到丈二巨制,毛笔的生命与画家的生命合而为一,他们共同将水墨的情愫尽情释放。


对于艺术的时代性与创新性,马德波先生有着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笔墨当随时代”的“当”字非“应当”的之意,而是“担当”之意,笔墨担当时代精神才是活笔或墨,如果艺术仅仅局限于艺术本身,那艺术的希望何在?如果一种艺术不能承载传播真善美的功能,不具备升华自己、净化社会、完善他人精神的功能,那艺术的意义何在?他还认为,一个画家必须是个艺术家,如果忽略了思想,抛弃了精神,那么,他就忽略了时代,他也必然被时代忽略。笔墨无欺,虽无好坏之分,但必有高下之别,墨竹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的高度。数十年画竹,马德波已与俗气、火气、浊气、霸气绝缘,温文尔雅中传达出一种文气、清气和静气。画中滋味人生得来啊,除了对待艺术的严格,生活中的马德波极为性情,甚至于显得笨拙,他对世情的不求甚解,他对朋友的毫无保留,他对大自然的呵护爱惜,都在表明,这是一个保留着单纯的品质的人。50多岁的年纪,马德波画竹已经“三变”,如“蚕经三眠”,之后必是更美。此情可待。

 甲午马年正月二十于石头小记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